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基本信息教学名称大家一起玩积木教学班级小班作者及工作单位主要领域语言社会教学设计背景积木被称为智力玩具是幼儿非常爱玩耍的玩具之一,它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创造和想象能力。现在的幼儿独生子女居多占有欲望强烈,不希望同其他幼儿一起分享玩具。为了培养幼儿学会和小朋友分享玩具
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基本信息
教学名称
大家一起玩积木
教学班级
小班
作者及工作单位
主要领域
语言
社会
教学设计背景
积木被称为智力玩具是幼儿非常爱玩耍的玩具之一,它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创造和想象能力。现在的幼儿独生子女居多占有欲望强烈,不希望同其他幼儿一起分享玩具。为了培养幼儿学会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合作游戏。设计了这个活动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2、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交际、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发现积木的不同玩法和组合形式。
难点
让幼儿能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并创新。
教学准备
大量的积木盒六个装积木的篮子。
教学过程
开始环节
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积木,引起学生兴趣。
基本环节
二、幼儿自主探索玩法
1、个别尝试
师:谁能来试试你的玩法?谁有不一样的玩法?(教师适时引导启发,激发幼儿动脑思考)
师:你的玩法真好玩!
积木的玩法多不多?
2、幼儿自由探索实践
师:还可以怎样玩呢?大家都来玩一玩,看看谁的玩法多!(教师对幼儿进行鼓励激发幼儿自主创造能力)
3、交流演示
师:你玩了几种玩法?谁来演示你的玩法?(教师请激发幼儿大胆创造玩法。)
三、合作探索玩法
1、合作演示,激发兴趣
师:刚才有谁和伙伴一起玩了?你们是怎样玩的?谁来演示一下?(激发幼儿合作游戏的欲望。)他和伙伴合作玩的好吗?你想和伙伴怎样玩呢?
2、幼儿合作探索玩法
师:请你和伙伴一起去玩一玩,看看还有哪些新玩法好吗?快去和伙伴商量新玩法吧,然后一起玩一玩。(教师观察幼儿,适当帮助没有伙伴的幼儿,给游戏受阻的幼儿以帮助和启发;激发幼儿创造玩法,利用“典型”玩法帮助幼儿相互启发。)
3、交流演示
师:谁来讲一讲,你和伙伴是怎样玩的?(教师对幼儿的交往和玩法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幼儿大胆交往,大胆创造玩法。
结束环节
小朋友能用积木玩出这么多好玩的游戏,真实太棒了!那么,积木还能有什么玩法呢,请你去研究一下好吗?(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延伸环节
送积木回家
活动结束后请小朋友将相同类型的积木放回篮子里,培养幼儿分类、整理的好习惯。
篇2:《飞翔的信念》教学设计
《飞翔的信念》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教学设计,信念,飞翔
《飞翔的信念》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飞翔的信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直到赖特兄弟在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创造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玩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创造的意识,激发他
《飞翔的信念》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飞翔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直到赖特兄弟在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创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玩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创造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莱特兄弟的幼小的心灵里,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以及如何发明第一架飞机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抢答。
(1)空调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02年美国人开利)
(2)洗衣机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06年美国人费歇)
(3)X射线什么时候是谁发现的?(1901年德国人伦琴)
(4)维生素什么时候是谁发现的?(1912年英国人霍普金)
(5)冰箱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23年瑞典的两个工程师)
(6)电视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25年英格兰发明家贝尔德)
(7)圆珠笔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38年匈牙利人比罗兄弟)
(8)激光什么时候施舍发明的?(英国人肖洛和汤斯)
(9)杂交水稻什么时候是谁发明的?(1964年中国人袁隆平)
(10)因特网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
2、教师小结。
二、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3、提出本课不理解的词语,小组相互交流解决。
三、整体感知,释疑解难。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准确、读通顺的情况。
3、指名反馈。
(1)分段情况。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结合图片资料释疑。
四、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1~4自然段。,思考:
(1)什么叫“信念”?”飞翔的信念“是什么?
(2)在莱特兄弟幼小的心灵中,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3)你觉得小时候的莱特兄弟是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词语品析,指导感情朗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把本课的生字新词抄写两遍。
2、搜集有关飞机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莱特兄弟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一天弟弟在想,人如果能像小鸟一般在天空飞翔那该多好。于是兄弟二人一面经营修车店,一面梦想着飞行,但当他们着手去进行飞行试验时,有人因滑翔机坠落而死了,又有人因飞机引擎太重而无法飞。同学们,如果你在进行试验时,同样遇到这么多障碍,你会怎样面对呢?
2、学生讨论。(放弃,生命更重要,让别人去试验;坚持,科学要付出牺牲。不然,哪里会有伟大的飞行交通工具——飞机)
3、师:是的,莱特兄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最后在1903年,发明了“飞行者一号”。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继续学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4~~8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莱特兄弟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2)画出描写世界第一架飞机的句子。
(3)画出面写世界第一架飞机飞行的句子。
(4)为什么这次飞行只飞了99秒,441米远,就说“飞行的时代纵欲来临了”?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惊奇地、兴奋地、赞叹地)
三、总结全文。
1、教师导读。
2、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指名反馈。
3、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其他梦想成真的事例。
篇3:《认识信息》教学设计
《认识信息》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教学设计,信息
《认识信息》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认识信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联合编制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内容—认识信息。学生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他们经过小学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课普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本课内
《认识信息》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认识信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联合编制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内容—认识信息。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他们经过小学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课普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本课内容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和游戏中直观感受信息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3、了解信息媒体的概念。
4、学会区别信息与信息媒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熟悉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体验信息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使用信息的习惯,树立学好信息技术、掌握基本信息处理技能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含义和特征。
2、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媒体的概念以及它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信息的含义。
2、引导学生区别信息与信息媒体。
教学方法
本课运用实验法、游戏法、体验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清晨的霞光
开始变黄的树叶
树木的年轮
路口的红绿灯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图片,请学生思考每一张图片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信息。
一、信息的含义
师:刚才给他们展示的这些图片都向我们传达了一定的信息。那么什么是信息呢?
生:思考。(五分钟)
师:(总结、板书)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师:除了刚才图片表达的信息以外,你还能想到生活中有哪些信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组选个代表说说本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用图片揭示某些信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敞开思想。
师:看看课本上对信息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
师:先看一个例子:一荒岛上人都不穿鞋,一个推销员去看了,说不穿鞋就没有市场;另一个推销员却说没人穿鞋市场,所以市场很大。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有市场,荒岛上不穿鞋的信息是不受影响的,因此,信息只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是运动变化的事物所蕴含的内容。
师:由此可见,信息的概念没有固定的定义,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体会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
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的某些信息,请鉴别出酒、酱油和盐水,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液体
特征
鉴别方法
甲杯
无色、散发出酒味
用鼻子闻气味可知是否为酒
乙杯
褐色
用眼睛观察可知该杯所装液体为酱油
丙杯
无色、无味
用鼻子闻,无气味表明该杯所装液体为盐水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看出:
1、不同的事物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
在这个实验中,酒、酱油和盐水它们的颜色、气味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液体颜色、气味的不同,利用我们自身的感觉器官,通过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来直接获取信息。
眼睛——看
耳朵——听
鼻子――-闻
嘴巴――尝
手――摸
2、不同类型的信息,它的表达和传递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如:
(1)、我们的上课——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和传递我上课所讲的信息。
(2)、图书、课本——以文字、图形的形式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3)、古时的烽火、狼烟——以信息号的形式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4)、路口的标示牌——以符号的形式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师:所以语言、文字、符号、信号、指令、代码等都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用感官获取信息、进而鉴别液体这一活动所隐含的实际意义,即颜色、气味等都在传达某种信息,减少了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这样既巧妙地避开了信息的概念,又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学习与生活中接触的信息,有一种信息扑面而来的感觉。
师:然而,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体的感官对信息的收集能力、人的大脑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总是有限的,对于我们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事物,我们该如何获取信息呢?
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能否举几个具体的实例
生:显微镜、望远镜、电视、电话、网络……
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的来源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探究活动,体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获取途径。
探究学习:早上起床是不是要加衣服?
师:早晨起床,我想知道今天的天气情况,以便增减衣服,你会选择用哪种方法来获得呢?
生:直接到室外感觉一下即可
假如我们想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精确度如何?请学生完善下面的表格。
途径
工具
精确度
具体步骤
感知
感觉器官
低
通过人体感觉器官感受气温的高低
测量
温度计
精确
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外温度
天气
预报
电视
比较精确
定时收看天气预报
电话
比较精确
拨打121
手机
比较精确
定制短信
网络
比较精确
登录相关网站查询
报纸
比较精确
查阅报纸
师:国庆假期我准备去北京旅游,我想知道北京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我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呢?
生:天气预报、上网查询
师(总结)信息来源多种多样,在获取信息时,我们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信息需求和物质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感知周围的环境温度,体现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特点。本探究活动能让学生理解获取信息的目的不同,可选取的手段、途径也不同,所获取信息的精确度、可靠性也将不同。所以我们要根据信息需求和物质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
二、信息媒体的含义
师:信息必须要依附于客观事物而存在。但是,获取后的信息通常是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存在的。
生:什么是信息媒体呢?(思考五分钟)
师:(提问、总结、板书)人们将承载信息内容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称为信息的载体,也称为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媒体的形式
师:1、感觉媒体:是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就能感觉到的媒体,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
2、表示媒体:为了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构造出来的一种媒体,它有各种编码方式,如文字编码、图像编码和声音编码等。
3、表现媒体:是指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媒体,如键盘、鼠标、扫描仪、话筒和摄像机等输入媒体,以及显示器、打印机和扬声器等输出媒体。
4、存储媒体:是指用于存储告诉你绝媒体和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纸张、胶卷、唱片、磁带和软盘、硬盘、光盘、U盘等。
5、传输媒体:是指用于传输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电缆和光纤等。
自主学习: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接到“学校要召开秋季运动会”的通知,需要借助哪一种信息媒体?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的普遍性
师:信息在我们身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由于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这就是信息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2、信息的传递性
【案例】:(1)、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九号”与“天空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的现场直播,以及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程,缩短了对接现场和电视观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信息在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2)、没能看到“神舟九号”与天空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的现场直播的人,可以采用回放或重播的方式来收看。这就利用了信息媒体的牢固性,实现了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信息具有什么特征呢?
生:各抒己见。
师:信息通过书籍报刊,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思想和经验。借助网络媒体,我们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
3、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师:【案例】:甲:昨天开班会,老师对砸门班这一阶段的情况作了回顾与总结,还对大家提出了下阶段的要求,但你生病没有来参加,是不是不知道这些事?乙:我知道,很多同学打电话告诉我了,晚上我还在咱们班的BBS上看到了老师的留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具有什么特征呢?
生:各抒己见,打电话。
师:这就说明了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需要通过依附在BBS的载体上才能存在,一旦BBS这个载体没有了,那班会的内容也就不复存在了。
刚才也有同学说打电话,那这时候这电话就成了班会内容的载体了,同样也说明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但它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而存在。
所以,①
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②
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载体形式多样。
4、信息的共享性
【案例】: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仍还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师:两个人交换手中的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交换所掌握的一份信息,却拥有了两份信息,这说明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我们在进行各种信息活动的时候,要善于利用信息的共享性。
5、信息的时效性
【案例】:7月5日,天气炎热,李先生顺手拿起一张报纸浏览,看到一条信息“今明两天到国美电器购买空调一台,即获300元现金券。”于是,李先生便前往国美商场,却被告知他不能享受优惠,李先生不解,找出报纸一看,发现报纸是7月1日的。
师:在这个事例中李先生所犯的错误体现出信息的什么特征?
生:信息会过时、信息有时间限制……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旦超过既定时间,信息就失去了它的效用,所以信息具有时效性。如股市信息、天气预报、军事动态等信息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6、信息的真伪性
【案例】:小马过河的故事里面,黄牛和松鼠因为身高的原因决定了它俩对河水深度认识的不一致,因此提供给小马的信息也就不一致,这就是小马产生了谁提供的信息正确的疑惑
【案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周幽王因为传播“伪信息”而葬送了自己的姓名。
师:在这两个案例中体现出信息的什么特征?。
生:各抒己见。
师:所以说,信息的真伪性是除了因为不同的人对信息识别的能力不一样而引起的,还存在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制造散播出去的。
师:(总结)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归纳出信息的几个基本特征:普遍性与客观性、传递性、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信息的特征还远不止这几种,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信息的含义、信息媒体的含义、信息媒体的表现形式、信息的基本特征。当今我们处在信息社会,能够迅速获取并充分利用信息是我们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关键,也是我们遇事解决问题的一种便捷方式。那么我们从现在起,就更需要关注信息,了解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
六、作业:
简答题:
1、请说出“纸张、文字和图片、信息”之间的依附关系是什么?
2、请举一个具体的信息实例,至少说出其具有的三个主要特征。
填空题:
现场直播参观“秦兵马俑”的实况,说明了信息在(
)上的传递。“秦兵马俑”经过两千年多年之后,被挖掘出来进行开放展出,这说明了信息在(
)上的传递。
七、板书设计:
认识信息
1、信息的含义
A、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B、信息,只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是运动变化的事物所蕴含的内容。
因此,信息没有固定定义。
2、信息媒体的含义
人们将承载信息内容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称为信息的载体,也称为信息的载体
3、信息媒体的表现形式
感觉媒体、表示媒体、表现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4、信息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与客观性、传递性、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
八、预习导航: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课,目的在于将学生初步领进信息技术的大门。本节课以学生体验、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不断的分析推理,得到结论,同时通过准确、生动、丰富的信息,不断的活跃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整节课学生的任务达成率较好。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信息技术的教学要与实际生活学习相结合。只要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才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