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冠呓语的意思一指梦话;
二比喻荒谬糊涂的话;
三指寒噤。出自晋王嘉《拾遗记吴》:“(吕蒙)尝在孙策座上酣醉,忽卧,于梦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座皆云:‘吕蒙呓语通《周易》。’”
及冠:男子年满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呓语:梦话。比喻荒谬糊涂的话。
27岁古称?
弱冠:男子20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没有专门说二十来源: 刘晶的日志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七八岁的
古代及笄及冠前后区别?
及笄:读音【jí jī】及笄之年的意思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满15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
生在古代,留什么发型十分讲究,那里隐含着一个少男少女的年龄密码。三四岁至八九岁,一般是自然下垂的短发,这个年龄段统称“垂髫(tiao)”。
到了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孩儿们会把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叫“总角”。
到了十五岁,男孩子们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所谓“束发”。发型自己说了不算,戴帽子更是事关重大,那需要一个庄严的仪式,就此宣告,你成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