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自评报告

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自评报告 本文关键词:安徽,自评,二五,规划,情况

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自评报告 本文简介: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自评报告根据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现就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汇报如下。一、“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体实施情况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学校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自评报告 本文内容:

安徽建筑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自评报告

根据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现就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体实施情况

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学校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稳步实施,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良好,为顺利完成五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办学规模目标。我校“十二五”规划本科生规模20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达到1200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10000人左右。截止到2012年底学校本科生规模为15000人;在校研究生人数为620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已达10000人。

2.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十二五”规划省级以上重点学科达到8~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8~10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达到3~5类;新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相关本科专业5个,本科专业达到54个。2012年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环境工程等4个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已经达到8个。目前学校共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本科专业达到51个。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十二五”规划专任教师达到12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5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300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20人,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10个。截至2013年7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8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358人,其中教授87人,副教授271人。两年多来学校培养、引进高级职称教师132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95人);培养、引进博士45人,现有博士学位教师177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人、拔尖人才2人;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5个。

4.人才培养目标。“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获得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8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2项;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奖励260项。

5.科学研究目标。“十二五”规划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6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50项以上,年均科研经费达到6000万元,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5项,各类专利达50项。截止2013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3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0余项。承担各类横向项目200余项,科研总经费1.2亿元;专利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6.办学条件目标。“十二五”规划各类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截止2013年7月,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到51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十二五”以来,学校投入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达3亿多元。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一览表

2010年

12月指标

2013年7月指标完成情况

办学规模

硕士研究生人数

1200

400

620

生人数

20000

15000

15000

继续教育学生数

10000

7000

10000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国家级

1

0

0

8

4

8

实验室

省级以上

(含省级)

12

4

12

学位点/

一级硕士点

8

4

6

专业学位(类)

3

1

1

本科专业

54

49

51

队伍建设

师资总量

1200

790

884

教授、副教授

500

267

358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300

121

177

省级以上学术与技术骨干

25

6

10

教学名师

国家级

2

1

1

12

6

6

省级以上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

15

5

5

人才培养

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

2

1

0

30

22

15

质量工程

国家级

15

11

5

160

125

113

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

500

350

260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国家级

60

27

33

省(部)级

150

133

110

年均科研经费(万元)

6000

4000

5000

科研奖励

国家级

2

2

1

省(部)级

35

25

16

授权发明专利

50

26

70

办学条件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55

48

49

仪器设备总值(亿元)

1.8

1.3

1.9

(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

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校自2010年3月开始启动,2011年7月完成了完全学分制下的2011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培养计划的修(制)订,自2011级入学学生始全面实施学分制;学校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和城乡规划等三五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法学专业列入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工商管理、电气信息、材料学等领域实施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商贸英语、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5个专业还推进实现了专业辅修制。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示范区等多项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重大支柱产业,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自身办学特色,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2011年新增了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学、统计学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4个专业,学校本科专业数达51个,2013年又新增了工程造价、物联网工程、地下城市空间工程和功能材料等四个专业,其中2个专业是国家特设专业,填补了安徽省专业布点的空白。

(2)教学管理继续加强,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学校制定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办法》、《专业辅修制实施办法》、《关于在本科生中实施专业导师制暂行办法》、《学分制选课办法》、《社会实践与课外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等文件,有力促进了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等5个专业均通过国家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第二轮评估。

(3)加强内涵建设,“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新增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安徽省土建学科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2项,以及1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4)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规范研究生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积极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工作,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强化双导师制。同时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工程实践环节。积极与合芜蚌自主创新区的合作,围绕试验区建设,与区内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每年组织开展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评选

2.构建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落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11~2013年,学校加快政产学研合作步伐,先后与安徽省住建厅、合肥市、铜陵市、池州市、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及皖维集团、中建四局、中铁十三局等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在建筑节能、建筑与地下空间结构、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城乡建设与绿色建筑技术、先进建筑材料以及水污染控制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为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逐步在节能环保、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先进建筑材料等优势重点科研领域,形成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学科,彰显办学特色。学校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徽派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全国首次以地方高校为主持单位,承担国家“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重大项目,总研究经费8027万元。

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2011~2013年新增“建筑健康监测与灾害预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能建筑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学校进一步落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学校“安徽省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研究中心”等基地已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验收。

3.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从团队、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推动学科平台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积极进行重点学科建设。2012年7月,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环境工程等4个学科获得省级重点学科。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大对我校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投入,积极培养新兴学科,进一步强化优势,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大力建设特色专业,积极扶持新办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充分发挥土建类学科优势,构建和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学科专业群;彰显学科专业特色,用特色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形成‘大土建’人才培养优势”的专业建设基本思想。明确了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原则:一是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之路;二是发挥土建类学科专业优势,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走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三是超前思维,抢占先机,走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例如:今年新申请增设的4个专业中,有两个属于国家特设专业;通过扩大大类招生的专业范围、主动缩减长线、省控专业培养人数。

在积极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同时,学校加大了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强化工程教育理念,凝练专业特色。在大力推进土建类专业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在诸多非土建类专业教育中融入、渗透土建类知识,赋予学生以本专业服务建设行业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专业特色,实现人才特色化培养。如:测绘工程专业面向建筑领域,以建筑测绘、工程防灾减灾为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依托建筑业,以土木工程材料为核心,培养土木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商品混凝土生产施工等专门人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以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营销为特色,使学生在建筑行业具有明显就业优势。应用物理专业以建筑物理为特色,构建建筑光学、建筑声学和建筑热学为主干的专业课程体系。动画专业依托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以制作建筑三维游历为特色,培养建筑领域动漫人才。法学专业瞄准建筑行业,以建筑法规和合同管理为核心,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科水平

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一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力度,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011年以来,学校引进教授6人、博士副教授3人、博士13人;晋升教授31人、副教授108人;在职培养博士26人。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2011年以来,选送12名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访学、进修。三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了一些列规章制度,健全辅导员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了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四是出台了《安徽建筑大学“易海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根据学校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和“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制订“易海人才工程”具体实施办法和实施方案,这将有力推动我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

5.

强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十二五”时期,学校积极倡导“建设校园文化,享受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的理念,以“高层次人文环境,高品位校园文化,高素质综合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大学精神,打造品牌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为着力点,强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努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符合高等教育和自身特点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工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党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加快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学校民主管理的前进步伐,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校园精品文化活动计划,下大力气培育特色品牌活动。举办了14期“易海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担纲主讲,努力营造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与氛围。实施校园环境建设计划,开展资源节约型校园和绿色校园创建活动,推进“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和人文景点建设。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良好,主要发展指标的进度高于预期,但对照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

更名大学后,学校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建设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必须把内涵建设放在首位。学校的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学校必须进一步推动在管理体制机制、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等方面改革创新。另外,学校在招生、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应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的办学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二)学科发展的差异较大,科研平台分布不均衡

我校是以土建类学科为主的建筑类高校,不同学科间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工科类学科特色明显,科研平台也相对集中,但作为我校第二大学科门类管理学发展相对滞后,科研平台也较少。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则缺乏相应的科研平台,与其他学科专业群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整体科研实力不强,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弱,高层次、高水平科研成果偏少,学科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三)研究生教育起步晚、规模小,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校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有七年的历史,但在“十一五”期间仅有5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十二五”以来,我校研究生教育有了显著发展,已经拥有6个一级学科,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有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但招生规模较小,发展还不够快。另外,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改革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等。

(四)人事制度改革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省2010年开始实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对高校教职工进行定岗定编,但是改革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总编制数明显偏少,教师岗位职称晋升受编制数的限制,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在校教师的积极性,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领军人物和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偏少,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更名大学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建议调整的内容

为更好地体现规划纲要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力求使规划纲要中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学校的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根据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中期执行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后两年发展走势,建议对我校“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部分发展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具体调整情况见下表:

“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目标调整情况表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2013年7月

调整目标

硕士研究生人数

1200

620

1000

本科生人数

20000

15000

18000

高级职称人数

500

358

400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

300

177

250

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

15

5

12

调整的原因说明:

1.因我校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受到研究生招生指标限制,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困难较大,应在规模逐步扩大的基础上,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根据现有研究生规模的实际情况,建议将我校“十二五”规划中硕士研究生规模调整为1000人。

2.根据我校本科生现有办学规模和年招生计划情况来看,2015年难以达到20000人规模。建议“十二五”规划中在校本科生规模由原来的20000人目标调整为18000人。

3.根据省编制办核准的编制数,我校教师岗位为793人,其中正高岗位101个,副高岗位237个。因受学校教师总编制数制约和我省人才政策影响,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应对学校“十二五”规划中高级职称教师目标人数作相应适当调整。

4.

虽然我校“易海人才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启动,但因“人才工程”项目的实施成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之地缘因素对人才引进的影响,根据我校“十二五”人才队伍规划上半期实施情况,应对“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作相应调整。

四、进一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为更好地推进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创新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规划实施,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跨越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工作着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上。在今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十二五”后半期,学校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更加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基本建设。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科学规划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体系,强化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和评价,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和成果应用,切实提高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水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强化工程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强力推进学校“2013-2017本科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市场需求小的专业大力进行优化、改造、调整或停办,积极新增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打造特色品牌专业,走内涵与特色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建设省内领先的实践创新教育基地,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督查,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争取在“十二五”末,全部专业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十二五”后半期,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专业辅修制”等专项改革。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按照全省“一统筹、两专项”教育改革的统一部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大胆进行改革试点。要积极发挥校办企业的产学研用平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鼓励院(系)积极与国家、省部级改革项目对接,先行先试,推进各种形式联合办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

(二)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增强优势特色学科的整体实力,强化研究生教育过程的质量监控

进一步加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发展,争取在土建类优势学科中,早日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科专业的总体竞争力和学校的影响力。围绕节能环保、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先进建筑材料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群,促进学校土建类学科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

积极开展新增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增加新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努力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开展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完善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大力开展学术道德准则教育,抓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推行“双导师制”,加强研究生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国家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为契机,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全面提升学校学科专业的总体竞争力,增强学校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省级博士学位立项建设点建设,使省级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顺利通过验收。

(三)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构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协同创新,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开发和科技产业协调发展的科研机制。以科研计划指标为依据,实行计划目标管理;修订科研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考核评估,重点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研平台、科研经费等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扶持有前景、有特色的前期科研项目;设立专职科研编制,组建科研团队;加强科研协作,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的一体化格局;加强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申报。

2.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突出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成果、科研基地及成果转化平台等重点,以谋划和实施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提升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突出学科、人才、科研的协同效应;“十二五”后半期还要在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的谋划和“建筑节能”、“徽派建筑”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上取得更大突破。

3、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建设。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遴选一批校级重点科研平台,为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合作、共建,建成一批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加强科研平台管理,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建设。坚持人文社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并重,承担更多省级重大项目和国家级项目,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4.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横向联合,开展政府与科研院所等区域性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要以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为契机,加强与黄山市、宣城市的产学研合作,力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继续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方针,主动服务于城乡建设,有力促进了我省城镇化发展和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进一步彰显我校办学特色和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四)大力实施“易海人才工程”,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后半期,学校将“易海人才工程”的实施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主动调整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措施,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加强学术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的培养,向建设“高水平、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迈进。“易海人才工程”的实施,将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面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在上新台阶。

(五)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规划,不断提高校园基本建设水平

“十二五”后半期,学校将进一步调整完善校园建设规划,提高校园建设规划的层次和水平。发挥北校区的区位优势,调整北校区的功能定位,完善北校区相关配套设施。在已经完成的逸夫教学楼、风雨操场的基础上,抓紧立项建设南校区实验综合楼,进一步改善南校区教学、科研、实验和办公等环境和条件,把学校建成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节约型示范校园。

五、安徽建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展望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是学校更名大学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学校将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新的跨越,到2020年,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格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校师生紧密团结在一起,按照“进德

弘毅

博学

善建”的校训要求,坚持“以工、管、理为主,以土建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学校“十三五”事业的再次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主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大学。

“十三五”我校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本科生规模20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广泛建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健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专任教师达到13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6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500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50人,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25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达到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5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争取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达5个;新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相关本科专业10个。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项以上,年均科研经费达到1亿元,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50项,各类专利达1000项。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为重点,继续深化各项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安徽建筑大学

2013年8月6日

-

15

-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