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吧课件
在市高三语文教师会上的发言
今年的高考阅卷,我和一中的王俊海老师批改的是第四大题,即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断句、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填空题,共计18分。这第四大题小题多,得分点散,表分点多,断句要一个个数,古诗要一点点析,默写要一字字看,特别费时烦心。像“瓜洲渡”的后两个子没有三点水就错,那“夜月”写成“月夜”稍不仔细,溜过去发现不了,那就会出现差错。所以跟其他各大组相比,一下子就看出时间的紧迫,人员的不足。所以,14号从六大题组抽来了十个研究生加盟。可还是不够。15号就把改作文的三个组调过来改,16号从改作文的调过来2组。17日又调来了2组。新调来加盟的在速度上把握上自然比不上原先的三个组。但有人员增加毕竟也给我们减轻了压力。18日是阅卷最后一天,中午12点半,我们就开始工作。其它大题基本都已结束。等待我们完成任务后,共同结束。直到下午两点半,才终于完工。待我和大海工资发到手时,只有最后一辆车等着我们这些“落后者”了。看来负责阅卷的浙大领导在对批阅的难度上没有把握,按老规矩编排人员,结果出现了今年阅卷时的手忙脚乱。新调来得人员,对评分细则又要重新掌握,又要了解题目,其实又浪费了时间,同时肯定也会影响评分的准确性。我想明年他们应该能够吸收今年的教训,把阅卷人马安排得更合理些。
下面我把在阅卷过程中遇到的相对比较普遍的失分情况说一说,希望能够对09届高考复习起到一点启示作用。
一、关于文言文翻译
评分的细则
文言文翻译有两个句子,共5分,第一句2分,按照评分细则,有两个得分点,即“况,吴人”是个判断句,“所推可”,动词前加“所”,构成“所”字结构,应该说这样的细则是很规范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的题组长却强调了这样一个内容:判断句一定要有“是”字,否则扣一分。这引起了我们中学教师的“集体”抗议:因为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改的话,90%以上的考生这一分都得不到,他们大部分都是这样翻译的:“顾况,吴地人”。我们就跟组长举例说:“xxx,国家主席。”这难道不是个判断句吗?但题组长说这是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强化他们的文言意识,否则这个得分点的设计就没有意义了。但经过他们与出题老师的商量后这个要求就放宽了,没有“是”字照样可以得分,因此这一分大部分的考生基本都拿到了。
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翻译第一句的第二个得分点大概有半数以上的考生没有能够拿到分数,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动词前加“所”构成名词短语这一原则。第二个句子最大的问题出在“既复用”这个句子被动意思的翻译,因为这是个没有标志的意念上的被动句,所以失分率很高。两个句子的翻译大部分考生得3分。
反思与对策:
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翻译的“直译原则”,切记字字落实,因为高考阅卷是在按“点”给分,寻找“采分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的“正确”比“顺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应考训练时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敏感”,重点锁定那些生僻实词、重点虚词以及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练就一双识别“赋分点”的慧眼,这样做题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至于丢“冤枉分”。
那么我们如何具有这样的“职业敏感”呢?我们应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增加、强化一些实效性的环节。例如,我们在拿到翻译题时,先别忙着翻译,而是先来个“换位思考”:“假如我就是命题者,出了这个句子让考生翻译,那么,我究竟是要通过这个句子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哪方面的掌握情况?我的‘采分点’将设在那些地方?”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通过增加这个分析环节,有利于同学们养成一个答题前的思考习惯,避免答题的盲目性,使得我们翻译时目的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使我们的翻译既不旁逸斜出,也不丢三落四,从而尽可能少丢分。另外,我个人认为,在平时的文言文翻译训练中,如采用将长篇翻译与短篇翻译相结合、全篇翻译与片断翻译相结合的方法,也许效果更好。
二、关于文言文断句
评分的细则:
这里主要讲一下具体操作的评分细则:以下几处属于可断可不断的,在阅卷过程中可以“忽略不计”,具体是下面5处地方:“政姊荣”“暴其尸”“乃於邑”“立起”“如韩”后,其余参考答案划出的9处地方属于必断处,这9处地方如果没有断的话1~3处扣一分4~5处两分,6处以上扣3分。除了上述14处地方外,其余的任何地方都是属于不该断的地方,扣分原则与必断处一样。总之,扣完3分为止,不倒扣。
存在的问题:
断句问题主要出在“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这句上,大部分的考生把它断在“国”的后面,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了“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这样一来这里就扣了一分,因为“得”后是属于必断处,而“国”后属于不该断处。究其原因,我认为就在于考生没有将句子放到文本中理解,而是将其孤立,只照顾到前面“贼不得国”似乎是个完整的句子,而没有照顾到如果这样的话,后面的句子就没有了主语。这一问题的出现,正说明考生平时的“语境意识”培养不足,从而造成断章取义、不求甚解。一个考生如果对文章整体把握不足、对文章中心没有正确理解,那么,何谈阅读理解,哪能正确断句,正确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这道题大部分中上的考生得2分,得3分的很少。
反思与对策:
断句的考查,我个人觉得考的无非是考生对文言文的一种语感罢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除了加强这方面的专题指导和强化训练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背诵,背诵这关过了,我想正确断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反之,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的专题指导和强化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背诵的引导,我个人觉得是本末倒置的,结果我想也将事倍功半。
三、关于古诗词鉴赏
评分的细则:
第一小题填空题,如果按照诗歌原文的理解,两位被贬的古人对应的顺序是屈原和白居易,但在操作时如果考生写成白居易和屈原也照样得满分,因此本小题中上等考生大部分得满分。
第二小题分两个问题,对于前一问题,即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具体操作时对评分细则又作了改动:浮沉宦海的厌倦写成对误入官场的后悔也行。原来的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改满分改为答出三点就可改满分,并且是任意的三点即可。
对于后一问题,即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对于这个题目的答题点,写法上范围太大,因为表达方法、修辞方法、表现技巧等等都可以称为写法,可答案只有两点,很小。大家为了这个议了很长时间,但最多也只能在答案的前提下多了一个比喻,从后来大体情况看,其实像比拟、以虚引实,以情引事等等都应该可以得分。虽然给分点中有这样的阐述:即未涉及上述要点但能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真正给分的却不多。因为阅卷老师在批改时是带着答案去找点的,找到了给分,没有就不给分,他不可能有时间去思考你写的是否言之有理。可见高考命题有时不够严谨,也会引发很多问题。
存在的问题:
第一小题与课本联系紧密,中上等考生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问题主要出在第二小题上,也即考生审题不清楚,要么只指出了“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没有赏析写法上的特点,更多的是没有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单单写了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尽管在具体操作时阅卷老师“宽之又宽”,比如只要看到有“比喻”两个字就给一分,但本题的得分率依然很低。
反思与对策:
1、首先要读懂诗歌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根本没有读懂诗歌,就随便答题,其实没有读懂诗歌那能奢谈什么鉴赏!诗歌学习必须有量的积累,不是说仅仅靠学好课本上的那二三十首诗歌就能培养得起来的;诗歌学习需要同学们反复的咀嚼、玩味,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反思我们的备考过程,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教师的讲解上,很难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更谈不上什么玩味、涵泳,可以说完全脱离了诗歌学习的实质,这样做如何能培养我们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这样做只会搞得我们不通过教师讲解就读不懂诗;另外我们在高中阶段所读诗歌的量也是少得可怜,而量的积累正是鉴赏的必备基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必背上千首中国唐诗,这一要求怎能不让我们汗颜。相反,我们对于诗歌鉴赏从高三复习一开始就致力于研究解题方法、解题技巧,那么,我们究竟有多少技巧可研究,相对我们肚子里那些少得可怜的诗歌,其实积累比技巧更重要,诵读比讲解更有效!只有在一定量的积累、感悟的基础上,再来谈解题方法才会更加切合实际,否则都是空谈。
2、变被动备考为主动出击
说实话,我们的诗歌备考往往是“马后炮”,今年高考出了某个题型之后我们就总结出一个这样的规律、方法,明年高考出了那样的一个题型我们又总结出了那样一种方法。而高考似乎永远都在和我们“打游击战”,你复习的就是我回避的,年年翻新,花样百出,套路多变。我们高考复习应考花在诗歌鉴赏上的时间少说也要半个月,多者也要一个月,到头来学生还是不会鉴赏,连一半的分也得不了,这样做未免太被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总是在被动地搞“马后炮”,在消极地“圆答案”。细细想来,研究题型规律固然重要,但总会“步人后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命题人出的题虽然年年“变脸”,但再“变脸”也得依据《考纲》呀,换言之,不论什么题型都是从《大纲》衍生出来的,看来学好《考纲》,深刻理解《考纲》某种意义上讲比研究解题方法更重要。对于今年高考试题而言,真正意义上的诗歌鉴赏所考的内容是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学习《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鉴赏要求就两句话:“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鉴赏关键在于答题角度,角度对则xxx不离十,角度不对则谬以千里,由此看来,我们完全可以尝试着依据《大纲》,参考《唐诗宋词的鉴赏辞典》自己编写一些“新题型”,使我们的复习更具前瞻性,使我们的应考更有时效性!
四、关于古诗文默写
评分的细则:
这个评分细则很清楚:选择4题,若全答,则批改前4题,第5题不改;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均不给分。
存在的问题:
1、多字少字、换字,错字、别字,语序颠倒
最普遍的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瓜洲渡”和“夜月”,还有“锱铢”两字错误率极高。
2、不知道批改规矩,5句全答,虽然最后一句做对,但照样没有得分,很可惜。
反思与对策:
今年的古诗文默写题考生应该很熟悉,因为都出自要求背诵的课文,即使不是,也应该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但该题得满分的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同学们一知半解,或多字少字、换字,或写错字、别字,或语序颠倒,掌握不扎实。我们从高一就抓背诵,一直抓到高三备考,老师同学都下了不小的功夫,但成效甚微。审视我们自己的备考,究其原因,还是抓得不扎实,没有落到实处。我想主要在于我们平时的检查方式有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让同学们背得多写得少。尤其是在高三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改过去的背诵为默写,这样做才可以切实发现问题。从高考阅卷的思路来看,默写这个题判得最有人情味,也最为严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要学生写得对,即使他的字再潦草,决不会不给分;只要学生多写少写或错写了,决不会给分。所以说,这个题学生决不会白下功夫的,关键是考生是否抓到实处!
很可惜,总分18分的第四大题,全省平均成绩只有7.38分。可见古诗文教学开发的空间还很大,学生的差距也很大,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答题不规范,造成失分。学校整体教育中的急功近利,对语文的忽视可能是一个不能推卸的原因。其实,把握高考老师的阅卷思路,认真分析总结评分细则,攻克这类题目并不难。
最后祝我市的语文高考成绩明年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
文章来源学科吧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