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日期:2021-05-3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纲要,梳理,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本文简介: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阅读全文(共6页)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本文内容: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阅读全文

(共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

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

篇2:河南省中考历史复习世界近代史主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作业帮)过关检测

河南省中考历史复习世界近代史主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作业帮)过关检测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作业,近代史,过关,确立

河南省中考历史复习世界近代史主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作业帮)过关检测 本文简介:主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2018临沂)1688年,英国发生了宫廷政变。这场政变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就取得了成功,因此历史学家称之为“光荣革命”。关于这次“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B.推翻了国王专制统治C.革命主力是人民群众D.英国从此不再设国王2.[2018德州]“光荣

河南省中考历史复习世界近代史主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作业帮)过关检测 本文内容:

主题二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2018临沂)1688年,英国发生了宫廷政变。这场政变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就取得了成功,因此历史学家称之为“光荣革命”。关于这次“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

B.推翻了国王专制统治

C.革命主力是人民群众

D.英国从此不再设国王

2.[2018德州]“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发生。“这种制度”的确立始于哪一文献的颁布(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3.[2017河南B卷]新经济因素的出现,能促使原来旧制度的维护者转变为它的反对者。下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各种力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新贵族

B.农民阶级

C.新兴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4.[2018安阳二模]

“英国革命尽管保留了君主制,并让贵族继续把持政府要职,但他们必须执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代理人。”该材料描述的政治体制是(

)

A.共和制

B.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

5.[2018焦作二模]在17世纪的欧洲,英国是“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请了一个王”,这三个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查理一世

②詹姆士二世

③威廉三世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6.[2018陕西]英国国王财力不足导致宫廷服饰出现较大变化,王室审美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审美观念变化的根源是(

)

A.君主权力受限

B.文艺复兴深入

C.工业革命展开

D.社会经济衰退

7.[2017宜宾]历史陈述有时带有感情色彩。据此判断,北美人民关于独立战争的陈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是(

)

A.《独立宣言》发表

B.来克星顿的枪声

C.华盛顿出任总司令

D.萨拉托加大捷

8.[2017郑州市外国语中学三模]梁霄羽在《极简美国史》中说:“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试验场。”材料中的“那一代人”所进行的“自由与自治的试验”是怎样实现的(

)

A.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B.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C.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战争局势

D.颁布《人权宣言》,强调人权和法治

9.[2019原创]“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从此,这个新国家不仅有了统一的政府,还有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税收……这一时期,大量移民带着欧洲工业化进程的成果来到了美国……由此美国早期的工业革命拉开了序幕。”材料表明1787年宪法的颁布(

)

A.标志着美国的统一

B.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美国民主法制的进程

D.标志着美国工业革命开始

10.[2018信阳二模]这场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这一胜利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这场战争的影响还包括(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初建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C.推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

D.废除了等级制度

11.[2019原创]

知识结构图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认真观察下面知识结构图,图中空白处应填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工业革命

D.启蒙运动

12.[2018郑州外国语中学三模]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自由、博爱、平等”的口号对世界近现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期间,法国将“自由”“平等”以法律的形式写入《人权宣言》,归根到底是因为(

)

A.保护私有财产的需要

B.反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

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

13.[2018郑州适应性训练]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这反映了(

)

A.启蒙思想在法国深入人心

B.法国大革命受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

C.美国独立战争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序幕

D.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14.[2018枣庄)“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

A.宗教自由,“君权神授”

B.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由开明的君主执政

D.工人们享有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15.[2017河南B卷]

有学者在评价世界近代某国革命时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尽管在其之前发生,但此后美国建国的历程深深地受到该国革命原则的影响。据此判断,该国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16.[2018福建]“人们已经被革命的巨浪搞得筋疲力尽,认为只有独裁才能维持法国的秩序。”材料说明拿破仑夺取政权(

)

A.维护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B.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C.顺应了法国当时的形势

D.加速了法国对欧洲的征服

17.[2018洛阳一模]

德国作家歌德说:“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洪默尔(德国杰出的钢琴家)摆布钢琴一样。”下列选项对拿破仑“摆布世界”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

B.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一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D.得到欧洲各国的普遍拥戴

18.[2018海南]《大国崛起》一书认为:“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

)

A.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占领了欧洲大片领土

C.击退了反法联盟多次进攻

D.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

19.[2018郑州一中三模]

对下列图片之间的关系展示最准确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

D.

20.[2018安徽]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同目标”是(

)

A.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民族独立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废除君主专制

21.[2017河南省实验中学三模](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恩格斯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秀得多。”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三

“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1)如何正确理解材料一中恩格斯的这句话?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军事独裁者”的个人因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对外征服的积极影响是什么。材料三中列宁指出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是什么?(2分)

(3)综上探究,如何正确看待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1分)

22.[2017泰安改编](7分)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阅读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不得在和平时期征集和维持常备军。议会选举应当是自由的。

材料二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三

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1)材料一出自哪一法律文献?这部法律文献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2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一法律文献?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主张。(2分)

(3)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怎样的权力运行机制?(1分)

(4)结合英、法、美颁布的法律文献的内容及影响,请你概括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2分)

1.[2019原创]“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材料论述的是(

)

A.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法国通过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C.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D.拿破仑建立帝国并颁布了《拿破仑法典》

2.[2019原创]

它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思想为理论基础,阐明了争取独立是北美人民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该文件是(

)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1787年宪法

D.汉谟拉比法典

3.[2018安阳二模改编]“这一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它摧毁了平民心目中的象征,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材料中的“这一事件”是指(

)

A.《人权宣言》的制定

B.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D.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参考答案:

过关检测

1.B

【解析】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1689年,为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限制。这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在英国确立起来。由此可以排除A、C、D三项。故选B。

2.A

【解析】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议会颁布限制国王权力的《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B是美国的文献,C、D是法国的文献。故选A。

3.A

【解析】

贵族一般是旧制度的拥护者,但英国圈地运动后出现的一批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希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

4.C

【解析】

由材料信息“保留了君主制”“让贵族继续把持政府要职”“执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君主立宪制。故选C。

5.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1688年,英国议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即威廉三世)入主英国。故选A。

6.A

【解析】

注意题干中时间信息“1691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其后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文艺复兴发生于14—16世纪,排除B;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C;D与史实不符。故选A。

7.D

【解析】

A、B、C都是无感情色彩的历史陈述,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大捷”是基于北美立场的表述,明显带有北美人民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色彩。

8.B

【解析】

为了实现“自由与自治”,美国制定并颁布了1787年宪法,践行分权制衡的原则,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确立了联邦制,调和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故选B。

9.B

【解析】

根据材料中“这个新国家不仅有了统一的政府,还有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税收”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对其经济的影响,B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使美国实现了统一,A不符合题意;C在材料中未体现;从材料中可看出1787年宪法对美国早期工业革命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非标志着美国工业革命开始,D错误。故选B。

10.B

【解析】

由题干中信息可知,该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且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之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的政治体制。故选B。

11.D

【解析】

启蒙运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发生,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思想为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影响到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故选D。

12.C

【解析】

注意题干设问限制语“归根到底”,由此可知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将“自由”“平等”以法律的形式写入《人权宣言》的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选C。

13.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关系,只有B正确反映了材料主旨。

14.B

【解析】

题干中材料是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的内容。《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种政治理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由开明的君主执政”体现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理念;在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可以排除A、C、D三项。故选B。

15.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中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深深影响了欧美许多国家,而且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前,由此可判断该国为法国。

16.C

【解析】

材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被革命的巨浪搞得筋疲力尽”的情况下,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独裁统治,顺应了法国当时的形势。故选C。

17.D

【解析】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D说法错误。

18.A

【解析】

由题干中“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等可知,材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功绩。故选A。

19.D

【解析】

①所示为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伏尔泰,与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③所示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法国大革命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故选D。

20.A

【解析】

注意题干中时间信息“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18世纪后半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欧美资产阶级掀起了争取民主法治的伟大斗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B、D不是所有国家的“相同目标”,排除;不是所有国家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排除C。故选A。

21.(1)英雄人物是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历史人物的行为体现了时代的局限性。(1分)拿破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洞悉世事、顺势而为的政治眼光。(1分)

(2)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扩大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拿破仑的《法典》传到欧洲各国。(1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分)

(3)历史造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出现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大意相同即可,1分)

22.(1)《权利法案》。(1分)英国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1分)

(2)《人权宣言》。(1分)主张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人们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或天赋人权)。(答对其中一点即可,1分)

(3)三权分立。(1分)

(4)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或民主、法治)。(2分)

名师预测

1.A

【解析】

“查理的断首”指的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王在议会,法为习惯”指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本题答案为A。

2.B

【解析】

根据题干中“争取独立”“北美人民”可知该文件与美国独立战争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纲领性文件是《独立宣言》。

3.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故选B。

篇3:中国近代史考研学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考研学习笔记 本文关键词:学习笔记,考研,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考研学习笔记 本文简介:综观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其实是由三部分构成: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与中国当代史或者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2)。当然争论很多,但求同存异,大家总的比较认可这种划分。(1)中国近代史(1840-1919)包括整个晚清历史、中华民国历史一部分。主题

中国近代史考研学习笔记 本文内容:

综观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其实是由三部分构成: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与中国当代史或者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2)。当然争论很多,但求同存异,大家总的比较认可这种划分。

(1)中国近代史(1840-1919)包括整个晚清历史、中华民国历史一部分。主题是冲击—回应模式之中国版。晚清政府从乾隆时期对西方使者马嘎尔尼的傲慢无理,到后来对西方侵略的无奈与惶恐,向人们战时了一个曾经盛世百年的王朝大厦将倾时的众生相。另外,创建共和国的努力,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立宪与革命,殊途同归。民族独立、自由民主是这一时期的最强音;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人们的追求与渴望;曾国藩、李鸿章、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张謇是这一时期的明星大碗。

这一部分的主要线索有:

一、西方列强连续发动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有5次比较大的战争,即2次缘起鸦片、2次缘起对中国附属国的争夺、1次缘起宗教。随即产生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领土主权、内政外交、经济贸易均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用“国将不国”来形容,再贴切不过。这个线索是逐渐下降,到1900年达到最低谷。

二、改革与立宪

三、革命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与较量

四、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与成长

(2)中国现代史(1919-1949)基本上是大部分中华民国史。主题是建立一个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这一时期,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词语出现的频率特别之高,国民党、共产党加上中间政治势力,都有各自理想和憧憬的政治方案。三大政治势力中,国民党希望建立一个通过政治独裁、经济统制的治理体制,逐渐向民主宪政过渡,但由于内部的分裂和腐败,没有完全遵守政治承诺,错失良机,最后失败;中间势力希望在国共两党的政治夹缝中,找到一种政治民主、计划经济的模式,也因为力量弱小,政纲模糊,态度骑墙,也以失败告终;共产党充分利用了特定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纲领鲜明,符合国情,贴近百姓,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实践,一举成功。当然,这其中的具体情况是很复杂的,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社会主义、民生问题是这一时期的最强音,蒋介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胡适等是这一时期的明星大碗。

主要线索如下:

1927年前中国政治的无序与思想文化的活跃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与新民主主义路线

中日关系与全民族抗战

国共关系及其决战

中间路线及其思想文化

(3)中国当代史或者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2)。主题是奠基、探索、挫折与奋起。建国是奠基,比较稳健;探索也富有新意,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挫折是人为制造,既有急功近利,也有异想天开,个人因素特别明显,如反右、庐山会议、如大跃进,如文化大革命等等;奋起是执政党拨乱反正,逐渐恢复了执政党的固有理念,同时观察与审视世界大势,作出了既改革又开放的重大决策,使得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上正轨,并开始了新的起飞。说是盛世,似乎为时过早,但发展变化之大、之快却是不争的事实。

主要线索比较单一,即共产党长期执政。

第一章

列强的对华侵略

列强的对华侵略主要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在中国发生的日俄战争。这些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是无穷的羞辱与灾难。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侵略中国的序幕。这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殖民扩张

世界(英国)

总体状况

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

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最高

政治

官场腐败,卖官鬻爵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军事

装备陈旧,军备废弛

装备先进,成为海上霸主

外交

闭关自守,闭目塞听

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

(二)英对华鸦片贸易

1.直接原因:扭转入超地位

2.根本原因:开拓中国市场

3.鸦片输入的危害:(1)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财政空虚(2)加重了人民负担,造成市场萧条、萎缩

(3)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4)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5)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使吏治更加腐败

(三)禁烟运动

1.严禁与驰禁之争:鸿胪寺卿黄爵滋,太常寺卿许乃济。

2.林则徐广州禁烟,其直接对手是英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

3.虎门销烟:(1)经过

从1839年6月3日至25日,花了23天时间,终于把2万多箱鸦片全部销毁。

(2)意义

虎门硝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四)英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

1.经过: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结束,持续2年多,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2)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3)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清朝政府命令全权代表、盛京将军耆英赶到南京,于8月29日与璞鼎查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2.三元里人民抗争

1841年5月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群众围歼英军的战斗。五口通商城市民众自发组织了反入城斗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正当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之际,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联合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目的是要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权益,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原因:英法提出“修约”要求,实质是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二)经过

1.第一阶段(1856年10月——1858年6月)

(1)“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这纯系中国内务,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竟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捕人时扯落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

(2)“马神甫事件”所谓“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中国内地活动,胡作非为,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000余人在珠江口集结。28日,英、法联军向广州城发动进攻,并于次日攻陷广州。

1858年6月中、下旬,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11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2.第二阶段(1859年6月——1860年10月)

1859年6月,英法两国派军舰“护送”换约代表入北京,拒绝按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率领舰队冲进大沽口,向岸上的炮台轰击。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袭击大沽口炮台。守卫炮台的直隶总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等,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沉着迎战,开炮反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击沉、击伤多艘敌舰艇,登陆进攻炮台的1000多英军伤亡近500人,何伯负伤。

1860年2月,英、法联军约1.8万人再次发动战争,先后对舟山、大连、烟台、旅顺、大沽口的进攻,占领天津。

10月初,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二节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大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

1849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加紧推行武装鲸吞我国黑龙江流域的计划。1849年,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口和库页岛地区。1850年,侵占黑龙江的重镇庙街。至1853年底,沙俄势力已经扩张到兴衮河和黑龙江下游两岸以及口岸这个中国领海,并侵占库页岛。

在西北地区,沙俄于1846年侵入我国巴儿喀什湖东南的库克乌苏河。19世纪50年代,侵占巴儿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1851年8月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特权。

1854年5月,沙俄突破中俄边界,闯过雅克萨、瑷珲等地,在黑龙江下游屯兵。1855年再次侵入黑龙江,迁来“居民”。1857年,向黑龙江中下游推进,在瑷珲城对岸屯驻。

一、《瑷珲条约》

1858年5月28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二、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清政府被迫派奕山同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俄国在库伦、伊犁、塔尔巴哈台、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

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同时《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这个条约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三、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自1862年8

月(同治元年七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谊和沙俄政府全权代表巴布科夫﹑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勘分中俄西部边界的谈判。谈判前,俄方出兵强占中国境内山隘﹑要津,垒石立界,制造既成事实。谈判过程中,俄方态度蛮横,硬要清政府接受常驻卡伦外中国领土归俄国的划界方案,并多次出动军队袭击博罗胡吉尔等卡伦,甚至扬言攻取喀什噶尔和伊犁,致使谈判长期中断。1864年10月,中俄双方在原地重开谈判。在俄方武力威逼下,10月

7日明谊代表清政府签订勘界议定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按照中俄《北京条约》里规定的边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今俄境)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据此,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计约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总之,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获益者。它通过一系列条约,共侵占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第三节

中法战争

一、中国边疆的危机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输出资本,垄断殖民地市场,资本主义各国掀起了一个夺取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高潮。从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接连不断地发生边疆危机,外国侵略者的魔爪首先伸向我国的地方是台湾。

(一)美日侵略台湾

1867年,美国借口其船员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悍然派遣海军在台湾南部琅桥登陆,发动进攻。

1871年11月,一艘琉球飘至台湾,被高山族人所杀。日本借口渔船水手被杀,在美国的怂恿支持下悍然出兵侵犯台湾。

1874年10月,清政府在英、美、法公使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即《台事专约》),规定日军限期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50万两,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这实质上是逼迫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1879年,日本用武力吞并琉球,将其改为“冲绳”县。

(二)英法入侵西南边疆

1875年,发生“马嘉理事件”。驻北京英使馆派翻译官马嘉理在八莫与英军人柏郎会合,带领武装探路队于2月初擅自入境,分两路窜至腾越(今腾冲)地区。曼允山寨景颇族群众力阻英人通过。21日,马嘉理开枪击杀群众多名,群众也打死马嘉理。这就是所谓“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英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提出无理要求,并以断交和武力相威胁。清政府迫于压力,于1876年9月,派李鸿章与英方代表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一再派人企图入侵侦察。

1888年2月,英国悍然向西藏隆吐山中国守军进攻。我西藏爱国军民英勇抗击后,转移至亚东山谷。在隆吐山战役后,西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誓死抵御,决无二心”的誓言。1890年和1893年,中英先后签订《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从此,英国势力伸进了西藏,这为以后进一步侵略西藏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而引起的。

(一)法国入侵越南

19世纪50年代,法国曾侵入越南,被越南军民击退。1862年,法军进攻越南南部。1873年,刘永福应邀至河内城郊,与越南军队共同打败法国侵略军,迫使法国侵略军退出红河。

19世纪80年代初,为寻找投资市场,代表法国金融资本家利益的茹费理组阁后不久,就开始策划征服越南、侵略中国的战争。1882年,法军再次攻占河内。1883年5月,黑旗军在河内城西与法军展开激战,大败法军。8月,法国政府扩大对越战争,派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舰队,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控制了越南的内政外交。

(二)中法战争

1.战争爆发

1883年12月11日,法军不宣而战。1884年6月,法军以“接收”凉山为名,对清军再次发动挑衅,驻防清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结果大败法军。法国以此为借口,准备大举进攻中国。

2.马尾之战

1884年7月,孤拔率法军舰队闯入福建闽江口,停在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8月23日,法军向马尾港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仓促应战,损失惨重,所有战舰均被击沉或击毁。26日,清政府向法国正式宣战。

8月,法国海军少将比士率军进攻台湾基隆,台湾巡抚刘铭传率部英勇抵抗,法军败退海上。9月中旬,法军再次进攻台湾,刘铭传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率清军抵抗,再次击退法军。法军在台湾的进攻接连受挫后,于1885年3月,转攻浙江镇海。中国爱国官兵奋起抗击,大败法军,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受伤,不久死于澎湖岛上。

3.镇南关大捷

1885年初,法军进攻谅山、镇南关。同年2月,清政府起用年近7旬的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边境。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正当抗法战争大获全胜的时候,清政府却于4月7日下令停战撤兵。6月9日,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订立《中法和约》(又称《中法新约》)。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

一、朝鲜问题的由来

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日本是个岛国,国内市场狭小,原料缺乏,加上封建残余势力的存在,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无力购买工业品,因而更加需要寻找国外市场。

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蓄谋已久。

1894年,日本借口朝鲜东学党起义大举出兵朝鲜。

二、中日甲午战争

1.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分两路向驻守在牙山的中国军队及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的中国兵舰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清军战败。

8月1日,中日同时宣战。

2.平壤之战:1894年9月15日,日军发起对平壤的进攻,清军将领左宝贵在抗击战中英勇牺牲。身为平壤前线的清军统帅叶志超临阵逃跑。(“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黄遵宪:悲平壤)

3.黄海之战:1894年9月,邓世昌等牺牲。

4.辽东半岛之战:10月下旬,日军开始渡过鸭绿江,侵入中国领土。大连、旅顺失守。

5.威海卫之战:1895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殉国,威海卫陷入敌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4月17日,中日双方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本推行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大陆政策”同沙皇俄国推行的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独占亚洲、称霸太平洋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矛盾。《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满,沙俄为获得不冻港旅顺,控制我国东北地区,联合法、德对日施压,最后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对此,日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第五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的迅速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势力,使帝国主义极为恐惧,多次胁迫清政府镇压义和团。

(一)落垡、廊坊阻击战

1900年5月-6月

(二)大沽口之战

1900年6月,罗荣光和所有守军壮烈牺牲,大沽口炮台失守,天津的门户被打开。

(三)“东南互保”

清政府对外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扣押宣战谕旨,对清政府的命令拒不执行,并越过清政府直接与以英国为首的列强订立《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实行所谓“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起到了保护帝国主义特别是英国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的督抚势力。它们之间的互保,使帝国主义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力量在北方发动侵略战争,并且阻碍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

(四)天津保卫战

6月,曹福田、张德成、聂士成等英勇抗敌失败。7月14日,天津被八国联军占领。

(五)北京失陷

8月14日,北京失陷。联军仅仅在东便门与朝阳门遇到甘军与团民的抵抗。

(六)沙俄侵犯东北

沙俄不仅积极参与八国联军侵略华北,还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单独出兵侵犯东北,企图变东北为“黄俄罗斯”。1900年7月上旬,沙俄大举入侵东北,血洗海兰泡、强占江东六十四屯,到处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到12月中旬,俄国侵略军占领了东北各铁路沿线和主要城市。

第六节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一、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

(一)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13款,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割让香港岛。

2)

赔款2100万银元。

3)

五口通商,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4)

协定关税,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规例”。

5)

废除“公行”制度,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二)中英《南京条约》附件

为了议定开口通商后的关税税率和其他有关问题,1843年10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又称《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1)

低关税率。

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

2)

领事裁判权。

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政府无权处理。

3)

片面最惠国待遇。

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力时,“均准英人一体均沾”。

4)

英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1.中美《望厦条约》

清政府派耆英与顾盛于1844年7月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主要内容是:

1)

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

2)

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3)

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从而便利了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2.中法《黄埔条约》

继美国之后,1844年10月,法国也派特使强迫清政府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黄埔条约》使法国除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外,又增加了法国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及坟地,中国还要予以保护的条款。

三、《天津条约》

1858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与俄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签订《天津条约》。俄在条约中取得了沿海通商、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美国也攫取了许多特权。

英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为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为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旅游、通商、自由传教;外国船舶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

11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国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按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按照价值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四、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清政府同英法在北京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资产,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款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这些不平等条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五、《中法和约》(又称《中法新约》)

1885正当抗法战争大获全胜的时候,清政府却于4月7日下令停战撤兵。6月9日,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订立《中法和约》(又称《中法新约》),中法战争结束。和约的主要内容是:

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中法两国派员会同勘定中国和越南北圻边界;同意在云南、广西两省的中越边界指定两处开埠通商;中国今后修铁路,应与法国商办。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进我国云南和广西,大大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这正是: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六、中英《烟台条约》与《藏印条约》《藏印续约》

1876年9月,清政府于派李鸿章与英方代表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中英《烟台条约》,除了有关“马嘉理事件”的“抚恤”、“赔款”、“惩凶”、“道歉”等条文外,还有另外几项重要内容: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扩大领事裁判权;减免子口税;准许英国人在内地“探路”。

《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一再派人企图入侵西藏。1890年和1893年,中英先后签订《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势力伸进了西藏,这为以后进一步侵略西藏提供了便利条件。

七、中日《马关条约》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实质是要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完全控制;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任意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德、日、意、奥、西、比、荷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多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做担保。

(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把守,中国人则不准居住。

(3)大沽炮台及北京到大沽沿路的所有炮台一律拆除;准许各国在北京及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驻军。

(4)要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做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任何反帝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对所属省内发生的反帝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以办理今后对外事宜。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章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一)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1843年6月,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劝人敬拜上帝,不拜祖先、邪神,不行恶事,将村塾中供奉的偶像和孔子牌位尽行撤去。

在1845年至1847年间,洪秀全先后撰写了《原道教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提出要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天下一家”的社会。

1847年夏,洪秀全再去广西找冯云山,这时拜上帝会在紫荆山地区已发展到2000多人。不久,便形成了以洪秀全为核心的包括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在内的领导集体。

(二)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

1.金田起义的原因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掠夺,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中国国内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所以在1851年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1849年至1850年,广西发生饥荒,人民揭竿而起,小规模的起义到处发生。

2.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洪秀全随即颁布军纪五条:一、尊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睦),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

3.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州(今蒙山县),洪秀全分封诸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一)定都南京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3月20日,攻克南京。太平天国把南京改称天京,作为首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二)北伐和西征

1.北伐

为了彻底推翻清朝反动政权,1853年5月,太平军开始北伐和西征。林凤祥、李开芳。但是由于孤军深入等,北伐军坚持到1855年5月,最后失败。

2.西征

目的在于夺取长江沿岸各省,扩大地盘以确保天京。西征军在胡以晃、赖汉英等人率领下,曾大败湘军。1856年,破

“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至此,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达到了全盛时期。

三、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

(一)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加上封建思想的影响和腐蚀,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宗派主义和争权夺利的斗争也越来越严重。

洪、杨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韦昌辉乱杀东王府,又企图杀害石达开。终被洪秀全处死。洪秀全对石达开加以牵制。石达开出走,终遭失败。

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从此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为了扭转危急的局面,洪秀全自任军师,总理国政,并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轻将领为各军主将,重建领导集体。1859年4月,洪仁

    以上《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