《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教学设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内容是本单元中重要一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所以本节内容在本模块中也占重要地位。2.初中教材对本课基础内容已有叙述,所以本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是本单元中重要一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所以本节内容在本模块中也占重要地位。
2.初中教材对本课基础内容已有叙述,所以本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实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情调查
1.由于初中阶段学生仅限于会考水平,一知半解,马马虎虎,历史基本技能薄弱,知识不扎实,所以高一学生历史学习水平普遍较差,但不乏有对历史感兴趣,掌握的历史知识稍多但不系统的学生。
2.学习习惯不好,惯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没养成,不及时复习,临时应付,需要加强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形成性教育。
3.青年学生好奇,易于接受新事物;好胜,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魄力;情绪波动大,缺乏耐心。总之,易于调动,乐于竞争,更需时时鞭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掌握:建国初期政府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一五”计划的依据、内容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及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2)能力目标
自主探究,巩固和形成对历史学科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基本技能;在家庭作业中初步尝试创作,强化创新能力;在模拟社会角色的活动中,形成搜集、处理、整合信息以及与人合作的社会实践能力,既会学习又会生活。
2.过程与方法
(1)在模拟的社会角色的活动中,有步骤地调查、研究、决策,既系统地掌握了知识,也学习了做事的过程和方法。
(2)自己选定角色,既形成先进带动落后的机制和习惯,又使人尽其才,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也有信心、有兴趣。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以适宜的角色:例如文化课差但有特长的就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善于思考敢于回答的就让他们首当其冲;缺乏自信的就让他们朗读、叙述课本原文。总之,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个学生都能把事做好。
(4)课堂小结中学生要总结自己课堂所得,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做事的过程和方法,达到为学和为事的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图说或者歌唱的方式完成的家庭作业中,学生展示也加深了对艺术的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美学观。
(2)既定角色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得连续回答问题的规定,促使学生与人协作,各小组合理安排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在竞争中胜出,在合作中超越”的正确的人生观。
(3)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悦人悦己,开阔心胸,增长见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及意义;“一五”计划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和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教师:
1.准备超市、迪厅、农村小区、城市广场等现代生活场景的图片、录象资料片段。
2.准备反映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和改造的照片、资料、影视片段等,巧现“历史情景”,创设氛围。
3.查阅书籍、网站等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音乐作品。
4.检查多媒体教学工具是否齐全,尤其要有实物投影仪。
学生:
1.学生把家庭作业之一:“我感受,我创作”(以自己的形式或歌或图或文字叙述表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程)准备好。
2.自己搜集的建国初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材料分类整理好。
3.准备四至五张十六开白纸。
二、课堂系统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学生作品,创设课堂氛围。作业“我感受,我收获”主要是让学生把上节课自己收获的内容以自己的新颖的形式创作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学生早已经摩拳擦掌,自愿表达完后,教师应有意识地给那些有艺术特长但文化课差的学生机会,增长其信心,激发其克服学习障碍的勇气。
(教师指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作品首要的是“言之有物”,大家只要表达出需要和自己希望表达的内容,都是好作品。总之,有心,用心,我们就能创作出好作品!
2.(教师总结)这一环节大家表现非常好,希望大家笑到最后;刚才有同学就讲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二)讲授新课
1.分析案例,发现问题。
曾有位导演拍了一部反映建国之初的社会状况的影片,观众反响强烈。
(教师放映资料图片)超市里物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农民喜气洋洋,衣裳鲜亮地在扭秧歌;广场上灯火阑珊,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大人们在谈笑风生。
(教师提问)人民生活富足,一片歌舞升平不好吗?同学们结合昨天回去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本第168到169页的内容,给出自己的说法。
(学生讨论归纳)不符合事实。建国之初国家经济形势严峻,物资缺乏,人民生活困苦;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分到自己的土地;外部帝国主义威胁,内部国民党残余负隅顽抗,社会秩序还不稳定。
(学生评析)(教师总结)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入人心。有许多老作品象《乌龙山剿匪记》、《上甘岭》等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2.模拟角色,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1)(过渡)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力量。
(给出角色)如果我们是决策者,我们如何来摆脱我们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困难?这一环节的题目就是“我调查,我决策”。
(要求)在五分钟的时间里,各小组整理出一份设计方案;确定代表,前面已经回答问题的同学已经没有代表资格。
(提示)根据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参考课本168到169页的内容。
(用投影仪打出学生的结论)(学生评议)(教师表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醒、鼓励那些还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
(教师指出)政策方针好不好用什么检验?制定时要从实际出发,实施后要看实效如何。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学生归纳回答)(教师边引导学生巩固,边打出板书)要点: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意义;明确“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教师总结)“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要有计划,制定计划要从实际出发。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或者能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或者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提出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二个子目的内容及补充的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阐述自己设计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整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内容及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和意义(尤其为过渡提供法律保证)。
(教师补充)我国进行建设时不仅缺乏工业基础,更严重的是生产关系的落后,所以我们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变革生产关系,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3)(给出角色)在前面的过程中,大家都竭尽所能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下面的题目是“我掌握,我发言”。
(要求)在五分钟的时间里,掌握课本第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进行简洁发言并回答各方记者的提问。
(提示)要发言的同学把讲稿准备好;要提问的同学把问题列好。
(学生总结发言)(学生提问)(教师把重点难点问题补充引导)
(教师总结)对回答好,提问精彩的给以表扬;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给以强调,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本课小结
以“我的收获”为题,准备一份发言稿,两分钟后发言。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打出板书,梳理了知识体系后,强调“老师见识了大家的热情、勇气和智慧;大家也都意识到不仅学知识还要学方法,学习做事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说明
本节容量大,时间紧,所以我以“我感受,我收获”,“我调查,我决策”,“我掌握,我发言”等目标题目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以主角身份参与其中,小组团结协作,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系统
1.课后作业:
(1)将今天的收获回家与家长分享;并且帮老师带回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2)和家长共同设计五个有关本课内容的小题。
2.活动建议:
(1)向家长请教或者搜寻关于本课内容的资料。
(2)观看影片《上甘岭》《艳阳天》《上海的早晨》等。
篇2:《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教学设计,获取,过程,方法,信息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一)内容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对信息获取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这也表明,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的自然意识和自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背景
(一)内容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对信息获取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这也表明,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的自然意识和自觉行为为最高境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并且此前又学习了信息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另外,高中生已经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己的思想进行描述和说明。因此,他们基本具备了在实践基础上接受信息文化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过程;分析信息来源与获取的多样性;能根据实际需求通过获取信息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掌握信息获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能针对实际问题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获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习惯;能对信息获取的效率进行关注。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
2.教学难点:分析信息需求。
(五)设计理念
问题解决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但目前对其理解还比较片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学生总被要求去解决由他人提出的问题,这很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问题解决是一个包含了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复杂过程,单一的问题很难完整的诠释、运用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采用基于问题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视野下去建构知识、亲历技术实践、理解技术思想、发现新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问题一:小虎是一个记者,有一天他正在赶稿子,突如其来的陌生电话打断了他的思路,郁闷中看到来电显示是1381796XXXX。他接起来后刚说了一声喂,就听那边说:兄弟,快过来看啊!这里最高的塔要进行跳伞表演,很好看的啊!小虎问:你是哪位啊?那人嘀咕了一声后又说:哦,对不起,是我打错了。但他讲的内容却引起了小虎的兴趣,他通过分析了解那塔有(
)米高,如果举行跳伞表演一定会很精彩,于是他打算亲自去现场报道一下。(屏幕显示)
师:排除直接回电话的方式,你能不能通过分析确定塔的高度?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自觉的相互讨论,有些同学想出了一些办法,甚至说出了答案。这时候请学生回答。
生1:是不是加拿大多伦多的电视塔,塔高550多米吧。
师:看来你知识面比较丰富,看到最高的塔就想到了世界第一高塔。小虎是不是在国外呢?
学生继续展开激烈的讨论,而且兴致很高。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位学生主动谈了自己的想法。
生2: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式先查一下手机是哪儿的,然后再了解一下那个地方的最高塔,最后再查一下塔的高度。
教师追问:这种思路很好,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手机的归宿地以及当地的最高塔及高度呢?
学生们又开始讨论,有的说手机号码的前几位是“138”,可以给移动公司打电话查询,有的说上网查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供参考做法。
师:可以首先在网上通过“手机号码归宿地”查询得知1381796XXXX的归宿地为上海,然后在百度里输入“上海
第一高塔”,得到答案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接着,再在百度里输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高度”,得到最终答案468米。
对于这种方法,学生比较认可,但不能让学生认为网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因此特别强调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后,自觉讨论,思维非常活跃。经过老师的讲解,得到了启示,明白了在生活中利用信息获取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头脑风暴,建构知识
问题二:为了促进通用技术课的学习,我们班将于明天去郊区的机械加工厂进行参观。由于近几天天气不是很好,所以我们需要提前了解明天的天气情况。大家讨论一下,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屏幕显示)
学生争先恐后的说:看电视、去学校的电话超市打电话、借老师的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听广播、上网查询……。几分钟后,教师总结、板书学生想出的方法,逐一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推导、归纳出获取信息的四个环节(如下图)。
了解明天的天气情况
电
视
网
络
电
话
收音机
手
机
.
.
.
天气预报
上网查询
拨打121
收听广播
发短信
晴
晴
确定信息需求
分析信息来源
评价信息
确定获取信息的办法
需求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思考能力。通过对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集中讨论中明确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从而实现知识性目标的达成。
3.自主探究,亲历过程
问题三:我们学校的旧址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爱过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位于老校图书实验楼的梁漱溟纪念馆自建成以来已接待近千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访。假设下周有一位国内学者前来参观访问,学校团委安排你为客人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相关情况。请问你将如何收集相关信息?
根据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填写信息采集卡(共享)(见表一),并发送到教师机上。(屏幕显示)
表一
信息采集卡
编号
信息内容
信息类型
信息来源
1
2
3
学生自主探究,十分钟后将信息采集卡发至教师机。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从粱漱溟生平、粱漱溟思想、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粱漱溟与邹平一中的渊源、粱漱溟纪念馆等诸多方面确定了获取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类型涉及文本、图片、实物等;信息来源于网络、著作、纪念馆工作人员、粱漱溟墓等。教师选取其中的两份信息卡进行评析。
设计意图: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能够亲历信息获取的基本过程,同时强化对信息获取各环节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获取的相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4.合作交流,深入探索
问题四:小组合作,选取生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一份信息获取方案。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教师巡回辅导。最后选取小组代表汇报拟订的方案。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一个非结构化、开放性的问题,力图使学生将运用信息获取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内化为一种自然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协作、交流能力。
5.发现问题,总结提升
师: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交流,同学们对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以及其中的环节有了较深的了解与体会。针对这些问题,大家还能不能发现其他问题?比如在问题一中,假如小虎接到的电话处于漫游状态,我们获得的信息还准确吗?
学生得到启示后进一步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之后请几位学生回答自己的见解。
生3: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情况,那么在问题二中,如果我们通过拨打121电话获得的天气情况与收看电视天气预报获得的天气情况不相符,那么应该相信哪种情况呢?
生4:最新版本的QQ也提供天气情况,在问题二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了解天气?
生5:在问题三中,如果我从书籍、网络、梁漱溟纪念馆等都不能获得需要的信息,我该怎么办?
……
教师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见解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学生对围绕信息需求获取信息、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实际意义的理解,并且锻炼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包含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这不但为知识的科学建构以及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课后分析与反思
本节课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导,以情景导入——知识建构——综合应用——深入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线,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思考、表达融为一体,成功实现了启发式教学。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包含了一定的情感意识渗透。问题的难度“螺旋式上升”,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进阶”学习中去。此外,设置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非结构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问题的难度而不同,这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培养学生团体、独立、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且,问题的解决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发现与延续。(见表二)
表二
问题明细表
问题编号
问题内容
问题类型
问题难度
问题解决方式
一
与社会生活有关
半结构化
中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
与学习生活有关
非结构化
易
头脑风暴、集体建构
三
与学习生活有关
非结构化
中
自主探究、亲历过程
四
与学习生活相关
非结构化
难
合作交流、深入探索
进一步发现问题、延续问题,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笔者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诸多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科学处理,力争以自己理性的思维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3
篇3:《纸版画》教学设计方案
《纸版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纸版,设计方案,教学
《纸版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教学设计方案《纸版画》是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第六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教材旨在通过通过纸版画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使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纸版画不同于其他绘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相融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剪、刻、撕剥、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的。
《纸版画》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纸版画》是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第六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教材旨在通过通过纸版画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使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纸版画不同于其他绘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相融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剪、刻、撕剥、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的。它取材容易、工具简单、效果独特,具有强烈、明快、单纯、朴素的艺术效果,从而较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版画的局限。学习并掌握有底纸版画和无底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了解纸版画的工具、材料与特点。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劳作观念。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享受,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品质。儿童纸版画从表现形式到最终效果,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所以本课的关于重点、难点的确定:能熟练地掌握和了解儿童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在欣赏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通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循序渐进及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激发孩子们爱学习、爱探索的品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纸版画的表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程序
课件使用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展示绘画作品和纸版画作品,请学生找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
4.了解纸版画的各种制作工具1、2、3
5.对比欣赏,了解纸版画的制作技法分类
6.探索求知
7.欣赏剪贴纸版画作品,师生看看、说说、教师示范
8.欣赏撕揉纸版画作品,学生看看、说说、
9.重点欣赏镂刻纸版画作品,师生看看、说说、做做
10.着重看图并了解综合纸版画贴线法制作步骤
11重点观察综合纸版画,用刚领悟的知识自创一幅贴线版画作品
12.拓展延生欣赏吹塑纸板画
11.展示学生作品
出示课件,出示课题
在找不同的过程中,总结纸版画的特点
分类演示各种制作工具
出示图片及技法名称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
出示教师具体实践操作案例,学生初步了解剪贴纸版画制作技巧
出示教师具体实践案例,学生固新知
出示教师具体实践操作案例,学生了解镂刻版画制作技巧,深入领会纸版画的魅力
出示综合纸版画贴线法制作步骤
出示综合纸版画作品贴蛋壳的鱼,显示问题你知道吗?引出问题,学生创作
出示吹塑纸板画知识点,欣赏作品
欣赏学生作品,开拓视野激发学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