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材料科学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材料科学,辩证法,自然,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材料科学的发展 本文简介:自然辩证法与材料科学的发展摘要:本文从论述了材料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辩证法的相互关系,利用自然辩证法,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角度分析了材料科学的发展规律和未来方向。阐释了利用自然辩证法研究材料科学发展的意义。关键词:材料发展马克
自然辩证法与材料科学的发展 本文内容:
自然辩证法与材料科学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论述了材料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辩证法的相互关系,利用自然辩证法,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角度分析了材料科学的发展规律和未来方向。阐释了利用自然辩证法研究材料科学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材料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时代的发展需要材料,而材料又推动时代的发展,所以人们把材料视为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我们目前所进入的信息时代,正是以半导体材料的发现与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材料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工艺和应用的学科,是现代兴起的一门学科,并且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材料科学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得三大支柱之一。
支撑起材料科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性能、制备工艺和应用。这四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学科。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有别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因此,利用自然辩证法研究材料科学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材料科学的发展规律,深化理解。通过对一般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把握进一步分析材料科学的发展规律,抓住在研究中的重点,厘清思路,从而有可能实现对材料科学发展的推动和促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以材料的使用为标志进行划分。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到现代以半导体材料大规模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可以说没有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在现代,用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显示及处理有关的信息功能材料,高强度、高刚度的结构材料,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广泛支撑着人类的整个科学界的发展,支撑着整个人类文物质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和支柱。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石。这些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分析、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概括其规律,升华其方法,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我们接下来将从这些角度,分析探讨材料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我们分析材料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在其中窥见自然辩证法原理。人类对于材料的利用的进步过程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过程。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整体。人类无论开发了如何高等、先进的材料,其原料任然是来源于自然。应用于先进信息工程的芯片材料、先进航空航天科技的合金材料、用途广泛的高分子聚合材料都是来源于自然矿物等原料的提炼。人类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相应的,人类进一步对自然的开发又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数量和种类的可供研究的材料。人类改造自然过程实质上也是对自然的破坏过程,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新型材料如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用于净化污染的催化材料等的开发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一环。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础上,我们对于材料科学的发展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解释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对于材料科学,其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出于人类的需求。人类的进步可以从工具上来衡量,而工具必须是由材料制成,人类对于材料的利用程度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地改造开发能够到达哪一步。石器时代时,人类只能制造粗糙的石器;到了青铜,铁器时代,人类能够利用铁、木、瓷等材料等创造灿烂的文明;在信息时代,利用半导体材料,人类发明了大规模存储技术和远距离视话技术,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人类存在就要向前发展,发展就需要依靠新型的材料。从物理到化学,所有的自然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材料,凸透镜等光学材料促进了生物学的进步,钛合金材料推动了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半导体材料引起了计算机科学的兴起。人类的日常生活更离不开材料,能源危机、生态恶化,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都需要以先进的材料为基础。对于材料科学的研究,要着眼于人类最亟需的方向。
马克思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对于材料学的研究,我们不能单纯地、泛泛的去实验,靠碰运气不仅难以得到有效的成果,而且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我们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吸取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当然,这种方法论的总结和发展不是一个两个人、也不是一代两代就能发展出来的,它是要经过无数科学家的演绎发展,归纳总结而的出来的。这些先人的智慧,我们要学会吸收利用,并且在实践中归纳总结,为材料科学技术方法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讨论了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对于科学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规范。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材料科学的方法论也将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并相应地指导材料科学的发展。在未来我们对于材料科学中自然辩证法的探讨也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篇2:lucy及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lucy及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辩证法,重点,自然,lucy
lucy及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本文简介:*一自然辩证法1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2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
lucy及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本文内容:
*一
自然辩证法
1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2学科性质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3研究对象
?整体的自然界,即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即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4研究内容
?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科技观(科技的性质,科技与社会)
5学科体系
总论、分论、历史构成的有机整体。二
系统及其本质特征
1定义
系统是指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2本质特征
a整体性
系统各要素在整体中相互联系所带来的效果超过各要素孤立时的性质的总和
b开放性
系统与外界环境是有关系的
c动态性
系统和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联性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d层次性
系统处在物质的某一层次,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三
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
一
系统与要素
?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
系统所具有的性质不是通过要素的简单相加获得的,而要素也对系统有反作用,它影响系统的存在和发展。?系统和要素具有统一性
二者的规定具有相对性,二者具有全息相关性,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系统和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
结构与功能
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和联系方式;系统功能是指系统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殊的作用
?结构决定功能
对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决定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由一种结
构所决定
?功能反作用于结构
在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下,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要求结构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二者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关系表现了自然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三
系统与环境
环境是系统与其要素虽有相互联系却并不属于该系统的其他要素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土壤,对系统有的发展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环境显示出来的
?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输入输出影响环境
?系统与系统的作用
环境中有其他系统存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作用,如并存,相依,竞争。四
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
耗散结构理论揭示,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过程中,同时存在进化与退化两种不同的方向。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两种方向既对立又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
从系统自身看,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退化过程,同样的,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包含进化过程,单纯的进化和退化是极其罕见的
2
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
从系统与环境的视野来看,系统的进化总是以环境或其它系统的退化为代价的,二者同存共生
3进化与退化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可以转入退化过程,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过程五
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它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它的关键是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不是系统外部输入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1开放性
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得以形成和维持。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就必须保持对环境的开放性。所谓开放,就是通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熵增。因此开放性是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2
非平衡状态
孤立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熵达到最大值,系统的无序性最大。因此系统要想从无序走向有序,就必须远离平衡态,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
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作用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只有系统的各要素通过非线性作用相互制约才能耦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导致系统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形成。
3
随机涨落
系统不断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这种扰动会使系统在某种条件下形成宏观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偏离就是涨落,涨落会使系统状态发生微小变化,通过非线性机制的反馈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所以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六
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
一
闭路循环规律
1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最终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了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又到简单无机物的循环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再生转化和多层次分级利用
2
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产生了能量流动,即能量流。它既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又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它是单向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闭路循环规律还表现为各生命成分之间的的信息交换,即信息流,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
总之,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是生态系统表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二
反馈调控规律
1
反馈是把系统的输出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系统的目标要求。
2
调控即调节与控制。调节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控制是指环境的外在控制,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
3
反馈调控的层次性包括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的数量调节,系统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
反馈调节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的生态系统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三
系统和谐规律
系统的和谐状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实践意义:闭路循环规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表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这三大规律理应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七
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想保持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
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2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1
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
2
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3
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
4
注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八
科学问题
定义
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和科学实践水平的条件下提出的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
意义
1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这是由科学研究本身的探索性决定的。2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因为确定了问题就找出了疑难所在,也就确立了研究的对象和目标,推动者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3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点,它所预示的解决方向,对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并且科学问题的提法往往带有某种假说的成分,或以某种假说为前提,这也对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九
科研选题
定义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
重要性
1
科研选题是科研成功的关键和首要环节,是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2
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3
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原则
1
需要性(目标)科研选题必须着眼于科学实践和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2
创造性(灵魂)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未能解决或未能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
3
科学性(依据)科研选题必须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4可行性(条件)科研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所具备的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课题
步骤
1
问题调研,科学分析2
课题选择,精心策划
3
问题论证,集思广益
4
问题决策,
胸有成竹十
观察和理论
机遇
一
观察和理论的辩证关系(观察渗透理论观点)
1
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
观察陈述是以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相联系
3
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同时有加工改造的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二
正确看待机遇
定义
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偶然的机会,意外的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导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称为机遇
特点
机遇具有偶发性和意外性两个特点。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了与研究目标不同的新突破;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原来预期不同的现象,经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从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机遇在科研中的作用
1
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去探索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现
2
机遇给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技术上的重大发明
3
机遇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
1
从认识论高度正确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
2
提高及时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能力,这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广阔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思维能力等。十一
科学实验的特点
1
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
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
3
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
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再现时过境迁的现象
5
可以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十二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定义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共同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理出个别或特殊事物的方法
关系
1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归纳出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演绎的结论往往是归纳的指导思想
2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二者相辅相成,属于一个整体十三
非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非逻辑思维是指创造主体在不遵循逻辑常规的前提下直接指向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
形象思维
通过想象,联想,意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1直观地揭示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使一些高度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2形象思维的发散性有利于突破逻辑思维的局限性,使科学探索更广泛深入
3
在技术领域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直觉思维
不受某种固定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1
它能超越一般的认识程序,迅速抓住问题要害,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直接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
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发挥科学认识主体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创造性思维
运用想象、灵感、直觉等触发新思想的产生,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逻辑性方法和非逻辑性方法的辩证统一。2
发散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综合优化十四
科学假说
定义
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特征
1科学性
2
假定性
3
简单性
4逻辑协调性和无矛盾性
5
可检验性
6
可变性
作用
1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2
可以激发科学的创造性
3
不同假说竞争可以促进科学理论发展十五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评价标准
定义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更多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的本质的系统说明
基本特征
1
客观真理性
其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表达
2
普遍性
它是对某类自然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描述,因而在这一领域普遍适用
3
逻辑完备性
科学理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和完备性
4
系统性
科学理论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是从科学事实到科学概念再到科学规律的系统完整的理论形态
评价标准
1
理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从理论推出的可检验的推论应该与相关科学事实相符合,以证明该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性和准确性,理论和相关实验结果的符合地越好,理论
的可接受性就越大
2
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理论是一个具有严谨逻辑结构的体系,要求内部逻辑系统自治
3
简单性
理论的简单性评价就是看理论的结构形式是否简单。如果两个理论都能同样好地解释类似的现象,在相同条件下,简单性的理论更容易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
4
理论的预见性
科学理论的功能不仅表现为能够解释已知的自然现象,还表现为能够预见到目前尚未观察到但能为以后科学家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十六
技术方法的特点
定义
技术方法是指人们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规则、技巧、程序的总称
特点
1
目的性和可行性
技术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改造自然以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因此技术方法总是与人们一定的应用性目的相对应,而目的性离不开现实可行性
2功利性与折中性
与科学活动重在获得真理性认识不同,技术方法注重实际效果,是为了某种物质成果的实现,所以技术方法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技术方案的实施还有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效益,环境后果,还有人的智能使用的合理性,因此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折中
3
多样性和专用性
多样性是指同一技术目的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方法实现,一种技术方法也可以转化成多种工艺和产品;技术方法与技术装置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技术方法可以应用于一种或多种技术装置,一种技术装置也可能通过多种技术方法进行操作。专用性是指不同技术领域或不同研究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方法,而且方法的使用上有时还会打上个人的烙印
4
社会性和综合性
技术本来就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在技术方法中,不仅有对自然规律的应用还有对社会规律的适应。技术方法不同于科学方法在理想化条件下研究,在技术研究中,必须恢复在科学研究中摈弃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因素综合考虑十七
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
定义
绿色设计是指以生态哲学为基础,运用生态思维,把产品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优化选择。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又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考虑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区别
1
设计理念不同
绿色设计以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而传统设计旨在实现经济价值
2
设计目的不同
绿色设计是为环境和需求而设计,而传统设计是为需求而设计
3
设计要求不同
绿色设计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然后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而传统设
计优先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如成本寿命质量等
4
设计内容不同
绿色设计考虑从产品设计到废弃后的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而传统设计考虑的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
5
设计方法不同
绿色设计为环境而设计,传统设计为制造而设计
6
产品效益不同
绿色设计在节能,降耗,增效上获得成倍效益十八
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其哲学基础
1
reduce减量
指减少废弃物的数量,省料,节能。其生态哲学基础是自然系统的异构同构原理,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减少要素,简化关系,而是指置换自然系统的要素和关系有可能不改变自然系统的功能
2
reuse重复利用
指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利用,旨在减少浪费。即在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整体部分以至材料的再利用性,将产品价值发挥到极致。可重复利用的前提是可拆卸性,自然系统的层次结合度递减规律是产品可拆卸性,也就是可重复利用的生态哲学基础
3
recycle循环
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其哲学基础是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十九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1
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技术的任务是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可能性,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活动过程不同
科学是从实践到认识,要扬弃经验跃升到理性,其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目标相对不明确;技术是从认识到实践,经验因素常是不可或缺的,其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
3
研究方法不同
对科学来说,经验估计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对技术来说,经验是其组成部分
4
结果和评价不同
科学的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其结果在世界各国都是统一的,唯一的,它的评价为是非判断,强调真理性标准,要淘汰错误,追求新知;技术的成果是可操作的知识或知识的物化形态,其结果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多样性,其评价标准也较为复杂
5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同
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价值,科学的重大突破往往导致技术的重大突破,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索都有现实的经济效益,科学还有更广泛的社会作用;技术对科学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直接的是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
6
发展进程不同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存在不同步性。一个国家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并不是都成比例关系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并非同时同地同步发生二十
科技一体化
表现
1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
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渐丰富,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体系中,工程知识日渐条理化、系统化,向科学延伸;大量“中介学科”的产生,已经使某些科学和技术的传统边界逐渐模糊
2
科技一体化还表现为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周期的缩短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并举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
它们的宗旨都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都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2
科学与技术都与社会物质生产紧密相连,它们都产生于生产实践活动,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范畴,社会物质生产需求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
3
科学与技术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一方面,科学研究可以为技术提供先导并转化为技术;另一方面,技术可以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和解题的必要物质手段。二十一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
1
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
该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的次数越多,范围越广,越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的理论就越普遍,越正确
2
波普的证伪主义发展模式
波普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而不依赖于观察基础上的归纳,是一个问题——假说——否定——新问题的四段模式。其中猜想和反驳是最基础的环节。该模式说明
1
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
2科学探索要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
3
科学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
3
库恩的历史主义模式
库恩同意波普对于科学知识的动态考察,但他认为波普所要求的可证伪性只有在科学发展的非常时期才可能出现,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这种根本性的判决检验。因此,科学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交互的过程,其实质是范式的转换。
波普的证伪主义所强调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旧理论被推翻,被新理论取代的过程,他忽略了科学发展受传统束缚的常规阶段。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科学家在新的范式的引导下继续积累前进,继而出现大量的新的反常,导致新的科学危机,引起新的科学革命,会有更新的范式取代新的范式,从而进入更新的常规科学时期。二十二
科学的社会规范
科学体制的目标
扩展正确无误的知识,即要求科学家不断产生出新的和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不断增加社会的知识存量
科学的社会规范
1
公有主义
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
普遍主义
强调科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客观普遍性
3
无私利性
强调科学家不能以科学活动来谋取私利
4
独创性
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做出了前人未曾做出的成果,才会被认为对科学的发展有实质性的意义
5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二十三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一
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由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1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者是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2
生产工具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显示器,生产工具的重大变革常常带来生产力的飞跃,科学技术通过作用于生产工具,改进或创造新的生产工具,能够为生产发展提供新的设备和思路
3
劳动对象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科学技术不仅开发出已有资源的新用途,还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形成新的劳动对象。
二
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正在逐渐改变社会的各种产业结构比例。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力在地理分布上产生重大变化
三
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顺畅流动和合理配置。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生产管理同样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
总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主导作用可表示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二十四
科技价值观
一
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反思
1科技乐观主义
科技乐观主义者对科技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认为科技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为人类解决各种难题和困扰,创造美好的未来
2科技悲观主义
科技悲观主义者对科技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的态度和看法,认为科技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他们主张抑制科学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推动社会体制的转换。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带来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性问题。因此,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对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注意并发挥其正面作用,正视并抑制其负面作用,只有在这一观念指导下,我们才能利用科技拓展人类未来发展之途,不把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对立起来,不被科技的负面影响所累
二
对科技价值观的评价与行为取向
1科技决定论的误区
无论是科技乐观主义还是科技悲观主义,其共同点是科技决定论,把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世界未来的好坏,重要的是人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决策是否正确。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要看掌握这些技术的人如何运用它,这一看法主义是从社会关系讨论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对于我们运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观
充分肯定了科技的重要社会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等深刻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考察科技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后果时,把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从其与社会其他诸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进行综合地全面分析。总之,科技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科技本身的层面来看,它的作用决不是单向的,而是兼具正效果和负效果。二十五
科技、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
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科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社会建制和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不仅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和发展特点,还与其他的子系统密切联系。科技要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是由它们的内在本质联系决定的,是自古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基本内容
1
科技与经济
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先充分发展科技,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而科技的发展又以社会的发展为条件
2
科技与文化
科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即为丰富其发展贡献力量,又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3
科技与政治
政治以一种强制手段支配整个社会活动,对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科技的发展也回推动政治理念、制度、行为的进步
三
实现途径及条件
1
变革传统观念,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
2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
构建绿色设计创新体系,发展绿色经济
4
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