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讲话 >> 发言稿 内容页

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文章来
源学科吧

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国学和学生心灵的成长”。在xxxx年,我就和学生们一起诵读一些国学经典。《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学生都有所接触。其中有些书籍是全选读的,有些是节选的。今年,学校让我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把以前诵读的内容重新整理、校对,要加上一些难读字的注音和句子翻译。我对照一套中华书局的书籍和陈琴的素读本教材,一个字一个音的校对了几遍。即便如此,我对有些内容还是一知半解的。正如邓教授所说的,《论语》《孟子》相比较简单一些,一读就能明白。对于一读就能明白的书籍,我就没必要赘述了,因为在坐的各位应该悟性比我高,你们的理解可能比我更深刻一些。《老子》和《庄子》则比较难读。通过邓教授的课,我们知道,《老子》不光版本多,而且备受争议的内容也较多。在没有深入研究学习的基础上,我是不敢对此发表见解的。因此,我就从和学生学国学的角度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言语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这是我前两届的学生,这个班我教了六年。从他们二、三年级起,我就和他们一起诵读《论语》了。诵读的时间主要是利用晨诵的20分钟。只要大部分学生都能张嘴读就可以。一些容易记的句子他们读几遍就能背过,不容易记的读读了解一下就可以。比如,我们上节课学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类似这样的句子,学生比咱记得快,聪明点的记得多点,记性不好的记得少些,这都无所谓。带着学生诵读国学就是让学生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产生兴趣,进而能够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硬逼着孩子们去识记一些比较难的句子,让学习国学变成一种负担,那跟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如果孩子有了抵触情绪,那对孩子们思想上的影响又能有多少?

  另外,我给学生们讲解句子的意思时都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就对学生们说:“我们班有些同学他们尽管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但他们总是能够和睦相处,从不吵架,比如**和**同学。我们班也有些同学他们的爱好是一样的,就是喜欢上课玩,下课玩,总是凑在一起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可是我们会发现,他们玩着玩着就闹翻了,就打起来了,最后还找老师给他们评理,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为了能够让国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经常运用学过的内容教育他们。比如,我们班有些学生自身毛病很多,但他从来都看不到,却很善于发现别人的问题,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到我跟前告状,我就送他一句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他们听了,不再说什么,转身就走了。我们班还有些学生写心理病历时,总是夸夸其谈,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好高骛远,行动上却远远达不到。我给他的评语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有些同学作业不认真仔细,我给他们的留言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样的引导,使有的学生在习作中也能引经据典。前几天看到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引用了曾子的一句话:“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不知道是学国学的原因,还是孩子们自身素质就不错,总之,我那一届学生无论是在品质上,学习上,还是能力上都是比较好的。比如,“六一联欢”等活动,从教室的布置,到节目的编排,都是孩子们自己组织,我什么都不管。另外,学校“春之韵”的节目录制,从主持人到其中的大部分节目,都是我班学生参与的,获得济南市一等奖。我本人性格比较木讷,我班孩子想法挺多,几个人组织到洪楼银座搞了一次义卖活动,用以资助低年级的贫困学生。我得知这件事后,去那儿买了一条围巾,她们以市场价卖给了我。我其实是不戴围巾的,买一条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学习国学其实多多少少对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有影响的。大家看到的这一位学生比较特殊,特别纯任自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二年级就打骂老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三年级曾踢过我两脚。有一次,他奶奶深表同情地对我说:“王老师,你摊上俺孙子这样的学生可真够倒霉的。”他几乎每天都花样翻新的折腾出点事来。五年级,我送他一本《忍经》,他又跟奶奶学了点佛学,最后两年安稳了不少。他现在上初三,一个月前,他和她妈妈到学校来看我。他妈妈告诉我,这几年她也学习国学了。她发现《大学中庸》这本书,孩子读了两遍就背过了。孩子对她说:“这本书我们王老师以前都讲过。”确实,只有这一本书较短,我是全部选读的。我很奇怪,因为我的这位学生晨诵时是从不张嘴的,他怎么就能记住呢?看样子,别人读时他也在听,对他还是有影响的。他妈妈还告诉我,这几年学国学,对他们一家三口的改变都很大,后悔跟孩子学晚了。以前很多道理不明白,读了书以后才明白。

  由此我想到,就像一个贫血的人需要合适的血型来配型一样,如果我们的精神贫血了,我们也是需要合适的文化来丰盈的。作为一名中国人,适合丰盈我们精神世界的文化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曾仕强教授在《易经的奥秘》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尽管我们今天讲了很多西方的话,讲了很多现代人自以为是的话,但是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这已经变成了我们血液里的东西,叫做我们生命当中的基因。”不耽误上课的时间了,谢谢大家!

文章来
源学科吧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