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讲话 >> 发言稿 内容页

读书论坛发言稿-让读书照亮前路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读书论坛发言稿:让读书照亮前路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对它是有着深厚感情的。早在xxxx年第一次读,距今将近十年了。当时,圈圈点点,写写画画,读得很认真,思想上受到的震动非常大。读完后写了三千多字的随笔,很意外也很有幸在《中国教育报》举办的全国教师读书随笔大赛中获奖。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我的儿子还在上幼儿园;现在,他已经读初三了,正面临升高中的学习压力。前一阵子,有一天和儿子一起聊天,我无意间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感觉你的同学里,有多少是为了升学的压力或父母的压力而学习?又有多少是因为对知识有好奇有兴趣有探究欲而学习的?他不屑地回答道:“唏——你以为呢?都是因为升学的压力父母的压力而学的,哪还有好奇心学习兴趣呀!”说完他顿了下,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有的话,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我听他这话,内心感到十分欣慰。我对他说:你知道吗?你这句话,比你考进前十,比你考上名牌大学,更让我高兴。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社会上,我们的第一身份是母亲(或父亲),第二身份才是教师,而这两个身份是相辅相成互不相悖的。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前,不管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教师,对教育的终极意义从未进行过有意识地思考,每天沉陷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这些琐碎的工作中,似乎这就是教育的全部。但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对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真正意义第一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有了清晰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过这样的话:“我希望,我的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不是带走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带走了对知识渴求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地燃烧下去。”也就是从那时起,作为一个母亲,我一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帮孩子抵制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伤害,我会帮他抄写一些无聊的机械的重复的已经掌握的作业,我不给他报任何学习班辅导班,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挖掘潜藏在知识里面的趣味性。作为一个教师,我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一种习惯: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情绪,一个知识,哪怕它再重要,但是学生的兴致不高,情绪低沉,我会感到愧疚和不安,我就会改变一下方式,或把这个知识先放置一边,调整我的教学内容。我喜欢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瞪着惊讶的眼睛,我喜欢看到他们被激发出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给教师的建议》58页

  但是,现实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学生,早早地就丧失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为升学压力和父母压力而学习,学得疲惫而厌倦,甚至有很多学生早早地放弃了学习,荒废了最珍贵的时光。我非常喜欢的杂文家、教育家王栋生老师在他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里这样发问:“这样的年龄,应当是睁大了眼睛看世界,应当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应当不知疲倦地阅读和发问,可是,为什么他们会把‘上学’当作一件苦事?”王栋生老师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过对世界的兴趣,他们也有过奇思异想,却过早地被毁灭了。”

  王栋生还认为,“‘利益’是扼杀好奇心的第一杀手,教师和家长教育观扭曲,过早地诱惑儿童,向他们灌输‘利益’,必然使他们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那么,怎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呢?提供什么样的食物能保护并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呢?《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仅是思想性的,也有可操作性。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答案。比如,第21篇“兴趣的秘密何在”;第22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第34篇“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第54篇“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等等,细细读来,会有很多思考和发现。

  学业上的“差生”几乎是每位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难题。往往,我们为这些“差生”付出了很多很多,却收效甚微。和这些学生家长交流的时候,我们会建议家长多督促他的学习,多给他做些习题,而有些家长确实也非常用力,但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这些“差生”让我们头疼,让我们无奈和乏力。读《给教师的建议》时我明白:原来我们错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越是差生,越是不能让他去做那种抽象的练习,而是要激发他的思维。怎样激发思维?有两个方法:一是“阅读”,另一个是“到自然界去旅行”。他在书中这样说道:“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第6篇,21页)他还说:“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第21篇,59页)关于读书,我们现今的社会从上到下,从教育界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明确这一道理:读书是一条最重要的通道,读书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学业的成绩,还有眼界和见识,品格、情操等等都有莫大的影响。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读书,不是你一年读一本就可以,也不是你仅仅读几本漫画或杨红樱就可以,而是要长期地、大量地读,读有质量的书,没有大量而广泛的积累,孩子的思想就不会有质量的突破。

  激发思维的第二个方法是“到自然界去旅行”。“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关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把孩子带领到自然界里去,教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和对比各种事物、各种属性和各种现象——即教给他们看出事物的相互作用。”所以,当我的学生家长很苦恼地向我请教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时,我总是说,别给他死做题,多给他读书,多带他到自然中去,在生活中多给他提一些现实性的问题让他思考。

  在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慈悲情怀。西师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永不凋谢的玫瑰花》,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摘掉了学校花房里一朵开得最大最娇艳的玫瑰花,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之后,问她为什么要摘掉玫瑰花,小女孩说她的奶奶卧病在床,她想让奶奶看看这朵最大最娇艳的花。苏霍姆森斯基听后,又摘下两朵,说:这一朵送给你,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另一朵送给你的母亲,因为她养了一个好女儿。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细想想,这里面却折射了苏霍姆林斯基以人为本的慈悲情怀。而在我们的现实中,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又会怎样做?我们会有这样的耐心先问一问你为什么摘这朵花吗?王栋生老师在他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把这个故事的前半段作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结果,几百个高中生,写的都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运用高超的教育手段让小女孩当场悔过,或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传统的道德说教深入人心,让学生耳熟能详。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什么呢?王栋生老师说:“我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是的,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却容易忘却了我们本该有的慈悲情怀,少了一些理解、尊重和宽容。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上课时跑神或玩弄小玩意的孩子时,我们会批评他不专注,不认真听讲。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说:“这是儿童,他沉浸在这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童年的河流里,对你讲的东西一点也没听进去。他对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不一样,他缺乏那种对时间充分利用的控制力。”“你也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请你相信,如果你学会了这样做,那么在学校生活中就会避免许多由于互不谅解而产生的那些冲突:教师不理解儿童做些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到底要求他怎么做。”

  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这是需要我们在仰望之余,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努力改善、终身学习,一步步赶上去,进而也成就一个更好更成熟的自己吧!

文章来源
学科吧课件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