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讲话 >> 发言稿 内容页

小学教师培训会发言稿

文章来
源学科吧小学教师培训发言稿
一、我心中的XX小学
XX小学在以李瑞华校长为核心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下,从建校开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教学条件相对滞后,生源紧缺的学校打造成了全旗、全市乃至全区的品牌学校。这是李校长苦心经营和智慧的结晶,是XX小学人苦苦求索的结果。作为一个即将接任XX校长班的我,感到万分的诚惶诚恐。因为,无论是学识,还是办学思想以及那种矻矻以求的敬业精神,我都远远不能同XX校长相比。我曾经一度地苦恼过,学校交到我的手里,一旦办砸了,一是对不起教育局对我的信任;二是对不起XX校长苦心经营所留下的成果;更对不起几千名家长多年来对学校的信任。好在有教育局的正确导航,有李校长给我留下了一个好的班子团队,留下了一支积极向上的教师的队伍,更主要的是留下了一个好的校风校纪。曾经有人说过,一任校长结束,主要的不是留下了多好的高楼大厦,而是校长的人格魅力的辐射作用,留下一部好的制度,一个好的风气。记得肖川曾经讲过,评判一所学校怎样“我并不需要听汇报,也不需要看各种统计资料,只需要看教师的眼神。好学校的教师眼睛里透露的是自信,是职业的自豪感,是精力充沛和探索的兴趣,是浓浓的书卷气……而这些学校背后是一个个心胸宽广,高瞻远瞩,意志坚定,追求卓越的优秀校长。”李校长做到了,XX小学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做到了。我有决心,也有信心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将学校的光荣传承下去。
我虽然参加工作20几年,当校长已13年有余,走过了了六个地方,但是来到XX小学仍然算是一个新兵。需要向班子,向老师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尤其是学校的常规管理和特色工作,更需要我向深度地的去了解和学习。为了使今后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现将学校的特点归纳如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老师和领导们批评指正。
1、学校管理规范化、精致化
说到规范化,即一句话:学校像个学校的样子,教师像个教师的样子,学生像个学生的样子。从老师到学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是像模像样,有规有矩。这就是长期以来规范管理的结果,没有一如既往地常抓不懈,是绝对达不到这种程度的。这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就是习惯的养成。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益,坏习惯养成了,终身有害,想改也改不了。”
说道精致化,就是学校管理得很细致,就是抓好了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环境卫生,是这所学校突出的亮点,班班包干,细化到人:哪面墙归哪个班的那些同学管护,哪级楼梯归哪班哪人都责任到人,而且领导带领各班组成的卫生检查小组和班主任经常进行互检,发现有不干净或有破坏现象,不但要在公示板上进行公示,而且坚决惩罚。同时还要检查老师的办公室,发现问题同样对待;再比如,开会,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上下班在园内不准骑自行车和摩托车,而且摆放也有固定的位置;教师不准穿奇装异服等,如有违章必罚无疑。其实,惩罚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良好的习惯。之所以这所学校坚持经常化地窗明几净,楼内楼外干净无痕,教师学生上下班井然有序,就是已经形成了经常化的良好风气。
2、学校管理制度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第一着,没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势必导致学校管理上的混乱和无的放矢。任何一个集体,要实现既定的目标,都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有效约束力。只有让学校做什么事情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把事情做的有条不紊,像模像样。反之,如果我们治校凭着感情办事,凭着情绪办事,凭着好恶办事,凭着威严办事,凭着权力办事,是绝对将学校治理不好的。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得好:“哈佛大学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大学一样可以正常运转。”
谈到制度的约束,似乎与人性化的思想相悖。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团和气,好好了了。而是首先是严格的要求。
例如,某学校为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思想,学校对教师的出勤做了两项特别的规定:每位教师每周可以有两节课的假不计入考勤,也就是不扣考勤分,以便教师处理私事。教师的父母、岳父母、公婆过生日,每次可有半天的假,也不计入考勤。此举一出,立即得到了教师的拥护。可是执行了不长时间,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家中没有事也要请上两节课的假,哪怕是在家看电视;一到大集市,教师成群结队请假赶集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教师的父母早就过世,也虚拟出一个生日请上半天假;原来从未请过假的教师,现在“事”也多起来,不是家中有事,就是身体不适,他们认为不请白不请,不清也没有什么奖励。问题严重的时候,一天之内,就有近一半的教师请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再比如,还有的学校为了规定老教师可以不坐班,结果一部分老教师上完课便走人,导致学生有事找不到教师,更谈不上教师的课外辅导了。而年轻的教师看到老教师是这样的自由心里不平衡,但谁让自己是年轻教师来呢?于是,虽然不能随便地离开学校,却出工不出力,致使学校秩序比较混乱,教师懒散,不求上进的风气越来越浓,教学质量一度下滑。
那么,“人性化管理”究竟包括那些内涵呢?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人的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创设平等、和谐、民主和具有凝聚力的人文环境。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发挥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三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方面的中心环节就是调动、开发所有人的潜能,使其更好地工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替人办几件好事,就是以人为本了。
其次,“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不能惠及一部分人,而打击另一部分人。上述案例一中,为什么好心没得到好报呢?主要原因就是领导者的决定过于片面与简单。比如说,某教师一周内请了两节课的假,按规定不扣分,而一周内一节课都不请假的教师该不该受到奖励?如果只照顾到请假的那一面,而照顾不到出勤的这一面,必然导致“不清白不请,请了也白请,白请谁不请”的现象出现。再就是,教师的父母、岳父母、公婆是否健在?他们的生日是哪一天等等,都没有考虑到,当然就出现老师钻空子的情况发生,因为在当今社会里,人的思想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
第三,“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尊重不等于没有要求。如果你真的对人的理解较深刻,而不是理想化地看问题的话,就一定懂得:作为群体中的人是需要约束的。一点约束力也没有的学校是对教育功能的弱化。英国思想家罗素强调:在教育领域中,自由也有个限度的问题,一个教育上的自由,并不是让人整天为所欲为,教育必须施加纪律和权威的影响。问题在于纪律和权威的分量如何使用。在现实中,有的学校管理者一谈到以人为本,就不敢提要求了;一谈到教育的自由,就一团和气,你好我也好。这样果真是对人的负责吗?回答是否定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人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人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惩罚能教给人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人上进的一种手段。所谓“爱之愈笃,责之愈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无数事实表明,严格本身就是对人的尊重和负责。严格而又带有一种强制的管理措施,总是会给人带来一种临时的疼痛,这就好比是一片树林,如果脱离了人工的修剪、整形等措施,靠自然生长,那就只有处于适当位置的树才能够在周围环境的制约下挺拔向上地生长。而那些处于树林边缘的,因没有很好的条件,则很难成为参天大树。而人工修剪、整形肯定会给他们带来临时的创伤,这是难免的。同样如此,对于一些人身上的不良习气,如果不进行严格的矫正,不但对个人是一种贻害,而且对群体也是贻害。
曾国藩曾经说过:“将领之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其家必败。”这是治家之道,曾国蕃把这一治家的理论移植到军队中去。一方面,对待将士们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从而得到了他们的拼死效力。他还经常教导手下将领,也要像他一样关心普通士兵。行军打仗,对待士兵就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疾苦,爱兵如爱子,用自己的真诚之心去对待自己的部下,这样才会得到士兵的真心拥戴,士兵们走到战场上才会拼死杀敌,以报答将领们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就是要严格要求,使兵士们形成好的习惯、好的品行。这样才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进一步强调:“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第一般。无银钱、无保举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个个成才,则兵勇感恩,兵勇的父母也感恩了。”上述是曾国蕃的带兵之道。教育与带兵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就“以人为本”这一点来说是一致的。
第四,“以人为本”绝不是“哥们义气”,搞一团和气。在管理中要扫除吃吃喝喝、“你好我也好”的油滑事故之风,要建立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老乡、同学、老同事、老部下、老上司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给工作带来阻力。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正确对待,弄不好,不但会影响工作,而且还会降低管理者乃至整个学校在群众中的威信。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任结束,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影响,而是给后来者留下一部好的制度、好的风气,这样才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来到锦山小学,给我的感觉是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完备的制度体系,涉及到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想得非常周到细致,这就是在一位校长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产生的。就关乎到规范教师教育行为以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大致有以下几种:《教职工考勤办法》《教师福利发放暂行规定》《教师值班补助发放办法》《教师年度考核评估细则》《毕业年级考试成绩评比奖励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制定非常详细,体现了制度化建设化的原则。也是以李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多年来苦心经营下管理经验的结晶,我们都要加以继承。这些制度,在我们学校的墙壁上没找不到,但师生的规范性却是那样的强。这就说明学校已经由“人治化”进入了“法治化”的阶段了。学校管理的最高阶段是墙上无制度,员工心中有规范,这个阶段就是学校管理的德治阶段。
3、学校管理平等化、人情化
该奖的要奖,该关心的关心。特别是该罚的坚决要罚,决不手软。在执行力上,一视同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能够代表学校的整体利益,能够表达学校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而不是保护一部分人,损害一部分人,对事不对人。心摆得正,摒弃了人情关系或是权钱交易,否则,“奖了弄虚作假的,提了流须拍马的,苦了当牛做马的。”
4、学校管理品味化
有人曾经说过:“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
品味化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但集中体现在校训上。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校训,说白了,校训是一个学校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办学理念,校训不是校长杜撰出来的,而是根据学校的特点提炼出来的,十多年来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而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清华之所以成为清华,是因为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是因为它“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师大之所以成为北师大,是因为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洋思之所以成为洋思,是因为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校训是师生行动的指南,是师生多年来奋斗的一种精神和思想结晶。我校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同教师们一起艰苦创业,提炼出了“尽职、尽责、尽力、尽心”的校训。
我的理解是:前四个字算是一层意思——教师必须爱岗敬业。必须爱我们所从事的这份职业。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不喜欢干或没有兴趣去干,要想干好本职工作则是缘木求鱼,教育事业更是如此。有人曾经说过教育是良心帐,这话不无道理。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甘于清贫,耐于寂寞,经受住社会诸多的诱惑,才能静下心来去从事自己的事业。否则,天天抱怨,天天攀比,就会觉得无法生存,要想干好事业也是一种奢侈的要求。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人生不如意,十之七八。即使是命运的宠儿,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既然我们总要面对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环境,那与其埋怨环境,就不如改变自己;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就应该努力去适应环境,从中寻找快乐。改变自己,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正如有人曾经说,既然我们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我们就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既然我们站在了那几尺见方的讲坛上,就应该对的其他。他,代表者千千万万的孩子;他,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家长;他,代表着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他,最现实一点,就是代表者自己的良心。我们可以原谅自己学识水平的欠缺,但是,决不能原谅自己因为缺少责任心而误人子弟。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教师职业的最好诠释。我们要怀着一颗平常人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事业:要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索取;要多一点宽容,少一些排斥;要多一些自我反省,少一点对别人的指责;“尽力”,就是不管我们的能力有多大,只要我们尽力了,也就对得起良心了,不管事大还是事小,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就是尽力了;“尽心”,就是用心经营我们学校,用心经营我们的班级,用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做到了上述“四个尽”,就对得起上级领导提我们的信任了,对得起家长对我们的期望了。
二、班子给我的印象
1、这个班子有着较强的团队精神。凝心聚力谋发展,心里想的是学校,眼里看的是学校。有着“校兴我兴,校衰我耻,我与学校共存亡、共发展”的思想意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互相推诿扯皮,不搞帮派,不搞小动作。
2、有着较强的执行力。也就是说执行制度坚定不移。制定制度不难,难的是制度的执行。一旦定下来的事情,口径一致,决不买人情。只有这样才不内耗,才有战斗力。
3、有着较强的创新性。即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不是老师田园、墨守陈规,也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积极主动地想事做,而不是被动地等事做。
4、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凡是要求教职工做到的,所有领导首先做到,身先士卒,同老师们一样要求,绝不是因为我是领导就搞特殊。比如,正常出勤,开会不准接打手机等,都是和老师们一样的要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每个人都有着宽广的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好处先记老师。这就是“泰山不厌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厌溪流,故能成起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办事公道,一视同仁,办什么事都一碗水端平,绝没有亲疏之分,这就是多年来老师们比较服气的主要原因。(办事有秩序,过程要透明,公正又公平,使教师心悦诚服。)
7、每个人的素质都非常高,格外敬业。包括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举几位我原来熟悉的(也有听说的)。如,杨校长非常敬业,非常能干,把教学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教研教改开展得红红火火,扎扎实实,教师成长的非常之快;姚校长、贾主任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每天忙里忙外,牺牲了诸多的休息日,把后勤工作安排的地地道道,就像一个好管家一样;崔校长分管德育,除了把德育工作安排的井然有序之外,而且分管着教师的出勤工作,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和老师的经济利益挂钩,他精细认真,不怕得罪人;李书记,原来分管工会工作,教工的婚丧嫁娶等安排的妥妥贴贴,细致周到,后来又分管职称工作和教师的年度考核,每个环节都想得非常周到,安排的都井然有序,原来我是听说,这次把我送来我身临其境有了更深的感触(这项工作也是直接和老师的经济利益挂钩,弄不好容易闹意见);王素梅主任在政教处里分管学生的秩序和全校的卫生,她铁面无私,认真细致,抓学生的行为习惯有耐心,有点子。学校之所以保持着经常化的干净,与她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这项工作也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一面,同样关乎着班主任的经济利益,不认真,难以想象;周主席分管财务工作,人品好,会计工作虽然已经实行电算,但她非常娴熟,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质工作;亓主任、张主任原来我们在一起工作过,当时他们虽然没有当领导,但课上得非常漂亮。其他几位(佟主任、岳主任)也是业务上的佼佼者,不然也不会提到领导岗位上来。因为李校长办事、用人非常谨慎是出了名的。
有了这样一位校长,有了这样一个班子集体,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集体,一个良好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三、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思路
继承与坚持——就是把原来以李校长为首的这支教师团队所留下来的好的校风、校纪,好的行为习惯,好的规章制度都继承下来,使其发扬光大。那么,怎样继承,要靠我们的班子,靠我们的老师。比如说,卫生怎么管理,师生的秩序怎么抓,课改怎样搞,德育如何把“虚线”变成“实线”,后勤怎么管理等等,都必须一如既往地安排,一定要做好承接,决不能懈怠。
求实与发展——求实,就是无论做哪项工作都必须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不走形式,要把工作做实、做细。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小事做好了就是大事。同时,要树立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今天的事情决不可拖到明天。
发展,就是我们不能总是躺在原来的功劳部里睡大觉,山河依旧,学校就会像工厂一样濒临倒闭。所以,我们要齐心协力找准我们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这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实,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创新,但绝不是原地踏步。我们要看清当前的形势,要有忧患意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校也是这样。群体决定个体发展,个体促进群体发展。
2、管理思路:分级负责,层级管理,民主集中,实现权、责、利的统一。
说白了就是:分权,分责。再往简单说,就是一级管理一级:上一级只对下一级指令,下一级只对上一级负责,形成层层管理的网络。各部门要职责清楚,目标明确。力争做到使学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集体,部门与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不互相扯皮。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程序管理”。“程序管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这里重点说一下管理程序:
分直线管理模式和三角型管理模式
直线管理模式——就是各个负有责任的个体。譬如校长、副校长、主任,站在一条直线上,对上,向上一级负责;对下,向下一级实施管理,形成“对上负责一级,对下管理一级”的工作区间。还必须注意,对上,可以越级反映情况,但最好不越级请示;对下,可以越级调查调查研究,但最好不要越级指令。(督促检查工作完成情况除外)
这种人际程序优越性在于:一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婆婆,没有第二个。这就克服了多重领导,多婆婆管理的“上面矛盾重重,下面无所适从”的弊端。二是,这种人际程序,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一种极大地解放,有利于每个一个个体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创造性地工作。三是,这种人际程序如果应用的得当,一定会形成一个“不慌,不忙,不乱,不杂”的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呈现出太平盛世、欣欣向荣的工作景象。
但这种人际程序的关键条件在于:一是,要求每个个体的素质必须过硬,起码有三条:(1)为人正派,诚信;(2)有责任感,肯于奉献;(3)有能力,会管理。尽管每一个个体的工作,从大政方针上讲都是集体的决策,但工作的策略、工作的技巧、工作的方法、工作的灵活等等,却充满了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素质。但是,如果主要环节上的某一系统的个体事业心不强,行为不端,那么,就一定会使学校某一个系统的整体工作流失、流产、异化、变味;二是,这种人际程序的实施,由于上层的个体和下层的个体不经常实施面对面的直接领导和管理,很容易造成失控。所以,必须注意对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的强化,经常沟通。(授权不等于放权,有权不等于乱用权。)
三角型管理模式——三角型模式就是直线上位置连续的三个个体,构成三角形,从而进行的工作交往。比如,校长、副校长和主任这三个个体构成了三角形交往程序后,校长可以直接对主任指令工作,这时,主任接到校长下达的工作信息后,觉得应该和分管的副校长沟通,但以什么身份、什么方式和副校长沟通呢?小道消息?传达?汇报?不讲?怎么也不合适,实在是难为主任了。这样的问题,一次可以,两次也行,如果久而久之,其结果必然会形成主任不愿意干,副校长满肚子怨气不想干,校长无可奈何没法干的局面。
显然,这种人际程序(管理程序)是弊大于利的。如果说还有一点利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讲,校长跨越了副校长直接和主任进行工作交往,缩短了管理的“长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做到了心中有数,这确实有“一竿子到底”的好处。但一个学校何止只有一个主任,又何止只有一个副校长,而主任下面还有着若干层次,不要说校长“力不从心”,就是“其力从心”,到头来,校长什么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但什么都管不好。更主要的是很多主要部门处于闲置状态。我说这些的目的在于必须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
3、几个工作重点
(一)教师要讲究师德,要有敬业精神。“兴贤育德,则在师儒。”也就是说,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累也好,苦也罢,就得以以一颗爱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中来。张卓玉说:“没有爱心,不能做教师;仅有一般爱心,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师;具有浓烈爱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大智莫若爱)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起码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品质好。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也就是说既要有高尚的品德,又要具备聪明才智。二者比较,高尚品德更重要,因为高尚品德是灵魂,是精神,有了高尚的品德,聪明才智才可以服务于祖国,造福于人民,这样的聪明才智多多益善;没有高尚的品德,聪明才智就可能祸国殃民,这样的聪明才智有不如无。(就以打仗来说,有才无德可能会用更高明的手段来大人。)
(2)必须讲究师表形象,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塑造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笑容是校园里最灿烂的花朵。这就决定了教师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高尚的品格育人;要通过语言传授知识,更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去“传授”品格,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新一代。
反之,修养低下的人当不了教师。古人云,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要使学生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作为教师就必须先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要帮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教师就得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罗曼罗兰:“要想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自己心首先得有阳光。”)教师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学生则就显得苍白无力。而教师的自我修养,最基本的也最容易给学生深刻影响的是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道德行为修养。因为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像天天看到的一把尺子、一竿标杆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说话的时候,才执行儿童教育工作。在你的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所以,一个教师无论教什么课程,他的行为如果是不正当的,那么,给予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更何况,模仿是人的本能倾向,这在青少年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有人曾经说,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这话不无道理。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首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是学生如何学会做人的楷模。他的言谈举止必须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和楷模。有句名言说得好:“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经师与人师是统一的。(个别老师醉酒上课,还有的上课时候接打电话,这都不是教师师表形象所要求的。)
(3)教师必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感召人。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悦人耳目、牵人情思,又扣人心弦、激励奋发。可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宝贵的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资源。正如乌申基斯说:“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办量。”当教师具有了这种强大的人格魅力以后,就会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心理定势效应。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向师性”。《学记》也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说的是,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她唱歌;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然地跟着他去努力学习。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择校、择师现象,说白了就是选择优秀的教师。每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有着强大人格魅力和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手中;都不愿意交到拙劣的教师手下当弟子。
(4)要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提高教学质量固然需要有渊博的、丰富的专业知识作底线,但如果没有极强的敬业精神作支柱,没有自己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任何外力的驱使都是徒劳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这里所说的“合格”不单是学历上的合格,更主要的是指思想上的“合格”。也就说,作为人民教师的必须有一种对事业的高度负责和执著的奉献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作支柱,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在有很多教师虽然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但从内心里并不喜欢这份职业,因而也就不会把全部心思用在教育工作上,甚至应付差事,出工不出力。这种现象不是外在的约束所能解决得了的。
(5)教师要讲团结,要爱自己的团队
集体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人一旦离开了集体,就像生物离开了空气一样,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因此,首先必须讲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效益。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集体将是一捧散沙。有人曾经说过,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上下齐心协力想要搞好它并不容易,但是要破坏它,一个人就足够了。作为每一名教师,都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团队精神,想学校之所想,急学校之所急。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我与学校共存亡”的思想意识;其次,不管我们处在这个集体穷也好,富也罢,都必须爱护他。有人也曾经形象地有过比喻,学校这个集体就像一个庞大的物质,而我们都是组成这个物质的一个分子,这些分子都要努力聚合在一起来保护这个物质,它才不至于腐烂变质,一旦这个物质腐烂了,那么每个分子也好不到哪去。因此,坚决杜绝拉帮结伙,你争我斗,互相倾轧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学校班子成员、全体教师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团结一心搞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必须打造学习、研究和读书的一支教师团队
作为一名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人民教师,要想使自己得到尽快地成长,继而成为优秀的教师,就要不断激励自己上进、向前,不断为自己制定前进的目标,才能永不满足于对知识的渴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视野,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在教育、人生的舞台上书写自己辉煌的一页。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伐木工人,工作十分卖力。第一天,他砍了18棵树,老板表扬了他。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只砍了15棵,老板还是表扬了他。第三天,他加倍努力,结果却仅仅砍了12棵。这位伐木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力气好像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子的?”“磨斧子?”工人很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砍树,而不磨刀或者顾不得磨刀,就是你即使有一身的蛮劲,效率也会越来越低。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我们每天都在“砍树”——备课、上课、辅导、谈心、改作业。我们很敬业,很付出,可常常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多长时间没有磨斧子了?”我们认为:一位教师的成长,除了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外,还得注意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不要忘记在工作之余丰富自己。否则,只顾了埋头工作,不顾“磨斧子”,不但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低,而且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正确地处理方式就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开展教学研究和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首先,要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在书海里摸爬滚打一番的功夫,成不了优秀教师。我们的古人曾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一个人没有广泛阅读,行万里路,不过是一名脚夫;读万卷书,才能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只有书读多了,你才会在别人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抓住一切业余时间读书,才会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爱因斯坦曾经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假如我们以相同的能力步入工作岗位后,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业余时间善于读书和不善于读书的人相比,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年可能没有多大的区别,可是十年、八年就有高低之分了。善于读书的人和不善于读书的人便形成两个阵营。当然,读书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所以,这是一条既慢又苦的路。原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经指出:“读书和学习,要有‘沉潜十年’的勇气。‘沉’就是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最深处。要沉潜,而且要十年,就是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底子打好,才能适应这个顺疾万变的社会。”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诸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他们所走过的路虽不尽相同,但走读书这条路却是一致的。
其次,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有人曾经说过:“教育永远是没有现成教材可教的艺术。如果我们用‘公式’来解答孩子的青春变奏曲,那么,我们仅仅是认真工作的教师,而不会是孩子的导师、教育艺术的大师。”教师虽不是科学家或是科研人员,但必须有对教育现象和问题思考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仅仅满足于制定计划,落实计划,而没有形成研究的氛围,那么,这所学校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仅仅满足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内外辅导这些常规性的工作,而“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这个教师也是没有前途的。对此,特级教师徐世贵先生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尤其是“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止的、贫乏的,在他身上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反映出来。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苏霍姆林斯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一谈到教育科研,很多一线教师便感到高不可攀,认为那是科研和教研人员的事。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更新观念:一是,所谓教育科研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所搞得发明创造。而是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揭示教育规律,参与和探讨教育现象,力求使自己的教育行为符合教育规律。如,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如何运用艺术的评价使学习不自信的学生产生自信。如何使“学困生”产生自信和使尖子生戒骄戒躁等;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何设计课堂小结和如何设计板书等。这些都在我们研究的范畴之内;二是,开展教学研究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叶圣陶集》第15卷第3页。)实践表明,任何教学改革都不是简单的方法和策略的改革,而首先是教育思想的变化。思想决定方法,方法决定行为。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学研究时,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研究就有可能偏离方向,即使当前以某一种教学法取得了好的成效,但却是没有生命力的。
第三,经常撰写教学反思,用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据介绍,曾经从教于北京四中的孙维刚老师从来不写教案,但是他每上完一节课,总是认真地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后的成败得失,为他的教学风格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也为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师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师要经常进行“反思”,只有经常“反思”,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出现常教常新的局面。
(4)开放办学,横向办学。由品牌向名牌学校迈进。重点是是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用其来装点我们的校园,让校园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力争做到使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和和传统伦理道德经典有机结合在一起。方式是:一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来滋养学生的心田;二是,用其装点校园,来熏陶感染学生的心灵。
文章来
源学科吧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