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研究,教学中,视频
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简介:题目: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1.1.2微视频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2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21.2.1研究目的21.2.2研究意义21.3研究方法21.3.1文献综述21.3.2问卷调查法81.
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内容:
题目: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
1.1.2
微视频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2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2
1.2.1
研究目的2
1.2.2
研究意义2
1.3
研究方法2
1.3.1
文献综述2
1.3.2
问卷调查法8
1.3.3
教学实验法8
1.4
研究内容8
1.5
研究进度8
第二章
研究综述8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8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10
2.3
微视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技术课堂是各类学校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虽在全国各地大范围开展,但素质教育发展仍不成熟,传统教育模式弊端仍然普遍存在[1]。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然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而信息技术课因其学科评价方式不当,学科地位较低,加上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的特殊性,信息技术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材版本过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考试范围及题型过于单一;信息的碎片化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信息的迅速更新也给学生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这些问题行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2]。
另外,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对校园软硬件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很多学校网站不完善,很多学校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络资源,对于实验的开展多了一层顾虑;网络资源版本繁多,寻找下载整合比较繁琐,造成效率低下[3]。再加上,来自于各种新技术的威胁,使得我国信息技术课的面临着巨大挑战。
1.1.2
微视频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4]。然而,当前社会信息技术领域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走在教学领域信息技术革新的最前沿,将最新、最便捷、最有效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5]。
微视频的兴起为信息技术课教学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利用微视频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化,为教学设计中引入部分提供更多的情节展示;可以剪辑教师形象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以将教学内容虚拟的部分具象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展示操作型软件的整个操作过程,并为多次回看提供教学资源[6]。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
为了分析对微视频的研究,本文在中国知网中查阅关于以“微视频”为主题的文献,在进行搜索的时候,和“微视频”有关的文献共有1342篇。时间跨度主要分布在2006年至2016年间。图1给出的是关于“微视频”文献的发表情况:
图1“微视频”文献的发表情况
从图中数据可知,关于微视频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6年,且2006年正好也是中国网络微视频发展的第一年,从时间节点来看,两者是一致的。2006年对于微视频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在不同的网站中开始出现微视频。从图中数据还可以看出,关于微视频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数目并不大,真正发展起来是从2011年,即从2011年开始,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才逐步发展起来,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随之增加了。
2011年,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视频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视频网”的相继成立,标志着国内正式进入到了国内微视频时代。随后,微视频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微视频的发展突飞猛进[7]。据图2显示可知,时间截止到2016年年底,在中国庞大的网络视频用户中,网络视频用户超过了6亿,超过网民的半数以上。微视频用户占视频用户的绝大部分。自此,国内的微视频正式步入了发展的轨道。
图2
微视频占网络视频用户的比例图
通过对微视频文献的梳理发现,在文献中将微视频用到教学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少的,约占文献综述的六分之一。从这个比例可以推测出当前教学中对微视频的引入还是非常少的。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这些文献所研究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微视频的发展历史,占微视频研究的15%;二是微视频的制作过程,占微视频研究的21%;三是微视频在实际中的应用,占微视频研究的60%;四是微视频其他先关研究,占微视频研究的4%。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微视频研究方向分布图
其中,以微视频的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有329篇;有1013篇文献是以微视频的制作为主要内容的;剩下的文献将的全是微视频的应用。从文献涉及主体的分布可以看出,对微视频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微视频的应用情况。具体如图3所示:
图4
图4
是微视频的应用情况图
从下图5可知,微视频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情况主要有劳动技术,生物学实验、幼儿教学、党员学习、大学英语、计算机课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3%、16%、17%、15%、15%、14%。这些课程是最早涉及微视频应用的课程,比如说微视频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借助摄像机将光学显微镜下实验的动态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再用相关的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处理,最终做成实验教学用的微视频。在用微视频进行教学的时候,一方面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些教学微视频还可以方便学生带回家里自主学习。
图5微视频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情况
据燕风(2016)的调查显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72%的学生经常使用微视频,25%的学生表示偶尔使用微视频。有些学生,他们觉得信息技术是非高考学科,学习信息技术只是为了应付会考,所以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学习,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从未使用过微视频辅助学习,对学习效果持有怀疑态度。只有3%的学生表示肯定不会用,而这部分学生都是因为从未体验过视频教学。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微视频使用情况图
除了国内学者外,国外很多学者都对微视频有一定研究,并且第一个微视频网站就诞生于国外。YouTube是第一个微视频网站,该网站的建立和运营标志着微视频不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自2005年7月正式运用以来,YouTube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微视频一跃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在这个行业内,YouTube是做的最强最大的企业,素有“龙头老大”的美誉。Macromedia
Flash是YouTube网站主要用到的技术,而且该网站在发展很短的时间内就有过亿的访问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视频行业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行业,同时微视频网站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微视频网站的诞生以及微视频表现出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相继有不少的人加入到微视频应用程序的开发大军中。比较著名的微视频应用有Viddy,Socialcam.
Klip。其中Viddy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拥有了百万以上的用户,一时间,微视频成为了吸引人们投资的领域。在国外关于微视频的应用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教育教学领域,二是娱乐传播领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指国外的一些公开课资源;在娱乐传播方面的应用主要就是YouTube网站。
1.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为了了解某些情况或意见需要向被调查者了解相关信息而做的问卷的方法。本篇文章主要是想了解把微视频引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对这一事情的态度而设计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把微视频引入高中课堂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自学能力有无变化。同时,就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经验进行了总结,也为微视频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1.3.3
教学实验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用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结合科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来揭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规律,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研究办法。在本文中以红岭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事情进行分析,为微视频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进度
第二章
研究综述
前言
在众多的学科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以操作练习为主。微视频学习资源的特点表现为短、小、精,使得这类资源在传输的时候比较方便,也很容易查看。如果把具有这样特征的资源搬到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老师减轻不少的教学负担,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也可以方便学习。微视频课程因为比较短小,所以包含的内容、知识点单一,学生自学起来也比较方便。新课改以后,各种新型教学手段与方式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8]。另外,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也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高中学生正是学习各种技能的关键阶段,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视频被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它的加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为此,本文将从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入手,重点研究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方式与方法。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微视频的定义
关于微视频的定义,在媒体界及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随着微视频的发展,大概有短片、电影短片、短视频、微电影等称呼,只是称呼不一样,其所指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通过这些不同的称呼,也可以折射出微视频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微视频主要体现在视频的“微”,在这里“微”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代表着传播速度,还代表着制作简单。微视频的这些特征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移动技术发展的焦点。
关于微视频的概念,当前引用最多的就是古永锵的说法,他说:微视频是指通过不同的录摄终端录制的视频,这些视频的时间很短,大约从30秒到20分钟之间不等,这些短小的视频上传至互联网进而被人们共享播放。这些视频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也多种多样,比如有广告片段,DV短片,视频剪辑等。上述这些短小的视频都称之为是微视频。之所以称之为是微视频主要是相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视频来说,微视频的特点表现在:视频的播放时间段,制作过程也比较简单,传输方便,最主要的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9]。
上述给的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微视频,而在本文中讲到的微视频主要是引用到教学过程中微视频。在教学的过程中,微视频表现出了便捷性,不仅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和过去来说都方便多了。
2.1.2
微课的定义
微课到底是什么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对微课的所有定义和阐述的共同观点是: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其中胡铁生、焦建利和魏亮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其他人没有对用什么载体来传播作限定。笔者认为微课的表现形式是以视频为主,多种类的载体,也可以实现的一种学习资源,可以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的学习,作为传统课程的一种补充方式。笔者赞同美国戴维·彭罗斯的观点,定义微课是以建构主义思想来设计的。从张静然地观点认识到,一线教师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可以自己开发微课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魏亮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一节好的微课可以短到一分钟的时间,制作方式不一定很复杂,用PPT转换成教学视频的方式便能实现。结合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本文研究对象,把微课成功的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本文对微课的定义作了阐述如下:
微课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题,针对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10分钟以内的微型课。这种短小灵活的课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课堂内外,是传统课程的有效补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作支撑,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这样的微型课是以微视频为主来呈现教学内容,还包括与该教学内容配套的微课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微练习题、互动平台等教学资源。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微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学校的正式学习来说的。微视频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非正式学习的一种。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为微视频学习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撑。微型学习第一被正式提出来是在2004年的时候,自此这种便捷的学习方式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也深受人们的喜欢。
关于微型学习先后也有不少的人做过研究。林德纳就是在微型学习研究方面比较有造诣的一位学习专家。在他看来,微型学习是一种建立在新媒介基础上的学习方式,主要特征表现在内容含量比较小,媒体中介也比较小。具体的说,微型学习的内容都是一些比较一些松散的知识,学习单元比较小,把比较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模块化处理,比如说一条短信包含的学习内容。从微型学习的媒体中介来说,多指手机
、iPad和掌上电脑等具有播放视频功能的小型设备,这些小型媒介给学习者提供了可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微型学习的特点表现在学习的片段化,便利,个性等,是非正式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作者就是看到了微型学习的特点和优点,才试图将微视频学习引入到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的,目的就是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学习效果。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介在学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尝试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引入微视频教学方式,鉴于微型学习的优点,不仅可以实现课前的预习,还可以实现课后的巩固,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微型学习,是对微型学习爱的进一步探索,也丰富了微型学习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是认识负荷论的基础。顾名思义,资源有限论是人们对资源的认知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通俗的理解就是,人对工作内容的记忆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人的工作记忆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加工7个信息块,由于工作记忆还有对信息具有加工,处理的功能,所以在同一时间内人们不可能同时记住这7个信息,最终能记住的也就2—3个。该理论用到学生的学习来说,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消耗认识资源即工作记忆,当某种消耗超过了学生的负载量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降低了。而图式理论则认为如果知识是以图片的形式存在人的记忆中的时候,这种图式记忆可以快速而准确的将所面对的画面进行分析和归类,但是这个过程是不需要占用资源消耗而自动完成的过程。从前者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工作记忆负荷进行适当的控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微视频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控制学生认知负荷的办法。所以从认知负荷理论来讲,将微视频教学引入到教学课堂是一件科学的事情。
2.3
微视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微视频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育视频的知名网站并非数量很多,可汗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可汗学院是由获得M
IT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M
BA学位的萨尔曼何汗创建的网络视频教学网站。之前他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亲人而把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放在YOUTUBE上。而随着教学视频的好评不断增多,观看量也剧增,他就辞职然后自己创办了此以教育视频为主的网站。可汗学院的视频特点是时间大概在10分钟左右,讲授者不露面,视频知识面覆盖广,难度从简到难。此网站的不足之处是例子单一,针对对象大多为成人。
另外一个影响力的的视频网站是TED。其中的视频主要以简短扼要的专业讲座为主,一般长度在18分钟之内。演讲者的来历大多为著名大学的教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等等。till视频的受众主要为大学生,且讲座的专业性较强,未成年人人一般听不懂[10]。
总之,在国外,微视频的传播大多以娱乐为主。就算有关教育类的视频也是针对成人教育的,以社科类的项目为主。而随着微视频教学的崛起,针对全年龄层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一定会越来越多的与人类见面。
2.3.2
微视频的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微视频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也逐渐深入,在国内关于微视频的研究主要从网络传播、发展前景、网站稳定性着手进行探讨。
其一,从网络传播角度入手探究网络微视频背后个体所表达的内容以及网络现象所包涵的思想潮流。例如,在“馒头血案”中有学者杨梅从无标度网络理论和小世界网络背后的复杂系统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为网络视频、事件的解析提供了一种分析维度。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微视频的个体表达有着自身个性化特点,如沉默螺旋的弱化、对传统媒体把关的挑战、议程设置的多元化、个体的使用与满足[11]。
其二,从各方面入手寻求微视频前景的动态趋势。例如,有学者指出微视频己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创新点,也逐渐成为趋势,然而在短期来看,是否能找到符合我国当前情况的盈利模式还无法定夺。赖黎捷等学者从国内视频网站的盈亏状况入手,结合微视频产品特征及手机视频发展困局,探讨微视频盈利模式的可拓展路径。微视频满足了碎片化信息时代的需求,在其实际应用中契合了营销中一些关键环节,例如内容与资源、内容与关系的同时管理,微视频也能与企业各方资源融合。
有学者指出,建设满足丰富用户交流、适应用户校内间、校际间互动,突破传统校园是放映局限的稳定微视频网络平台。
关于微视频在国内的应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从微视频在教育教学资源中的应用来谈微视频的发展。比如以郑军为代表的一批研究学者对微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视频在教学领域中的实践和操作问题。第二,从传播学的来谈微视频。比如以:邢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研究围绕着微视频的媒介对微视频的影响来做分析,分别从文化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和媒介的角度来阐释了微视频的意义。第三,从微视频的发展来看。以苏岩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紧紧围绕着微视频的发展历程,并预测了微视频将来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12]。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微视频在国内教学方面已经有所应用,但受微视频发展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对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本文围绕的是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做的研究和分析。
2.3.3
微视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微视颇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我国广泛应用实践发展特别是在教学中,微视颇教学广泛应用于劳动技术、生物学实验、计算机教学、英语口语、语文实践学习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微视颇教学不仅可以降}氏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微视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延伸出了“微视频”教学相比于国外的微视颇教学,国内的微视颇教学还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状态国外的微视颇教学形式更加简单,时间也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教学视颇精练,配有相应的解题以及解说的过程,在教学中看不到教师的身影,但是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将微视频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时代发展对学校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也是适应当前时代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应用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入微视频的教学办法,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采用新颖的教学办法特别符学生好奇的心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鉴于微视频的方便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将微视频教学引入课堂,可以缩短老师的教学时间,降低了老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上述层面来说,将微视频教学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刘萍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131-132.
[2]陈华.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微视频的合理应用[J].
通讯世界,2015,08:207-208.
[3]孙广勤.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微视频的有效应用[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4:15.
[4]沈丽萍.
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J].
教书育人,2016,16:52.
[5]王生德.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J].
科普童话,2016,26:32.
[6]韦晓红.
基于远程教学交互理论的微视频设计开发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7]郭杨杨.
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郭晓燕.
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9]郝阿敏.
“微视频知识树”在初中信息技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10]陈晓枫.
初中信息技术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1]邢倩菲.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
[12]马睿.
微视频支持下的导学案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篇2: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人民版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人民版 本文关键词:课时,社会生活,四中,变迁,近现代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人民版 本文简介:课时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2.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运用时间列表识记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基本历程。2.联系西方两次工业革命成就,认识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1)更迭快:轿子、马车等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人民版 本文内容:
课时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运用时间列表识记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基本历程。
2.联系西方两次工业革命成就,认识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点一
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
(1)更迭快:轿子、马车等逐渐被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火车、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日趋重要。
(2)不平衡:交通工具的更新在________比较显著。
2.人力牵引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
3.机械牵引
(1)轮船:1872年的上海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2006年,________铁路全线贯通。
(3)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________建成。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6)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7)飞机: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4.现代交通的发展特点
(1)发展快速: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层次多样: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知识点二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________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____________”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
(1)有线电报
①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________架设电报线。
②发展: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创设:1906年。
②发展: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①开端:1882年,传入中国。
②发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
③地位: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图示巧记】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六大特征
【图示巧记】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易错防范】
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不同
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易错防范】
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近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近代中国社会的交通近代化是由内部需求和外部引导综合作用的结果,特殊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局势决定了交通近代化的曲折性、半殖民地性和不平衡性。
【易错防范】
近代中国的邮电通信设施最初是由外国人控制而非中国清政府管理。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冲击了中国。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擅自在租界设立邮政业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加快通信建设的步伐,由海关试办邮政。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2)城市
3.(1)轮船招商局
(2)青藏
(3)天津
知识点二
1.(1)驿站
(2)②大清邮政局
2.(1)①台湾
(3)②邮电部
主题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史料探究]
1.近代铁路的兴建
史料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
思考
史料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2.近代中国交通的特点及成因
史料
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思考
依据图片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了社会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史论形成]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从时间上: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开端艰难。
(2)从进程上:因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阻挠而进程迟缓。
(3)从范围上:主要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内陆发展缓慢。
2.影响
(1)进步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2)局限性:受制于列强,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
[名家论史]
观点:“申江好,男女不妨嫌。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北京竹枝词有“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清末流行竹枝词
导读: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传统思想,传播了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精神。
主题
近代通信事业的发展
[史料探究]
1.近代电报的兴起
史料
列强提出铺设电线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清廷承认既成事实,仍禁止铺设陆线。1877年,李鸿章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历程:由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有条件的接受,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
原因:列强的侵略,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洋务派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电信事业的发展
史料
思考
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现象:当今电信事业飞速发展。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快了信息的流通和传播。
[史论形成]
推动近代邮电事业发展的因素及影响
1.推动因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军事、政治发展的需要,邮电通信设施逐渐完善。
(4)政府的推动和倡导。
(5)群众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
2.影响
(1)积极作用: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近代中国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的集中表现。
3.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
)
A.轮船
B.飞机
C.汽车
D.马车
解析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创办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故A项正确。飞机、汽车都是20世纪初才在中国出现,故B、C项错误。马车属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右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依据图中的(
)
A.服饰
B.发型
C.行为举止
D.交通工具
解析
黄包车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3.(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解析
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铁路火车影响了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项新发明都有可能影响或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会导致许多新职业的出现。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答案
B
5.(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③束缚了人们思想
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其他组合项与题意相符,故选B。
答案
B
6.(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
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解析
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答案
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清政府投资,于1907年2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主办的电话局。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1902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了自1882年2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讯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
材料二
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通讯手段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与中国古代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结合信息“清政府投资”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注意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归纳。
答案
(1)原因:①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冲击;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政府(清政府或民国政府均可)推动;④中国人民聪明才智。(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学习思考】(教材第70页)
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
提示
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
、电子信件等。
【自我测评】(教材第70页)
1.阐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们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提示
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的发展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地更新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2.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请谈谈这方面的具体表现。
提示
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上,带来的后果就是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
在通信工具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主要体现在线网的架设、通信工具的数量上。由于许多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线网很难通入,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信工具的数量不多。而东部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线网的涵盖区域还是通信工具数量的百人拥有数都绝对处于优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71页)
以上材料介绍的是1865~1869年中英、中美条约交涉前后,清政府官员沈葆桢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有哪些?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
提示
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
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官员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但也是符合其阶级立场的。对于官员来说,西方机器的引进必然破坏社会结构,造成人口的自由流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西方技术的传入,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以后,必将势不可挡,进而更加加速社会的变动。后来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课时作业
1.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报》报道:“兹见上海有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
)
A.黄包车
B.自行车
C.汽车
D.电车
解析
黄包车是两轮在后,不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故A项错误;自行车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故B项正确;汽车是四个轮子,故C项错误;电车靠的是电力作为动力,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
)
A.维护稳定
B.调动军队
C.调运快捷
D.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重在强调其迅速,故C项正确。
答案
C
3.(2018·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这反映了(
)
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
B.民众的爱国热情
C.洋务运动亟待开展
D.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于火车和铁路的偏激认识,体现出近代中国发展近代化十分艰难,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材料描述的技术领域是(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讯
解析
这种发明使用方便,不用学习,手里拿着就能用,能听到对方声音,声音可传数千里,从这些要点可以判断是电话。电话技术属于电讯领域,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6·浙江学业水平)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
C
6.(2015·北京学业水平测试)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
A.电报电信业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
解析
此工具的进行要依靠“铁索”,此工具的时效性很强,电报电信业均符合,故A项正确。
答案
A
7.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了(
)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解析
根据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下表反映了(
)
技术门类
铁路
电报
电话
电灯
发明及应
用时间
西方发明
1825年
1
835年
1876年
1881年
上海
1876年
1871年
1882年
1882年
重庆
1934年
1886年
1912年
1906年
A.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
B.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C.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D.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李鸿章指出:“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西方各国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由于开设电报利于防务、外交和商务,清政府便下令沿海疆吏设法兴办。1881年,李鸿章架设了北塘直达天津的电报线。到1892年,经过10多年努力,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电报。
——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
1888年,总长2
000米的清朝宫廷专用铁路建成,行驶在上面的是李鸿章为慈禧太后从德国精心定制的专用列车。因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故不用机车牵引,而由太监用绳子拉着走。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简要概括近代中国交通与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并分析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获取近代电报发展的哪些信息?
(3)材料三所述的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即可归纳;第二小问需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从李鸿章办电报的目的、
清政府对此事的态度以及当时电报开设状况等三个角度考虑。第(3)问从当权者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考虑本题的答案。
答案
(1)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邮政等方面。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来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大力提倡。
(2)李鸿章从军事防务的角度出发,极力主张在中国开设有线电报;清政府也很支持开设有线电报业务;到甲午战争前夕,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有线电报。
(3)问题:反映了当权者的愚昧和迷信。认识:观念的落后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阻力;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的艰难曲折。
篇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简介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简介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简介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简介 本文简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简介国家教育部完成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已正式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共有: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简介 本文内容: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简介
国家教育部完成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已正式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共有: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案例等六个部分。下面分别作简要的介绍。转发省教厅《关于举办“2004年广东省中小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资源平审活动”
通知》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2、课程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共36个学时),建议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再加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具体体现在: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内容标准
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
必修2学分:信息技术基础
选修
2+(x)学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包括2个主题: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
选修模块1:算法与程序设计有3个主题: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算法例举。
选修模块2:多媒体技术应用有3个主题: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多媒体信息表达。
选修模块3:网络技术应用有3个主题:因特网应用、网络技术基础、网站设计与评价。
选修模块4:数据管理技术有3个主题:数据管理基本知识、数据库建立使用与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
选修模块5:人工智能初步有3个主题: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五、实施建议
第一、教学建议: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二)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2.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三)评价的组织实施
1.选用评价方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评价目标,体现针对性和效益性
2.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提高评价效率
3.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的专业技能,加强团队合作
第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要强调适应性
(2)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3)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
(5)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第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基础设施与设备
(2)教学信息资源
(3)师资队伍建设
六、案
例
通过三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新课标在教学中实施的方式。(略)
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如下。
(一)基础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三)人文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四)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五)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
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建议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三、四学期或以后开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
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
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两个短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如果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图:
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2学分
选修
2+(x)学分xxxxxssXxxXχχχχχ
(二)关于学业的认定
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建议有兴趣或者理、工科取向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个学分,可以作为就业或高校招生的参考。
(三)标准体例说明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和引导。
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
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说明,考虑到课程标准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内容标准的描述比较概括,所以通过例子对其进行提示和解释。但例子仅仅是提示,不是内容标准的具体规定。另外,例子中内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举一反三,长期生效。
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
(四)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
为帮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
低
ˉ
高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
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
技能性目标
低
ˉ
高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
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
情感性目标
低
ˉ
高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借鉴、欣赏
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
四、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五、内容标准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本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信息加工与表达
信息获取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
(一)信息获取
1.内容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
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2.活动建议
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比如在因特网上,天气信息可以随着气象台的预报同步更新。但是,并不是所有做天气预报的网站都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试就这个专题展开调查,了解相关网站上的天气预报情况,就其更新速度、准确性(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更新最及时和最可信赖的天气预报网站。
(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1.内容标准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例
可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多媒体著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处理多媒体信息。
(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4)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例1
模式识别类:光学字符识别(OCR)、手写汉字输入、语音汉字输入等。
例2
自然语言识别类:自然语言对话与机器翻译等。
2.活动建议
(1)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可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或加工软件进行信息处理以外,直接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基本方法。教师可以演示并解剖一段实用的计算机程序实例,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使用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工具解决一个简单问题。
(2)使用双向翻译软件,先将一段英文短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该中文内容再次翻译成英文,考察机器翻译的准确性,讨论机器翻译的优缺点。
(3)访问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网站如:http://www-ai.ijs.si/eliza/eliza.html或http://alice.sunlitsurf.com/live.html,用自然语言与其中的机器人对话,通过寻找其“谈话”的破绽,讨论当前使用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局限性。
(三)信息资源管理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例1
个人藏书、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因特网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都需要管理。
例2
实施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等。
(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活动建议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一个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专题,分组讨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参加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
(2)访问某个在线数据库,譬如“科学数据库”(http://www.jsfw8.com/
在线执行符号运算软件Mathematica,进行多项式乘、除以及因式分解等代数运算。
例2
模式识别:声音识别、指纹识别、签名识别等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3
机器证明:这是我国科学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之一。
例4
智能代理:该技术在网上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3)掌握知识的概念;学会知识表达的基本方法。
例1
用产生式规则表达简单的“动物识别”知识。
例2
将上述“动物识别”的产生式规则用“与/或图”来表达。
例3
采用框架表达“天气预报”知识。
2.活动建议
(1)就下列话题展开讨论:利用符号运算软件能解决中学课程中的哪些问题?具有哪些优点?
(2)对产生式规则、与/或图、框架等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的特点、适用场合进行比较。
(3)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在家里寻找外星人”([email protected])项目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和分布计算思想的一个成功案例。该项目由美国行星学会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1999年5月开始实施,它利用特定屏幕保护程序调用全球上网的个人计算机的闲置能力,分析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获得的数据,帮助科学家探索外星生物。
教师先向学生简单解释神经网络、分布计算的基本思想以及[email protected]项目的社会意义,学生登录http://setiathome.ssl.berkeley.edu/home_chinese.html
网站了解或亲自参与该项目。通过该活动使学生知道人工智能领域中神经网络、分布式计算的概念,了解[email protected]项目的具体内容,感受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文明的价值。
(二)推理与专家系统
1.内容标准
(1)演示或使用简单的产生式专家系统软件,感受用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
例
通过网站
http://www.jsfw8.com/
在线执行“PC产品顾问”(Desktop
PC
Product
Advisor)专家系统,为准备添置的个人电脑规划合理的硬软件配置。
(2)通过实例分析,知道专家系统正向、反向推理的基本原理;会描述一种常用的不精确推理的基本过程。
(3)了解专家系统解释机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专家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例
执行专家系统,分别使用“Why”和“How”命令,了解其解释过程。
(4)了解专家系统外壳的概念;学会使用一个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并能用它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
例
在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采用“原型化”策略。
2.活动建议
(1)针对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一个分类问题,利用简易专家系统外壳开发一个简单的专家系统。例如,用于识别校园中植物的专家系统。
(2)有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经历了数值计算、数据处理、知识处理三个阶段,专家系统是知识处理阶段的典型代表。”在学习了专家系统的相关内容后,让学生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象、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对上述三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
(三)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1.内容标准
(1)了解一种人工智能语言的基本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掌握相关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语言的主要特征。
例
浏览Prolog语言网站http://www.jsfw8.com/,考察它的实例程序。
(2)初步学会使用该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并能够上机调试、执行相应的程序。
例1
用匹配方法解决简单的查询问题。
例2
用递归方法求解汉诺塔(Hanoi)问题。
(3)了解状态空间的概念与方法,学会用该方法描述待求解的问题。
例
“井字棋”问题。
(4)通过简单博弈问题的分析,了解用盲目搜索技术进行状态空间搜索的基本过程,知道启发式搜索的基本思想及其优点。
例
1996年,“深蓝”计算机向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挑战失败。1997年,“深蓝”的后嗣替“父”报仇,以3.5:2.5的总比分击败卡斯帕罗夫。事实上,“深蓝”序列计算机中存放了包括卡斯帕罗夫的所有比赛棋谱在内的近百年的棋谱历史记录,它的“智能”主要体现在对海量的实战棋谱所进行的启发式搜索上。
2.活动建议
(1)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模块教学中尚未涉及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展开调查,就它们的应用情况、工作过程、优点与局限性以及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与分析。
(2)观看、阅读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以班级网站或板报的方式展示和交流。
六、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