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大卫不可以-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大卫,不可以,读后感,亲子
亲子共读-大卫不可以-读后感 本文简介:“亲子共读”——《大卫不可以》读后感一年级二班***家长最近,我和孩子一起看了一本书《大卫,不可以》。说实话,开始的时候不太喜欢这本绘本,一来感觉孩子上小学了应该多读标拼音有丰富故事情节的那种,二来,因为感觉这个大卫好像太淘气了,怕孩子也跟着学,可儿子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每次给他讲他都笑的开心的满床打
亲子共读-大卫不可以-读后感 本文内容:
“亲子共读”——《大卫不可以》读后感
一年级二班***家长
最近,我和孩子一起看了一本书《大卫,不可以》。说实话,开始的时候不太喜欢这本绘本,一来感觉孩子上小学了应该多读标拼音有丰富故事情节的那种,二来,因为感觉这个大卫好像太淘气了,怕孩子也跟着学,可儿子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每次给他讲他都笑的开心的满床打滚儿,笑完了还会央求我能不能再读一遍,慢慢的我也喜欢上了这个故事。
整本书不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只是妈妈一句句说“大卫,不可以”的画面,大卫站在椅子上拿高处的糖果,客厅一串脏脏的小脚印、洗澡把浴室弄了满满一地水、洗完澡光着屁股跑出门、布面的沙发、浴缸……,每一件事情,都会有妈妈的一句“大卫,不可以”,但是最后,大卫在屋里玩球,把花瓶打碎了,大卫知道自己做错事情了,被妈妈罚坐墙角小板凳的时候,留下了眼泪,画面在这里出现了精彩的转折,妈妈走过来了,
“宝贝,来这里”、
“大卫乖??我爱你!”是妈妈亲切的呼唤。大卫一下瞪圆了晶亮的双眼,张开双臂,扑到了妈妈的怀里,妈妈用她柔软的双手紧紧地把大卫抱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大卫则幸福地闭着眼睛,偎依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尽情享受着妈妈浓浓的母爱。一句充满爱的话,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一个童年的恶作剧故事,就以这样一个爱的动作收场了,。
这一幅幅画面,简直就是日常生活的翻版,不可以乱吃,不可以大声说话,不可以没礼貌,不可以晚睡觉,不可以不做作业等等,我想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说过类似的话,我也经常对孩子说“不可以”,可孩子有时候会依然挑战我的“忍耐度”,但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知道,妈妈虽然说了很多不可以,但妈妈依然爱他,永远最爱他!
每次和孩子读完最后一句,我都会给孩子一个拥抱,跟孩子说“妈妈爱你”,孩子也会抱着我,跟我说“妈妈我也爱你”,感觉瞬间就很安心。
这个故事给人真实的感受,孩子也非常喜欢,无论怎样,你不能阻止孩子在走廊上奔跑,这也许就是孩子的天性。而爱和包容,就应该是母亲的天性。
篇2: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菲尔,卫科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本文简介:《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看了《大卫科波菲尔》,忽然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疯狂,也看到了金钱的力量——它既可以帮一个人完成愿望,但是,同时它也能让一个人家破人亡。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这本书描写了19世纪的英国种种的人情世故。书中的主人公是大卫,并以第一人称着手写作。大卫在未出生前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本文内容: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看了《大卫科波菲尔》,忽然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疯狂,也看到了金钱的力量——它既可以帮一个人完成愿望,但是,同时它也能让一个人家破人亡。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
这本书描写了19世纪的英国种种的人情世故。书中的主人公是大卫,并以第一人称着手写作。大卫在未出生前父亲去世,8岁时母亲改嫁,继父严酷残暴,他姐姐也同样铁石心肠,不近人情,在大卫成长过程中碰到许多不友善的人——残忍的校长、狡诈的朋友,还有心怀歹意的无赖希普。然而也不乏善良之人,有保姆佩葛蒂,少言寡语的巴克斯,貌似严厉却菩萨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妇,有舒适温柔的阿格尼斯,还有朵拉。善良的保姆佩葛蒂把年幼的大卫看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并成为大卫的好友。他们有时无话不谈,很亲近。佩葛蒂的善良是自始至终的。心地永远是那么纯洁。她并不是在人们面前做作的一类人,她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于是我会联想到我们世上的某些人,虚伪的善良和假惺惺。离不开的便是个利益。做的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我的利益是否会被损害,或是什么自私的目的是否能达到、完成。他们的心灵应该被修正,以佩葛蒂的心灵的标准来修正。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希普的人不少。他很狡诈,他与大卫成为朋友,然后欺骗了大卫的朋友,他们一开始与人成为朋友时总表现出很绅士或很优秀的某些品质,其实,他们是有目的的。在迷惑了对方后,罪恶的目的、计划便开始了。利用对方的可靠的人情来做欺骗,当自己目的达成之后便溜之大吉,他们的人性是丑恶的,可恨的。
大卫科波菲尔是个可怜的孩子,他没有爸爸。然而,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摩德斯通娶了大卫的母亲,做了大卫的继父。他异常暴虐,不仅监视着大卫和他母亲的一举一动,还在看不顺眼的时候鞭打他。因此,继父不仅没有使大卫享受到父爱的温暖,反而比原来更加痛苦!更可恶的是,他与学校勾结,在大卫身上系上一块告示:“当心他,他咬人。”这仅仅是因为大卫在不屈服于他的殴打时所做的唯一的反抗,咬住了摩德斯通的手,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摩德斯通却用如此卑鄙的手段对付一个小孩,后来,他的母亲被摩德斯通折磨而死,
在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冲击下,金钱法则主宰了社会。科波菲尔一生的坎坷就是因为摩德斯通、尤利亚·希普之流图谋和他有关的财产所造成的。从喧嚣的伦敦,到幽僻的村镇,无处不弥漫着金钱崇拜、自私自利的毒雾,它窒息着人们的生活,甚至连孩子也不放过。当时英国的儿童教育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生意经的对象,克里古尔作为校长,他除“鞭打艺术”外一无所知,在他统治的学校里充满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和卑鄙。工厂从童工身上残酷地榨取廉价劳动力,是当时英国工厂普遍存在的现象,摩德斯通一格林酒业公司一个批发店雇用了三、四个孩子,其中的科波菲尔刚刚十岁就从早到晚和成年人一样劳动,得到的工资却只能买一点半价出售的陈蛋糕或粗制布丁糊口,永远饥饿、褴褛,说不尽的痛苦和屈辱。
金钱世界的残酷,集中地、尖锐地表现在广大下层人民所受到的经济压力上。出身于破产小职员家庭的狄更斯对此有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他以深切的同情,描写了穷教师麦尔的惨痛,和贫苦无告的密考伯先生的惶惶不可终日。承担着萨伦学校全部工作的麦尔,“身边连半个先令也没有”,靴子破得无法修补,更可悲的是由于老母亲住在济贫院,就受到百般羞辱,以至被逐出校门。密考伯先生替各式各样的商家招揽生意,“收入很少或一无所得”,为了维持人口不断增加的家庭,卖尽当空,颠沛流离,债主经常上门叫骂,随时有被债主控告,和被法警逮捕入狱的危险。密考伯先生一生都在等待“机会”,机会却从来不曾在他面前出现。对于爱情忠贞不渝的密考伯太太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的丈夫“具有各种资格和才能”,可惜这些“资格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了解赏识,密考伯太太是善于估计和分析形势的,可惜她的理智和逻辑在认钱不认人的社会里总是到处碰壁。尽管天性快活的密考伯本人能够随遇而安,乐以解忧,我们也禁不住为这个小人物的命运多舛而感到辛酸呢。最后,在金钱逼迫下密考伯竟然一度成为恶人为非作歹的工具,当他挣脱魔掌,解除了良心上的重担之后,他终于认识到在英国本土上自己一家是无法找到一块安身立命之地的,决心移居海外。开往澳大利亚的航船上的移民们,一方面说明了英国向外扩张的殖民政策,一方面不也是对那个“给他们出生而不给他们职业的国家”的一种控诉吗?
人和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社会的动乱,生活的压力,你争我夺,尔虞我诈,这一切正是以金钱为象征的私有制社会的必然产物。狄更斯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能够揭开所谓“维多利亚盛世”华丽的帷幕,指出它身上的疮疱,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