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本文关键词:实施方案,大纲,退耕还林,编制,移民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本文简介:---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名称二0--年--月--日目录一、概述二、县域概况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四、项目区概况五、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六、工程设计及投资概算的依据和标准七、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八、迁入群众脱贫致富规划九、项目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十、效益分析十一、优惠政策十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本文内容: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
实
施
方
案
编制单位名称
二0--年--月--日
目
录
一、
概述
二、
县域概况
三、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四、
项目区概况
五、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六、
工程设计及投资概算的依据和标准
七、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八、
迁入群众脱贫致富规划
九、
项目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
十、
效益分析
十一、优惠政策
十二、保障措施
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
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试行)
一、概述
1.1概述本县(区)生态移民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1.2简要说明本县(区)规划期生态移民搬迁任务,预期达到的目标(基本口粮田总量、人均量,人均住房面积等)。
1.3
概述本年度移民搬迁任务,涉及的乡(镇)、村,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情况。
1.3.1本年度移民搬迁任务:
迁出的乡(镇)、村名称及迁出的人数、户数和搬迁类型
迁入的乡(镇)、村名称及迁入的人数、户数和搬迁类型、
安置形式(插花或集中安置)及相应的人数和户数
1.3.2建设内容及规模,要根据实际建设内容,分别概述:
房建工程:新建户数和总面积,户均和人均面积,户屋结构和功能。
基本口粮田:调剂或新建基本口粮田亩数,人均亩数,工程设计形式和目标要求。
通村道路、通讯供电、人畜饮水及文卫设施建设工程,具体建设内容要分别概述且要有量化指标。
1.3.3投资情况:
本方案总投资数额,资金来源:中央专项资金数额,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数额,其中:
房建工程:总投资数额,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数额,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数额。
基本口粮田建设:总投资数额,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数额,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数额。
通村道路工程:总投资数额,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数额,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数额。
通讯供电工程:总投资数额,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数额,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数额。
人畜饮水工程:总投资数额,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数额,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数额。
文卫设施建设:总投资数额,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数额,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数额。
二、县域概况
2.1自然条件
简述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土地类型、水土资源、河流水系、气候特点、生态植被、生物及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情况。
2.2社会经济状况
概述所辖乡(镇)、行政村个数、人口总量、农业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劳动力状况、构成及变化,农业机械资源情况,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农业产业构成,农民纯收入状况,重点说明粮食生产状况,如总产、构成,人均数量,供需状况及预测分析,增产潜力和途径等。
2.3基础设施概况
简述全县涉及的乡(镇)、村,通路、通电、通讯、饮水等基础设施情况,主要说明覆盖情况。
2.4退耕还林情况
简要说明本县耕地总量、构成,退耕还林实施情况(涉及具体的乡镇、村、人口数量)及退耕还林实施以来耕地变化情况、特点。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
3.1
指导思想
3.2
搬迁原则
3.3
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搬迁群众人均住房、口粮田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情况,以及项目实施后,粮食生产,人均收入、生态效益等预期达到的目标。
3.4方案编制的总体思路、依据。
四、项目区概况
4.1迁出区域基本情况
4.1.1
自然条件
简述迁出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涉及的乡(镇)、村个数及其自然条件(内容同2.1)
4.1.2社会经济情况
概述迁出区涉及的乡(镇)、村人口总量、农业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劳动力状况、构成及变化,农业产业构成,农民纯收入及来源状况,重点说明粮食生产状况,如总产、构成,人均数量及退耕还林情况.
4.1.3基础设施概况
简述迁出区涉及的乡(镇)、村,通路、通电、通讯、饮水等基础设施情况,主要说明覆盖情况。
4.1.4迁出的原因及涉及的范围
简述搬迁的主要原因(贫困、生态和地质灾害等)和危害程度
需要迁出的人数、户数,经宣传动员、调查摸底愿意迁出的人数、户数,
本年度搬迁涉及的乡(镇)、村、组、人数和户数。
4.2迁入区域基本情况
4.2.1自然条件
简述迁入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涉及的乡(镇)、村数及其自然条件(内容同2.1)
4.2.2社会经济情况
概述迁入区涉及乡(镇)、行政村个数、人口总量、农业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劳动力状况、构成及变化,农业产业构成,农民纯收入及来源状况,重点说明粮食生产状况,如总产、构成,人均数、退耕还林及现有土地情况.
4.2.3基础设施概况
简述迁入区涉及的乡(镇)、村,通路、通电、通讯、饮水等基础设施情况,主要说明覆盖情况。
4.2.4移民安置形式和布局
概述移民在本区域安置的布局、形式(主要以集中和插花为主),涉及的村、组、人数、户数及安置形式
4.2.5与现有移民项目整合情况
概述与与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省农民安居工
程在布局、建设内容、资金捆绑等方面整合情况。
五、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5.1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概述
概述迁入区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要根据实际建设内容,分项目、分乡(镇)逐一概述内容及规模,要有量化指标。
5.2分乡镇建设内容和规模
分乡(镇)、村,分项目逐一概述迁入地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要细化到人均占有情况。
六、
工程设计及投资概算的依据和标准
6.1
设计标准
依据有关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关工程设计标准.
6.2投资标准
参照国家、省上相关定额,结合当地实际价格制定
七、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7.1投资概算
概述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并分项目、分乡(镇)分述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和筹措情况。
7.2资金筹措
生态移民项目,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生态移民投资10000元/人左右,其中国家专项资金补助5000元/人(移民建房投资占60%左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占40%左右)。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5000元左右。
八、迁入群众脱贫致富规划
8.1基本思路。结合项目区实际,概述本地区突出发展的产业及发展的目标。
8.2总体目标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定出五年内每年的人均纯收入和粮食增长指标。
8.3脱贫致富项目。依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概述实施适合当地发展的具体项目及达到的目标。对搬迁群众进行技能培训,使每户都能掌握适合自已发展项目的专业技能。
8.4脱贫致富措施。
九、项目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
9.1项目实施步骤
概述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主要说明具体方法和做法。
9.2项目进度安排
概述项目的建设期限,实施的具体时间安排及建设内容。
十、
效益分析
10.1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在粮食增产、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直接效益。
10.2
社会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主导产业,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效益。
10.3
生态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对迁出、迁入区植被恢复、气候改善、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带来的生态效益。
十一、优惠政策
十二、保障措施
12.1组织领导措施
包括项目建设实施组织机构,项目实施责任主体,领导责任;发改、农业、水利等各相关部门职责;落实配套资金;制定建设管理制度等内容。
12.2政策保障措施
明晰生态移民建设搬迁户的责、权、建、管责任落实及群众投资、投劳的机制等。
12.3技术保障措施
包括项目建设的技术支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农民技术培训等内容。
12.4
资金管理措施
包括资金管理方式、监督措施,地方及群众筹资办法、标准等。
12.5
建后管理措施
明确项目法人,推行项目管理招投标制、公示制、合同管理等制度,提出项目监理方案。健全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工程检查、验收程序,以及技术、档案资料管理要求等。
附件
1、---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搬迁对象情况摸底表
2、---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对象统计表
3、---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搬迁情况汇总表
4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任务表
5、---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任务汇总表
6、---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建设投资计划汇总表
7、---县XXX乡同意迁入承诺书(以乡政府组织实施项目或跨村移民的请乡政府出具承诺书,以行政村组织实施项目或村内移民的请村委会出具承诺书,跨乡镇移民的请接收乡政府出具承诺书)
附图:
1、---县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迁出区域示意图
2、---县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安置区域示意图
3、---县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住房建设典型设计图
4、---县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住房建设集中安置点规划示意图(非集中安置不做)
5、其它
-
10
-
篇2: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本文关键词:实施方案,退耕还林
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本文简介:岷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与范围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
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本文内容:
岷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与范围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全县总面积3573.6km2。
(2)地质、地貌
岷县在地质构造上属西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秦岭海西褶皱带,经历了中生代的雁山运动隆起和新时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格局。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汇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岩等为主,岷峨山、摩折梁及闾井乡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类,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黄土层以洮河流域较为深厚。
岷县境内北秦岭山地横贯全县,构成山丘重叠沟脉纵横的地势,海拔在2040—3934m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东西狭长,最宽处120km,南北最窄处15km。境内山多川少,山地坡度在15--45°之间,若以狭义的陇南山地(即洮河以东和渭河以南的西秦岭山地)作为划分依据,则有两个地貌区。
西部洮河流域山原区:在班哈山以西多高山环绕,如达拉梁、木寨岭、岭罗山等,均系海拔3000m以上山地。其中达拉梁主峰海拔3872m,遮面崖上的通天柱为最高点,海拔3934m。地貌属高原形态,地表切割较小,相对高差在747—934m之间,山地上生长林木较多。洮河河谷沿岸宽而浅,上迭马以下是洮河切割形成的川台地,为优良的农耕地带。
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山地区:在吊沟梁班哈山一线以东的岷峨山、摩折梁均超过海拔3000m以上,马坞乡的油房庄海拔为2040m,为全县最低点,其余地区在海拔2200—3000m之间。本区气候高寒阴湿,山地阴坡分布森林,一些河谷和平坦开阔地,可种青稞、油籽、燕麦等及一些牧草耐寒作物,草场面积较大,且水草丰茂规划为全县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
(3)气候
岷县属半湿润性大陆气候,其特点是高寒半湿润,垂直梯度及水平差异变化较大。据县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岷县年平均气温5.7℃,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6.1℃,最冷的一月平均温为-6.9℃,历年极端最高平均气温28.8℃,极端最低平均气温-20℃。无霜期123天,早霜期10月17日,晚霜期5月1日。大部分海拔高地区的各项气温更低,无霜期更短,高山区则无绝对无霜期。只有洮河河谷的维新、堡子等地气温较高,无霜期可达145天,海拔在2800m以上的地区,无霜期不足80天。年日照2229.6小时,平均日照为6.11小时,一般只有可照射时数的一半,太阳辐射总量为125.9千卡/cm2。由于海拔高,降水比较充足,年降水达596.5mm,东半部较西半部为多,雨季雨峰达316.3mm,七、八、九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3%,这三个月,阴雨过程强度大,是为灾害性天气。雹灾平均每年达17次,成灾11.5次,以六月、七月最频繁,夏秋收割的七、八月成灾严重。
(4)土壤
岷县土壤包括13个土类,19个亚类,45个土属,54个土种。土壤类型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土壤类型结构受水平地带性尤其受纬度地带性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向水平分异。土壤分布情况是:西北部洮河流域有黑土、麻垆土、黄绵土等,西南部主要有亚高山草甸土、山地暗棕壤土、黑垆土等,东部主要有黑土、灰褐土、黑钙土、山地草甸土等。其中黑土占全县总面积的47.29%,为主要土壤,黑垆土占全县总面积的16.7%,山地暗棕壤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85%,黑钙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45%,灰褐土占全县总面积的6.66%。这五类土壤的分布共计占全县总面积的77.95%。由于地表水土流失严重,肥沃土壤多被雨水冲刷,肥力下降,公顷产量低而不稳。
(5)水文
全县分两大流域,三个水系,共有大小二十二条河流。主要河流有洮河、迭藏河、纳纳河、闾井河、湫山河、燕子河等。其中:黄河流域洮河水系的迭藏河发源于马烨林区,渭河水系的闾井河穿过马沿林区;长江流域西汉水系的燕子河横穿马沿林区。
地表径流主要是大气降雨,占71.20%。其中迭藏河年均径流量在3.98万m3左右,径流模数8.56m3/S;闾井河河宽6—10m,总长54.8km,河床比降14.6%,年平均流量4.05m3/
S;燕子河河宽5—8m,水深50cm,年均流量5m3/
S,林区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6)水土流失现状
由于受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度以及区域性降水比较集中、降雨强度大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437.76km,占总国土面积的96%,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015吨/a·km,沟壑密度达1.2-2.0km/km2,侵蚀总量达2068万吨。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不仅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7)植被
岷县受高寒阴湿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植物覆被较好。按植被垂直分布特点,可分为五个植被区。一是洮河川台人工植被区,海拔在2200—2500m之间;二是山地半干旱草原植被区,海拔在2400—2600m左右;三是森林草原植被区,海拔2600—3000m之间;四是亚高山灌丛草原植被区,海拔在3000—3400m左右;五是草甸草原植被区,海拔在3400—3700m之间。从植被的水平地域分布看,县境东南部的犀牛江(西汉水)支流,湫山河流域和西南部的秦许等地,由于纬度偏南,分布针阔叶混交林,且发育差;县境北部洮河沿岸及纳纳河以北,则为典型的草原。黄土梁咀呈斑块“岛吠”,镶嵌在草原景观之中。山地遍布森林褐土,垂直带变化颇为显著,在海拔2700m以上的山地,一般广布山地草甸,局部有沼泽化草甸点缀。
(8)野生动植物资源
1.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绿色基因库。
木本植物有乔灌木树种27科,44属,92种。主要有云杉、冷杉、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侧柏、杨树、旱柳、白榆、刺槐、臭椿、红桦、康椴、栎、花椒、杏、
桃、樱桃、枸杞、苹果、梨等。灌木树28种,主要有沙棘、柠条、紫穗槐、箭竹、红柳、珍珠梅、卫茅等。
草本植物有87科,324属,646种。其中牧草约有500种,优良牧草主要有珠芽蓼、羊茅草、多节雀麦草、针茅草、塘谷耳黄、紫羊茅、赖草、短柄草、管叶野碗豆、紫花苜蓿、发草、密生台草、老芒麦草、苏叶草、草木樨等。
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即银缕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分别是岷江柏木、秦岭冷杉、紫椴、冬虫夏草、星叶草、鹿角蕨、扇蕨等。岷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药材种类繁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37种。其中经鉴定的有164种。如当归、党参、贝母、大黄、黄苓、红芪、黄芪、羌活、冬花、独活、柴胡、益母草、车前子、牛籽、防风、半夏、猪苓等。
2.野生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4种。其中国家一类珍稀保护动物有云豹和绿尾红雉2种;二类保护动物有岩羊、苏门羚、斑羚、麝、马鹿、黑熊、猞猁、穿山甲、蓝马鸡、猫头鹰、水獭、石貂等12种。
(二)社会经济状况
根据统计年鉴,全县辖18个乡(镇),310个村(居)委会,至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8.20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8013万人,农村劳动力23.1501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5.56‰。总户数为115691户,其中城镇户8114户。2013年度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12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93990万元,占35.6
%,第二产业64800万元,占24.8
%,第三产业102500万元,占39.6%。
农业总产值75669万元,其中牧业产值17152万元、林业产值230.46万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15547元/年,农业居民消费水平3028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3元。
近几年全县电力发展较快,新修建的古城、清水电站已发电,龙王台和坎丰电站电力已与全国并网,全县实现村村通电。
已实现了县乡通讯程控化,开通了移动、联通、电信等网络。目前程控电话用户30147户,移动用户29411户,互联网用户4800户。
(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情况
2000-2014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42.3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18.48万亩、荒山造林22.88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退耕还林(草)涉及全县17个乡镇、209个行政村、3.0354万农户、13.96万农村人口。任务完成均占计划的100%,造林保存率达到85%以上,面积核实率、合格率、株数保存率及工程综合管理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分年度完成情况:2000年完成退耕还林0.5万亩,荒山造林0.8万亩;2001年完成退耕还林0.4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2.8万亩,荒山造林3.5万亩;2003年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荒山造林6万亩;2004年完成退耕还林0.5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2005年完成退耕还林4.08万亩,荒山造林0.3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2006年完成退耕还林0.2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2007年完成荒山造林3.0万亩;2008年完成荒山造林0.3万亩,封山育林0.2万亩;
2009年完成荒山造林0.38万亩;
2010年完成荒山造林0.7万亩,封山育林0.3万亩;
2011年完成荒山造林0.2万亩;
2012年完成荒山造林0.2万亩;
2013年完成荒山造林0.3万亩;)在工程实施中,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方针,坚持“面积实,质量优,成活高,管理严”的技术标准,整合项目资金,连片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二郎山1万亩和闾井镇绿色长廊10公里混交林精品示范点,全县10000亩以上工程4处,5000亩以上工程11处,1000亩以上工程30处,成为岷县生态形象改善的样板和典型。
(四)历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情况
岷县2008—2014年全县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7755万亩(其中补植补造4.1223万亩;林产品基地建设3.9022万亩;薪炭林基地建设0.75万亩。)
项目实施后,提高了我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保存率4-6个百分点,既达到了巩固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目的,又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对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退耕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创造社会财富,从根本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存环境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增加了有林地面积,提高林地质量标准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保功效,改善生态环境。
林产品基地建设涉及2273户,平均每户2.6亩,项目建成后五年开始进入盛果期,每亩可沙棘果40公斤,每公斤按20元计算,每户可产生经济效益2080元,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创造社会财富。加快项目区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实施岷县2008-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农户后续产业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我县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大力推广种植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特色优势牧草,扶持退耕农户发展特色草产业和舍饲养殖业,多渠道解决了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和经济发展问题,促进了工程区社会和谐发展,改善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4个年度项目实施中,先后在十里、西寨、茶埠、秦许、寺沟、麻子川、西江、中寨、禾驮、申都、蒲麻、闾井、锁龙、马坞等14个乡镇的32个村、4923户退耕农户,累计建立饲草料基地28606亩;累计完成投资171.6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五)全县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总面积536.0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8.1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2.6%;农业用地130.8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4%;牧业用地229.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2.7%;其它用地12.7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59.27万亩。灌木林92.68万亩;疏林地1.2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5.94万亩;苗圃地0.0869万亩;林业生产辅助用地6.91万亩;宜林地21.1万亩。活立木蓄积76994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8.4%。在农业用地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22.4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43万亩,非基本农田14万亩。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14万亩,分布在18个乡镇,189个村,21916户。
二、编制依据
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文件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14]1772号)
2、定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定发改投资〔2014〕850号文件《关于转下达新一轮退更换林还草工程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
3、《退耕还林条例》;
4、《甘肃省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业设计规范》;
5、《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6、森林资源调查、土地资源利用调查、林地落界等成果资料。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全县各级部门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有利机遇,按照“统一标准、农民自愿、政府助推、自我发展”的原则,开展政策宣传、摸底调查、规划设计等各项工作,为全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退不退耕,还林还是还草,种什么品种,由农民自己决定。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规划引导,依靠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服务,切忌搞“一刀切”、强推强退。
——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气候和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可实行林草结合(林草兼作),不再限定还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重在增加植被盖度。
——坚持严格范围,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严格限定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兼顾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和进度。
——坚持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建立健全退耕还林还草检查监督机制,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监管。加强建档建制等基础工作,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总体规模和任务安排
(一)总体规模
岷县新一轮退耕地还林建设任务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在农民自愿申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的基础上,由
各村统计上报至各乡镇,各乡镇上报至县林业局,结合国土二调资料,各村、各乡镇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确定,到2020年,对全县具备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14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中:退耕还林12.75万亩、还草1.25万亩。岷县2014年退耕还林建设任务总规模为4万亩,任务规模严格按照符合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要求的25度以上坡耕地统计。
(二)任务安排
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种苗和草种供应等情况,我县2014年度安排退耕还林任务4万亩;2015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2016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2017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2018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2019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全县2014年度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7万亩;2015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7万亩;2016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8万亩;2017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8万亩;2018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8万亩;2019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8万亩;2020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9万亩。
将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还草建设任务总规模14万亩全部分解到乡镇。
1、退耕还林12.75万亩。其中西寨镇0.6万亩(冷地村0.01万亩,关上村0.11万亩,大寨村0.04万亩,高石崖村0.02万亩,大寺村0.08万亩,雪地河村0.03万亩,站桥村0.06万亩,坎丰村0.08万亩,上三族村0.03万亩,下三族村0.01万亩刘家堡村0.02万亩);十里镇0.48万亩(甘寨村0.02万亩,中寨村0.14万亩,三十里铺村0.01万亩,龙峰村0.05万亩,大沟寨村0.09万亩,十里村0.03万亩,小龙村0.02万亩,山底下村0.12万亩);清水乡2.59万亩(腊梅村0.03万亩,清水村0.01万亩,蒋家村0.05万亩,刘家村0.21万亩,三裕村0.33万亩,结布村0.15万亩,小湾村0.17万亩,一心村0.41万亩,沟里堡村0.14万亩,郭哈村0.04万亩,上跌马村0.01万亩,下跌马村0.02万亩,小红村0.01万亩,大沙漠村0.08万亩,上崖寺村0.08万亩,下崖寺村0.02万亩,板达口村0.07万亩,卢家堡村0.12万亩,张家堡村0.05万亩,永丰村0.16万亩,西林村0.36万亩,五星村0.02万亩,松树村0.09万亩,王家沟村0.03万亩);麻子川乡0.38万亩(上沟村0.20万亩,岭峰村0.05万亩,麻子川村0.02万亩,吴纳村0.03万亩,绿源村0.08万亩);秦许乡0.44万亩(下阿阳村0.01万亩,上阿阳村0.01万亩,秦许村0.01万亩,泥地族村0.13万亩,桥上村0.11万亩,鹿峰村0.06万亩,沙才村0.05万亩,马烨仓村0.02万亩,学寨村0.03万亩,包家沟村0.02万亩,百花村0.01万亩);寺沟乡0.48万亩(纸坊村0.02万亩,杨家堡村0.03万亩,老鸦山村0.01万亩,坞麻沟村0.01万亩,张麻路村0.03万亩,扎的村0.02万亩,朱麻滩村0.02万亩,寺沟村0.03万亩,八步川村0.03万亩,绿沙村0.10万亩,多纳村0.04万亩,立珠村0.09万亩,立林村0.06万亩);岷阳镇0.13万亩(瓦窑沟村0.01万亩,南川村0.01万亩,东照村0.02万亩,洮珠村0.01万亩,龙潭村0.01万亩,陈家崖村0.03万亩,池那湾村0.03万亩);茶埠镇0.85万亩(湾山村0.01万亩,山那村0.05万亩,哈扎村0.01万亩,石咀村0.04万亩,甫里村0.05万亩,岳家湾村0.04万亩,大竜村0.06万亩,沟门村0.12万亩,高岸村0.16万亩,炭山村0.07万亩,耳阳村0.05万亩,谈河村0.11万亩,尹家村0.09万亩);禾驮乡1.48万亩(卓洛村0.04万亩,曙光村0.04万亩,随固村0.11万亩,安家山村0.02万亩,拉路村0.02万亩,立哈村0.03万亩,石门村0.02万亩,哈的哈村0.05万亩,山沟村0.33万亩,乔家沟村0.06万亩,禾驮村0.37万亩,义仁沟村0.11万亩,石家台村0.08万亩,牛沟村0.20万亩);梅川镇1.01万亩(红星村0.04万亩,文斗村0.06万亩,杏林村0.01万亩,牙利村0.02万亩,西坝村0.05万亩,康家山村0.04万亩,马场村0.01万亩,茶固滩村0.07万亩,支支路村0.05万亩,卜子沟村0.09万亩,白阳坡村0.03万亩,鹿扎村0.08万亩,老幼店村0.01万亩,大占寺村0.02万亩,马家沟村0.01万亩,小沟村0.01万亩,兴文村0.11万亩,底固村0.18万亩,他路村0.08万亩,辘辘村0.01万亩,方家山村0.01万亩,底堡池村0.01万亩,车路村0.01万亩);西江镇0.51万亩(团结村0.03万亩,南屏村0.06万亩,中山村0.01万亩,浦洞村0.04万亩,牛坝村0.01万亩,瓦场村0.01万亩,大坪村0.12万亩,拉珠村0.02万亩,王伦村0.12万亩,青山村0.05万亩,哈岔村0.01万亩,铁池村0.03万亩);中寨镇2.08万亩(马崖村0.07万亩,红崖村0.03万亩,大哈村0.09万亩,扎拉村0.11万亩,古庄村0.22万亩,塔沟村0.14万亩,同兴村0.06万亩,扎马村0.20万亩,中寨村0.15万亩,古城村0.11万亩,川都村0.08万亩,小寨村0.26万亩,珠治村0.03万亩,虎龙村0.24万亩,出扎村0.14万亩,兴裕村0.06万亩,水坪村0.08万亩,峪谷村0.01万亩);维新乡1.72万亩(回沟村0.26万亩,西沟村0.17万亩,李子村0.02万亩,韭菜村0.04万亩,塔山村0.09万亩,卢家山村0.03万亩,卓坪村0.06万亩,马莲滩村0.04万亩,柳林村0.03万亩,元山村0.04万亩,坪上村0.04万亩,池滩村0.06万亩,大花门村0.22万亩,堡子村0.15万亩,下中寨村0.05万亩,武旗村0.12万亩,明泉村0.10万亩,兹纳村0.01万亩,周家村0.12万亩,纳子村0.08万亩)。
2、退耕还草1.25万亩。其中:麻子川乡0.15万亩(上沟村0.06万亩,吴纳村0.05万亩,绿源村0.04万亩);秦许乡0.15万亩(沙才村0.08万亩,马烨仓村0.07万亩);寺沟乡0.15万亩(多纳村0.04万亩,立珠村0.05万亩,立林村0.06万亩);茶埠镇0.15万亩(炭山村0.04万亩,耳阳村0.05万亩,尹家村0.06万亩);禾驮乡0.15万亩(随固村0.06万亩,石门村0.05万亩,哈的哈村0.04万亩);中寨镇0.15万亩(虎龙村0.03万亩,兴裕村0.06万亩,水坪村0.06万亩);维新乡0.35万亩(回沟村0.05万亩,西沟村0.05万亩,李子村0.05万亩,韭菜村0.05万亩,塔山村0.03万亩,马莲滩村0.03万亩,下中寨村0.03万亩,明泉村0.03万亩,周家村0.03万亩)。
五、建设内容
岷县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23.75万亩(其中基本农面积9.75万亩),需退耕还林面积12.75万亩、退耕还草面积1.25万亩。
(一)树种、草种选择:根据不同的区域类型和生态条件,对林种、草种进行合理调整配置,根据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选择生长迅速、稳定,寿命长的树种,在所定区域营造以落叶松、云杉、油松、樟子松为主的防护林;草种选择上,在南部迭藏河流域高寒阴湿区以种植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为主,北部洮河流域半湿润区以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在高海拔寒冷山区以种植披碱草、猫尾草为主。
(二)整地方式:
1、造林:鱼鳞坑(0.6×0.4米)、穴状(0.5×0.3米),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排列。整地技术模式总体要求是“等高线,沿山转,长不限,远看一条线”,鱼鳞坑沿山形整地呈品字形布设,并按要求将鱼鳞坑边埂拍细夯实,以增加蓄水保水能力,防止雨水冲刷。
2、种草:播前深翻土地灭茬,同时施入适量农家肥和磷酸二铵作为基肥,然后耙耱,做到土块细碎、地面平整。
(三)造林密度:170株/亩,株行距2×2米;草种播量: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紫花苜蓿1公斤/亩,披碱草2公斤/亩,红豆草4公斤/亩。
(四)树种比例:针叶混交,混交比例2:1。牧草种植方式一般采用单播,也可混播(比例:豆科:禾本科=3︰7)。
(五)苗木规格:选用本县自产苗木,国标Ⅰ、Ⅱ级,严格产地检疫,严禁使用不合格苗木造林。所用苗木要求地径0.8公分以上,苗高在0.6-0.8米以上,根系完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牧草种子品质要求:播种国标Ⅰ、Ⅱ、Ⅲ级种子均可,严禁种植等外种子。
(六)造林方式:采用植苗造林,根据岷县各乡镇气候南北差异,立地条件不同,宜乔则乔、宜针则针、针叶混交、针阔混交相结合,混交模式为行间混交,栽植株行距为2×2米。牧草播种方式要根据地形条件选用条播、撒播方式。
(七)种苗供应: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种苗采购由县政府采购办进行统一采购,县纪委、县审计局、县物价局、县林业局等部门对苗木采购过程全程监督,县林业局对采购的苗木规格、质量、病虫害检疫等进行把关,按照苗木成活、适应性、乡土树种造林等原因,优先考虑本地、就近苗木。
(八)栽植方法:栽植挖穴时先将表土放在一边,将心土挖出放在穴的下沿作为拦水埂,然后将表土填回坑内,采用“一埋二提三踏实四浇水”的工序。牧草播种方法:条播行距20-30厘米,撒播要求均匀;播种深度根据种子大小灵活掌握: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紫花苜蓿、披碱草播深1-2厘米,红豆草2-4厘米,播后轻耱一遍,使种子入土即可。
(九)抚育管理:采取抹牙、平茬复壮、松土、扩穴培土、割草等措施,并积极采取预防病虫鼠兔害的措施。项目区内设立标志牌,杜绝放牧,确定专职管护人员,加强林木管护。牧草田间管理措施:种子出苗后要及时观察,破除土表板结,利于出苗整齐;及时防除田间杂草、防治病虫鼠害,根据长势及时追肥,适时割草利用;禁止放牧,加强管护。
(十)时间安排:植树为春季,秋季视成活情况进行补植补造;牧草种植时间以春夏季抢墒播种为宜,秋播过迟则不利于安全越冬。
六、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依据《退耕还林条例》和国家制定的技术及政策措施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2014——2020年度退耕还林工程需总投资26775万元,其中种苗费3825万元,退耕还林农户补助15300万元(包括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费等),群众投工投劳7650万元(6个工/亩100元/工日)。2014——2020年度退耕还草工程需总投资1375万元,其中种子费150万元,退耕还草农户补助850万元(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费等),群众投工投劳375万元(3个工/亩100元/工日)。
按年度分:
1、退耕还林:2014年度1.8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需总投资3843万元,其中种苗费549万元,退耕还林农户补助2196万元(包括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费等),群众投工投劳1098万元(6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5年度1.8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需总投资3822万元,其中种苗费546万元,退耕还林农户补助2184万元(包括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费等),群众投工投劳1092万元(6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6年度1.8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需总投资3822万元,其中种苗费546万元,退耕还林农户补助2184万元(包括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费等),群众投工投劳1092万元(6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7年度1.8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需总投资3822万元,其中种苗费546万元,退耕还林农户补助2184万元(包括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费等),群众投工投劳1092万元(6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8年度1.8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需总投资3822万元,其中种苗费546万元,退耕还林农户补助2184万元(包括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费等),群众投工投劳1092万元(6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9年度1.8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需总投资3822万元,其中种苗费546万元,退耕还林农户补助2184万元(包括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费等),群众投工投劳1092万元(6个工/亩100元/工日)。
2020年度1.8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需总投资3822万元,其中种苗费546万元,退耕还林农户补助2184万元(包括整地、栽植、抚育管护费等),群众投工投劳1092万元(6个工/亩100元/工日)。
2、退耕还草:2014年度0.17万亩退耕还草工程需总投资187万元,其中种子费20.4万元,退耕还草农户补助115.6万元(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费等),群众投工投劳51万元(3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5年度0.17万亩退耕还草工程需总投资187万元,其中种子费20.4万元,退耕还草农户补助115.6万元(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费等),群众投工投劳51万元(3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6年度0.18万亩退耕还草工程需总投资198万元,其中种子费21.6万元,退耕还草农户补助122.4万元(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费等),群众投工投劳54万元(3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7年度0.18万亩退耕还草工程需总投资198万元,其中种子费21.6万元,退耕还草农户补助122.4万元(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费等),群众投工投劳54万元(3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8年度0.18万亩退耕还草工程需总投资198万元,其中种子费21.6万元,退耕还草农户补助122.4万元(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费等),群众投工投劳54万元(3个工/亩100元/工日)。
2019年度0.18万亩退耕还草工程需总投资198万元,其中种子费21.6万元,退耕还草农户补助122.4万元(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费等),群众投工投劳54万元(3个工/亩100元/工日)。
2020年度0.19万亩退耕还草工程需总投资209万元,其中种子费22.8万元,退耕还草农户补助129.2万元(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费等),群众投工投劳57万元(3个工/亩100元/工日)。
(二)资金来源
岷县2014——2020年退耕还林工程总投资267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9125万元,投工投劳折合7650万元。岷县2014——2020年退耕还草工程总投资13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00万元,投工投劳折合375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措施
为了确保该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岷县成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林业、发改、财政、国土、农牧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审查、跟踪管理,对项目执行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预验收,并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服务和施工技术工作。项目实施区所在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确保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运行管理措施
严格按工程设计进行施工,施工结束后,由项目管理办公室统一组织进行全面自查,对造林(种草)任务完成率、面积核实率、造林(种草)合格率、成活率(出苗率)、施工(种植)质量、病虫鼠害防治、预防管护以及对经济林名、优、特、新品种定植率等技术指标,进行严格考核,对不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严肃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档案管理实行“一卡一证一表一图”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分户统计表》,由乡政府负责,村委会逐户建立,县、乡村分级汇总;《林业(人工草地)生态工程建设管理图》以县为单位,在每年自查工作结束后,对核实合格面积逐小班调绘,一图到底,逐年续绘;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主要质量指标数据实行分级管理,县上管理到乡,乡管理到村,村管理到户;各级有关部门应当确定专职工程管理信息员,定期上报工程建设情况。
(三)技术保证措施
建立科技支撑和实用技术应用保障体系,加强技术培训,积极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完善效益监测和评价体系,对造林(种草)工程实行定位化管理,动态化监测,网络化传输;对项目区的乡、村、社干部以及农民技术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加强项目实施乡(镇)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村社农民技术协会,完善服务网络,增加技术力量。
(四)资金管理措施
制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资金管理办法。一是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及时下拨工程资金,做到文到既转,款到既拨,不得滞留和挪用。二是退耕还林还草资金必须严格按照“专户储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的原则,对投资计划下达、资金拨付、资金使用和帐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监察、林业、畜牧、财政、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定期、不定期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资金检查,重点检查资金拨付不到位、兑现不及时等问题。四是审计机关要建立退耕还林还草资金年审制度,加强对工程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退耕还林还草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要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中央安排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分三次下达给省级人民政府,每亩第一年8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还草补助资金分两次下达,每亩第一年500元(其中,种苗种草费120元)、第三年300元。
八、预期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还林项目实施后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5万亩,增加林地蓄水533.14万立方米,蓄水效率为40.8%,每年可减少土壤冲刷量37.2万吨,拦泥效率为66.2%,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节局部气候,减少各种灾害影响,使生态环境逐步歨向良性循环。还草项目实施后可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25万亩,直接增加草原面积1.25万亩,提高草原覆盖度,有效改善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平衡,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优化农牧业生产条件,调节局部气候,涵养水源,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使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歨向良性循环。
(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进一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草产业快速发展,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充分改善项目区人民群众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同时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群众致富门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黄河中下游地区免除旱、洪灾害的侵袭,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将对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有力促进国土绿化进程,还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扶贫济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退耕还林还草还能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贫困人口及贫困人口发生率逐步下降。
附表:
工程区基本情况调查表
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25度以上坡耕地按乡镇实施计划表
25度以上坡耕地按年度实施计划表
25度以上坡耕退耕还林还草分乡镇投资概算表
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分年度投资概算表
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需求调查表
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需求调查表
甘肃省地表水一级水功能表区划范围表
附图:
乡(镇)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分布示意图
以乡镇为单位,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准确位置,压缩成A3大小的图幅。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