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实践论》读后感

日期:2021-06-15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实践论》读后 本文关键词: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本文简介:《实践论》读后感摘要: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中有新的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实践论》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关键词:认识、实践、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

《实践论》读后感 本文内容:

《实践论》读后感

摘要: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中有新的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实践论》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

关键词:认识、实践、认识论、辩证唯物论。

《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和空谈主义,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认识过程的飞跃。该书以实践与认识关系及其矛盾为中心,阐述了反映论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就实践一词而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称之为最基本是因为人类的衣食冷暖都取决于生产活动,而经过生产活动,人类可以以此最方便地获取知识信息,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如果失去生产活动,实践活动无法解决人的基本问题,同时也阻碍了人类获取知识,得到认识。

人类的实践也不仅仅是生产活动,其中又包括了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研究等等。也可以概括为,除了物质生活,人们还拥有政治与文化等。而这些都是建立在生产活动之上的。由此可以看出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丰富伴随而来的是人类认识的提升,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各个社会领域活动的级别提升,人类的认识也在由低向高发展。

随着发展,我们需要了解实践与认知的关系是怎样的,以使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当认识出现时,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达到思想预期的结果时,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辩证唯物论的认知论把实践提到了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无法离开实践。如此而言,唯理论与经验论缺少了实践,也无法检验其真理性,并不是科学的辨证方法。

想要先了解其关系就需要了解认识的过程。在人类实践过程初期,看到了各个事物现象,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感觉和印象产生了概念,再用判断推理的方法,得到一定的结论。然而看到的事物现象难以直接理解,产生的感觉和印象也难以突跃为概念,,感觉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实践可以解决本质问题。

通过文中的举例说明,不难总结出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只有感觉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综合感觉加以整理改造的推理阶段,至此,推理的资料中丰富切合乎实际的才可以成为概念和理论。

虽然说推理的理论合乎实际,但也未必是争取的,要完全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把理性认知投入到实践之中去,若是能达到预期目的才能说明其真理性。

文中提到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真理是其在实践中被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可见人类在历史中获取的认识里,真理是有条件性的,看似争取的理论可能也存在着错误,真理的标准只有用实践去检验。

社会与时俱进,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系列讲话精神,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迸发的先进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篇2: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 本文关键词:实践论,真知,有感,实践

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 本文简介: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大一上学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燃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浓厚兴趣,课堂上知识学习到了一些浅显的皮毛,就已经令人叹服这一理论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 本文内容:

实践出真知

——读《实践论》有感

大一上学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燃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浓厚兴趣,课堂上知识学习到了一些浅显的皮毛,就已经令人叹服这一理论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武器与科学方法。所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投身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时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其中毛泽东是最伟大最鲜明的最成功的代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与运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读《实践论》之前,我对“实践”这一词的理解很浅显,但我知道实践、实干、脚踏实地等思想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南宋词人陆游就重视躬行践履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自其诞生七十余年以来,仍凭借高超的智慧、缜密的思维、独特的思想观点、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们反刍回味、学习运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实践论》结合中国实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并且它还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创造性的结合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中国化。此外,它还深入探究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指出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

《实践论》一开始向我们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详细讲解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社会实践,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影响。二、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也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运用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去指导实践,自觉能动地、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赖于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赖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论》随之讲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精辟地阐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把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时间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文章批判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强调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重视理性认识,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经验论则忽视理性认识而只重视感性认识,只承认经验的实在性,否认理性的实在性。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那么就算认识运动完结了吗?并不是,认识由实践始,进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

既然已经了解了认识运动,那么认识运动有什么规律可循吗?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客观实际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完结,人类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永无完结。

这篇《实践论》无论是对当时的革命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对个人的生活都十分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运用“实践论”批判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使中国革命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等《实践论》中的观点,从“大跃进”、“文革”等错误的旋涡中挣脱出来,开始了改革开放,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篇《实践论》也为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在认识事物时,我们要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征、外在联系,进而反复研究,获得事物的本质,知晓事物的内在特征、内在联系,还要探究这一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反复试验以获得这一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这种科学探究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正确的知识,才能得到真理。

篇3:《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 本文简介: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 本文内容: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

我们曾学过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在众多文学中,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他读了很多哲学著作,西方的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如老庄等人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矛盾论》是毛泽东《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但这时认识还没完,人们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在阅读这两篇论文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毛泽东渊博的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他在文中引经据典,不论是马列主义的著作,还是古籍如《汉书》《资治通鉴》等都有引用。

而且论文中例证丰富,言语直白、生动,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毛泽东用活灵活现的语言向人们诠释了深奥的道理。

比如在《实践论》中他说,“《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再有,“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这两篇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毛泽东一下子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

不管是论文的内容和意义,还是毛泽东同志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两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以上《《实践论》读后感》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实践论》读后感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实践论》读后感》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