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关键词:培养学生,课题研究,方案,科学素养,教育
“加强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简介:“走近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科技生产正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正高度信息化,国力竞争日益强烈。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而提高我国
“加强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内容:
“走近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科技生产正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正高度信息化,国力竞争日益强烈。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而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各种挑战、探索新事物能力的年青一代应当从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得以落实。
反思我们当今的科学课程教学,可以说基本上处于一种游离支解的状态。因为它常常为追求和实现某种效益而被缩减为科学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碰到这样的现实问题:经过三年科学学习的初三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胃大致在什么位置;很多同学对杠杆类问题的求解得心应手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不法商贩做买卖时短斤缺两的缘由;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根本分不清常见的植物如桂花和玉兰,杜鹃和月季;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能够说出近十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而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知道东南西北…太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我们科学教师的面前,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去正视和面对,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去思考和探索。
科学课程教学对真正的科学教育的呼唤,也正要求我们教师以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科学教学,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给学生感受环境、社会、家庭、自身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形成对世界、对生活的关注,使他们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塑造其优秀的思维品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所以,怎样在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强生活实际和科学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摆在我们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素养”既是人们的日常用语,又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对它的概念内涵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素养是在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所到达的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教养,包括观念态度和行为习惯等。而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来源于生活,把科学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科学是生活所必需。“走近生活”是将学生从抽象的课本理论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事实的机会。让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在积极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的理解。使他们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获取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塑造其科学的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树立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加强现实生活和科学课程的整合,加强生活实际问题在科学教与学活动中的中渗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各种限制因素,扩大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塑造其优秀的思维品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他们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理论依据
1、
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
arel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一个人在数理逻辑上智能领域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开发学生优势智能领域,要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使拥有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学生在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中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2、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他们希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风采。对那些远离生活,枯燥乏味的内容则持冷漠态度,当课本内容不能吸引他们,校内活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会转移兴趣和注意,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加速学生的发展,避免产生厌学情绪。
3、陶行知和卢梭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育源于生活,要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因为脱离生活的教学将会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五、研究的内容:
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加强实际生活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整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的研究:
1、
学生对自身周围现实生活关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
2、
科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验和研究
3、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
4、
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的研究
六、研究的对象:武原中学2005届全体学生
七、研究的方法:
1、
研究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取行动研究法
2、
课题操作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①
通过对“学生对自身周围现实生活关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了解目前学生科学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②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实际。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入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可以在学习了某个知识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一些非书面作业,让学生去思考“今天所学的内容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或“你的周围,有哪些事例和现象是应用了这个原理的”等等。并将学生思考的结果汇总展示(可借助在教室里开辟的科学园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也可直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以小组擂台赛的方式进行。但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活动,最终都应该采用一定的办法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呈现出来)
③
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单独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性特长;可以是将对某些科学技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成科技兴趣活动小组,群策群力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可以邀请县科技委员会、环保局、防疫站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学校做讲座和报告,然后举办“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的科学创意大赛或小发明比赛等;还可以建立科学活动基地,或者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外出参观(比如去一些花木基地),利用寒假、暑假,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科技考察和科技调查,向社会宣传相关科学知识
④
不定期地举办科技知识竞赛;科技手抄报比赛;不定期地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科技节活动;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科普作品,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读后感,并进行交流
⑤
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座谈会,询问他们的学习心得;不定期地进行阶段小结,探讨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作情况,不断地加以分析汇总。
八、研究的程序: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
①
共同学习有关理论,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方案并设置相关的调查问卷
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目前我校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对科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以及在学习《科学》时渴望拥有的课堂学习方式、自己在科学学习上的现状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与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情况
③
反思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状以及自己对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科学的目的、学习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6年6月)
①
按照课题方案开展具体研究。课内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的事实,教给他们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课外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课内可以结合多媒体引入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课外可以通过借助网络查询检索一些和自身、和生活实际相关的科学原理,也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身边的某些具体问题(如相关交通法规的制定依据等),还可让学生就目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核污染、生态农业等)提出自己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整改建议和措施等,让学生在获取大量信息、分析事实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的能力;塑造他们的执着的探索精神气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社会和环境,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②
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如对我县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走出课堂捕捉一些生活中蕴涵科学原理的事例和细节,开发和拓展学习资源。
③
经常性地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与生活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竞赛等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关注自身。
④
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座谈会,询问他们的学习心得;不定期地进行阶段小结,探讨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作情况,不断地加以分析汇总,加强现实生活和科学教学的整合,将研究真正地落到实处,提高教学的长远效益。
3、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8月)
对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汇编成册,形成研究成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服务。
九、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2、相关研究心得和论文
3、
学生作品
4、
活动记录
十、课题研究优势:
1、我校有极其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是我县主要的教科研基地。学校领导相当重视并支持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和课题的研究。
2、课题组教师都配备有电脑设备,网络资源的共享为课题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
3、课题组人员都是科研型教师,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承担的研究课题在我县的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定的奖项,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搭配合理,高、中级职称超过半数,是一支充满生机的课题研究队伍。
十一、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马玉华(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课题的具体实施和总结)
课题组成员:黄中标(课题具体实施者,阶段总结者)
徐汉英(课题具体实施者,阶段总结者)
胡晓群(课题具体实施者,阶段总结者)
赵海祥(课题具体实施者,阶段总结者)
十二、课题研究经费预算:
人民币3000元
篇2: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简介: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一、目的意义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内容: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投稿。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投稿。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2
篇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关键词:课题研究,行为习惯,幼儿,培养,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简介:《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内容: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课题界定:
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
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研究领域现状:
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
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
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4、
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四、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
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
研究重点:
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小班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
2、中班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
3、大班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和过程:
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
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
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
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
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力求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实效性。
1、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析我园目前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把教师搜集、观察、调查到的信息,运用到她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作出分析、评价。
2、调查法、文献法:采用问卷和家访的方式,调查不同教养环境方式对幼儿不同个性的影响。收集国内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园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3、观察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已有的行为习惯,加以分析、研究、评价其发展情况,并作好观察记录与分析。
4、情境测验法:设置一个具体情境,观察幼儿在这一情境中作出的反应,从而测定幼儿的发展水平。
5、谈话法:通过循循善诱、耐心交谈,帮助幼儿明确是非,增强观念意识,从而作出积极的行为表现。
6、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定期分析总结,并通过分析来认识规律,寻找新方法。
七、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中、大班全体在园幼儿。
八、研究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申报课题。申报成功后制定方案,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20年1月):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情境测试法和谈话法等质的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和家长开展各种行为习惯理论的学习分享活动、行为习惯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3月——2020年5月):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九、课题研究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指导的高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及发展越来越重视,而在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无疑是迈好了人生的第一步。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有一个好的成绩。
俗话说,没有理论的高度,就没有研究的深度。为使实验课题的研究深入有效,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每周向实验教师推荐一篇理论学习的内容,学校出资订阅《学前教育》、《幼教导读》、《幼儿教育》、《幼教博览》等杂志,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讲座、辅导与总结交流相结合,检查与评比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学习制度、更新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2、制订幼儿行为习惯常规,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作保证。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拟制订以下几项常规制度: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幼儿文明礼仪常规等,每周上好一节养成教育课,每学期至少追踪调查一名幼儿,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要收集或自编一条养成教育的名言,一首儿歌,一首歌曲,或者一幅图片,一个谜语等,同时发放到每个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园在家对照执行。幼儿园要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工夫,长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这些常规成为幼儿的习惯永久地保留下来。
3、改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环境。
许多孩子在园在家表现不一,这主要是家长比较宠爱的缘由。这加大了教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难度。因此,我们变利用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为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并利用环境布置促进对孩子的熏陶。
4、运用各种方法,家园形成合力。
(1)、组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定期开展咨询活动,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共同教育好幼儿。
(2)、发放各类常规细则说明书,把幼儿园每次主题教育活动告知家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而形成合力。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办家长园地和家长信箱栏目,家长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家长信箱主要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信箱传递给老师。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同乐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十、预期研究成果:
1、总结出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多样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
2、使幼儿园形成特色氛围,班班有良好的班风,人人有良好的习惯。
十一、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行为规范、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
3、在研究过程中,做好会议记录、理论学习笔记、个案研究分析、中期鉴定实录、教师论文汇编、教案汇编、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教师观察笔记等资料,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
十二、研究成员
课题主持人:段维兰
课题组核心成员:
黄铸萍
何娇
许莉
柯雪
成员:全体教师
十三、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及保证措施
1、课题负责人何娇老师是我园保教主任,学前教育本专学历,认真负责的管理者能够确保我园教育科研课题的顺利进行。
2、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都是学校辅导组的教学能手,都是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科研工作的骨干教师,多位老师曾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在教育刊物发表各类文章。参与该课题研究的课题组其他成员学历高、思想意识新,具有多年的教育科研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们业务素质过硬,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
3、我园是郧西县优质幼儿园,幼儿园发展得到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一直以来重视幼儿园硬件设施的投入。我园教学资料丰富,教学设备齐全,随时能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一把手园长在教科研方面舍得投资,建立了教科研的专项奖励制度等,硬件的投入为课题的研究作了物质上的保障。
羊尾镇中心幼儿园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