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赏析,小学生,诗词

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文简介: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词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诵读诗歌,使千

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文内容:

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词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诵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则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虽然孔子所说的“诗”是指收在后来称为《诗经》这部书里的作品,其实,所有优秀古典诗词,都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增长知识的审美功能,它们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史和斗争史,展示了中华民族一切美好的品格和风度,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好教材。经过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华诗词以其极富民族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瑰宝,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华文明的缔造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中华诗词再次以其在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等方面展现其迷人的风姿,在育人和校园文化重塑过程中的发挥了特殊功能。为课题研究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提出160首的诗词读背要求。同时新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在统统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提高。诗词的学习,也应该为学生在完成普及教育的前提下提供发展的平台。不仅要满足新课标对所有学生基本的诗词教育方面的要求,又要为诗词爱好者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广阔的通道。这为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人才的培养对于21世纪人类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诗词教育对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道德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推动和强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赏析中华传统诗词文化,提高学生文化道德修养”的课题。

(1)理论价值

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在学校中的开发与实践,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热爱诗词,更要研究如何让诗词走进学生、教师的生活,提高师生人文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本课题研究对学生人格情感、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让学生赏析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诗词让小学生的心灵世界充实,让小学生的情感生活丰富,让小学生的想像天地广阔。在小学阶段实施诗词文化教育,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词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2)实践价值

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核心,让学生学诗词、吟诗词、赏诗词和作诗词,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开发语言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热爱家乡优秀文化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并逐步探索出用诗词文化育德育才的方法积累经验,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小学诗词文化的熏陶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的需要。

二、理论假设和实验原则

(一)、理论认识

1、传统诗词文化教育的成功经验

从文学史上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传统诗词教育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历史上的文豪许多都受益于诗词教育: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白居易五岁开始学诗,九岁就能识声谙韵,十六岁就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陆游自小受到父亲的诗词教育,吟诗、做诗,不但学到了做诗的技巧,更重要的感悟了做人的道理,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七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学校中的儿童诗教育,那些从事诗词教育的老师如黄基博、林武宪等人不但指导孩子写出了大量清纯质朴的诗作,而且自己也成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大陆的邱易东也在八十年代后期尝试诗词教育。九十年代后,在诗人圣野、黄亦波的大力倡导、大声疾呼和精心培育下,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一大批学校参与诗词的教学。上述的事例足以证明学龄儿童可以学诗词,赏析中华传统诗词,这对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大有裨益。

2、学龄儿童的认知规律

研究表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远胜于抽象思维,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却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另外,诗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我国台湾地区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年级段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的人士认为:让孩子学写诗,比学写文更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事实上我们现在课改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童诗(包括儿歌)和韵文,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安排的。

3、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文学能力包括三个层面:生理的感觉—运动层面,心理的意识—符号层面,文化的审美—经验层面。而心理经验必然要伴随着生理过程一同发挥作用。儿童的心理过程(知、情、意)、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等)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以及逐渐形成的世界观),都势必会逐渐渗透、融合、凝练在每个儿童的文学能力结构中,形成其文学结构能力的独特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诗词教学的基础。事实上赏析中华传统诗词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诗词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二是儿童想像力发展较早,诗词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像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诗词语言的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实验原则

1、人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具体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中华传统诗词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素质、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始终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这是指诗词文化教育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的内容、形式等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课题研究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在实施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诗词如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与一般的文学体裁相比,它更能够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随着赏析诗词教育不断内化提升,必将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

4、整体性原则

诗词教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策略,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学校的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全部师生,所以,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兼顾整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凝聚合力,整体发展。

5、差异性原则

虽说诗词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整体性的改革,但绝不是面面俱到,一字铺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研究各有侧重。在与学科结合时,它与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契入更容易。而对课程的实施者老师而言,那些爱好文学,文字功底相对深厚的老师成为倚重的骨干。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6、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是在地区农村的中心小学研究,十分关注实践层面的操作。要真正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开发校本资源,把诗词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因此,我们的实践不但能完善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套宝贵的经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验证,能使理论得到补充、体验和证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理论的升华,在课题研究中促进高质量的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总目标

1、通过诗词文化教育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本地诗词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诗词文化的氛围,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

具体目标

1、低年级研究目标:

诵读儿歌、童谣30篇和新课程推荐的50篇浅近的优秀诗词,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模仿能力,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的语言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2、中年级研究目标:

诵读新课程推荐的优秀诗歌50篇,学校选编的词15篇和地方诗词15篇,并注意在诵读中,模仿和简单创作诗歌,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3、高年级研究目标:

诵读新课程推荐的优秀诗歌60篇,学校选编的词20篇和地方诗词20篇,注意通过诗词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进行初步的诗词创作,让学生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

四、实验的方法:

1、

文献法(学习借鉴、指导实践)

2、

行动研究法(关注过程、注重发展)

3、

经验总结法(经验积累、理性分析)

4、

调查统计法(个案分析、数据整理)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通过对新课程提出的小学生古今诗文160篇和对其它中华传统优秀诗词作品的收集,进行分类、整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赏析和创作。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丰厚博大,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

2、

通过收集、整理古今文人吟诵有关镇江地区的诗词以及镇江地区的文人所创作的诗词,开发地方性诗词文化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3、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依靠学校的教师和校外的诗词文学作家、教学专家共同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诗词文化课程,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达到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文化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六、实验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限(2005年4月——2010年4月)共五年完成。

1、准备段:2005年4月——2005年6月

调查研究、制订方案,筹建课题组,申报立项。

负责人:王才生、陈国钰、杨

军、王瑛、周登峰、邵雪琴等

2、实施段:2005年6月——2009年9月

第一阶段:2005年6月----2006年1月

1、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收集、分类、整理、初步汇编中华传统诗词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

3、贯彻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检测方法。

第二阶段:2006年1月----2009年9月

1、补充、完善、调整校本教材。

2、激发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营造诗词文化的氛围,实施六个结合——诗画结合、诗歌结合、诗字结合、诗谜结合、诗与活动结合、诗与语文教学结合。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如:每年一届诗词文化节等),让学生展示学习后的成果、心得和体会

4、

每学期举行一次阶段性汇报。进行阶段小结、学科展示课、研讨课,专家讲座指导等行动研究。

5、

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报告、经验或论文,资料员汇编“埤城中心小学教科研通讯”进行交流。

6、

汇编师生诗词集。

阶段负责人:陈国钰、杨

军、王瑛、周登峰、邵雪琴等

3、总结段:2009年9月——2010年4月

1、按本课题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对比分析。

2、课题组撰写结题报告,工作报告,课题组进行小结。

3、展示诗词文化教育的物化成果。

4、申报结题,专家论证。

负责人;王才生

七、实验的保障措施:

1、

业务上抓学习,抓指导,方法上先模仿——再巩固——后创新。

2、

语文教师和各班班主任全员参与,在课题研究中,对青年教师大胆使用,岗位培训,相信他们肯学肯钻,能出成果。

3、

领导以身体力行感召,抓点带线,小田实践,大田推广,关心实验教师成长。

4、

管理上勤检查,严管理。在细、实上下功夫。落实研究的经济保障。

八、实施办法:

(一)宣传发动,提高认识

为创建我校教育教学的特色——中华传统诗词文化教育,使中华诗词进入我校校园,诗词文化教育工作从一年级抓起,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人文素质的重要举措,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好事。因此,首先要在教师中进行宣传发动,定期分层召开相关实验教师的会议,使他们认识到诗词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积极投入我校的诗词文化工作中来。

(二)立足课堂,激发兴趣

诗词文化教育的范畴应广泛:(诗、词、儿歌,谜语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作品有一定比重。在立足课本诗歌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本诗歌,开设“诗词欣赏、指导与创作”的地方性实践课。编一套中华传统诗词的校本教材,每天定期开展“班班有诗声”读诗词、教诗词、赏诗词、写诗词的活动。拓展教师与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

(三)拓展阵地,推波助澜

成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诗社,文学社团,为提高诗词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将以“诗社”、“文学社”为阵地,吸收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定期进行诗教辅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校级社团、诗社,班级兴趣小组的诗教系统。

(四)讲座辅导,交流采风

诗社将充分利用假日的大好时光,积极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联系市内外,省内外的知名诗人,为诗歌爱好者进行定期讲座,引发师生学习、欣赏和创作传统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发资源,交流诗作,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中采风体验,开拓视野,为诗歌创作获取素材。

(五)鼓励习作,享受愉悦

为学生创作的诗歌提供发表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班级有诗词百花园。二、学校有专栏,有校内广播。三、向外投稿发表。

(六)健全网络,营造氛围

校园内布置诗歌专栏,充分利用班级的每日一诗。校园内每周一诗(地方诗收集),特定地方有诗的标牌,建立学校校园诗歌网站。为更多的诗歌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阵地,进一步加强横向联系。

(七)支撑深化教育理论

将诗歌创作与学生教育、团队工作相联系,围绕学生素质的培养,进行专题研究,将诗教工作理论化、系统化、科研化。使诗教工作成为一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

(八)校本培训、形成特色

为了更好的开展诗词教育工作,拟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中华传统诗词赏析”校本教材。拟按年段编写1~3册教材,参考语文课程标准每册编写若干首古诗词,每首诗词后配上作者介绍、关键词注释、赏读指导。

(九)、评价激励、科学管理

1.“中华传统诗词赏析”校本课程采用书面考试与口头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方式,检查、记录其背诵古诗词的质量。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不作“较差”的等级评价。

3.学生诵读成果可通过评选“背诗词大王”、“背诗词能手”、“精美抄诗词本”、“默写古诗词”、“诗配画”“诗的创作”“诗的歌唱”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展示。

九、成果展示:

1、

形成中华传统诗词赏析的校本教材。

2、

形成镇江、丹阳地区诗词的选编教材。

3、

形成埤城中心小学教师诗词文化教育经验集。

4、

开展诗词文化教育活动,形成活动方案集。

5、

形成埤城中心小学师生诗词文化创作集。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长:王才生

骨干成员:陈国钰、杨

军、周登峰、王

瑛、

邵雪琴、徐丽霞、王红武、郑美仙

2.实验班级:中心小学1~6年级共21个班参加

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为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实验研究。

4、成立埤城中心小学校园诗词教育领导小组,以王才生校长为组长,下设诗词教育指导组、诗词教育实施组,各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创立诗社(自命名称),

具体分工如下:

诗词教育指导组成员:陈国钰、杨军、周登峰、王瑛、邵雪琴

诗词教育实施组成员:

各年级教研组长及相关语文教师

十一、实验组织

课题名称

赏析中华传统诗词文化,提高学生文化道德修养

负责人姓名

王才生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61年12月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职务

小学高级教师

学历

本科

研究专长

教育教学管理

工作单位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0511—6342171

通讯地址

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

212311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务

学历

学位

陈国钰

1972.9

小高

本科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1975.1

小高

本科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周登峰

1977.12

小一

本科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1970.9

小高

本科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邵雪琴

1971.1

小高

本科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徐丽霞

1980.9

小一

专科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王红武

1971.2

小高

专科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郑美仙

1981、8

小一

专科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预期的主要成果

BCE

A、专著

B、论文

C、研究报告

D、工具书

E、其它

经费来源及数额

学校行政拨款35000元

预期完成时间

五年

12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