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讲话 >> 发言稿 内容页

在清明前夕升旗仪式上讲话

文章
来源学科吧课件

清明前夕升旗仪式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轮到我做国旗下讲话。可能很多人知道,我来自福建省漳州市,这里我想用我家乡闽南语来说一段话,请大家来猜一下,我说的是什么。请大家注意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猜出来吗?对了,这首诗,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祖母经常会教我吟诵一些古诗词,而这些则都是她小时候在私塾里学的。祖母十四年前已经辞世,但每逢清明前后,我的脑海总会浮现祖母用古老而温婉的闽南语缓缓吟诵这首古诗的情景。

同学们刚才听我用闽南语诵读古诗《清明》的时候一定会觉得有些不适应。但大家应该知道的是,当我用闽南话来诵读古文的时候,尤其是唐宋古诗词,是更接近于古汉语本身的韵味的。而在语言学界也早已有这样的定论:闽南话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

现在闽南人的祖先大都是在古时侯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居而来。比如,福建有一条江叫晋江,这也是一个地区的名字。晋朝时期中原人因战乱迁入,怀念晋朝故土,因此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再比如,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有两座著名的石桥,“北赵州、南洛阳”。“北赵州”就是我们语文课文中都学到的赵州桥;而“南洛阳”是指中国第一座跨海湾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之所以用“洛阳”命名,是因为唐宋时期大量中原人南迁,他们来到泉州觉得这里的山川地势与洛阳十分相似,更是为了纪念故土,便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这些中原汉人来到闽南,带来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古老文明,其中便包括古汉语。同时,也因为闽南地区的北部多为山区、丘陵地带,南部面朝大海,这样与外界形成天然屏障,使得闽南语受到外民族语言冲击较少,便保留了大量完整而古朴的古汉语发音。

我们现在的普通话经历了近千年各个历史时段语言文化的冲击与更迭,尤其在元朝和清朝时期,汉语受到蒙古语、满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发音已经和古汉语有很大差别了。有一些富有代表性古代诗词,用现代普通话诵读缺少韵感,而用闽南话却韵味十足。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上试听去细细体会

在这里插一句。近几年,台湾的台独分子总是玩耍“去中国化”的把戏,要把所谓“台语”作为台湾的“国语”。其实,台语归根结底是闽南话,是中国的七大方言之一的闽南话。假如,我是说假如,有一天他们得逞了,那只能说明,这是台湾对中国古汉语的回归,对中国古文明的一种回归。它越是去中国化,其实就越是回归到中华文明中。所以台湾不管是地理上、行政上还是文化上,一定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好的,言归正传。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人们慎终追远的日子。所谓慎终追远,就是在我们祭祀祖先的时候,同时也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让我们追寻古代先贤的足迹,谨慎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拉开了春天的序曲,而清明的到来则标志着春天“真的来了”。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中国古人在清明节期间经常会踏青、拔河(古代叫牵钩)、放风筝、荡秋千等。而正在求学路上的你们,很快就要进入紧张的期中复习,尤其是初三、高三毕业生则面对中考高考,自然格外“压力山大”。但我希望老师、同学们,工作学习能够注重效率,要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利用这难得的清明节假期,适当放松心情、稍作休息,陪陪父母、陪陪家人,出去散散步、踏踏青。因为清明节的意义在我看来,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机缘,让我们去追问生命价值、体验自然之美、感受天伦之乐。

好了,最后,我邀请大家聆听一段录音,是由台湾王伟勇教授用闽南话吟诵的《清明》。让我们也共同感受一下古诗词的魅力。

文章
来源学科吧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