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讲话 >> 发言稿 内容页

教改期中总结教师代表发言稿:我的课改之路

  教改期中总结教师代表发言稿:我的课改之路

  开学之初,袁校长作了关于转变教学方式的讲话,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股改革的春风,在邗中的校园泛起了波澜。“转变教育方式,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有幸地被选为初中语文组的代表,开设新模式的研究课,就《窗》这篇课文一共上了五堂课,如今再回首这五堂课,我想其实就是通过打磨,暴露问题,抛弃旧观念,凤凰涅盘,获取新的模式。

  王国维先生在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斗胆借用一下,来形容我这五堂课以及这半个学期的实践所走过的历程。

  阶段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想,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为什么我们举十隅,而学生不能反一隅时,我们依旧喋喋不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什么我们常常要代替学生来回答?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为什么我们更愿意灌输知识而不给他们反思的时间?

  但是真要改革了,我又变的无所适从:一方面自己的观念无法立即改变,对新的教学方式很不适应,这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另一方面又很不放心学生,以前千叮咛万嘱咐的东西他们都不会,现在他们真的能自主学习吗?

  面对着困惑,初中组经过学习和研讨,让我在迷茫中认准了方向:我们的课堂应当放手,将更多的空间让给学生,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让学生自主发展”来设计。

  阶段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第一堂课上完之后的沮丧。课堂上很多次我都感觉我体内有无数的话语要喷薄而出,但是被我硬生生咽回。我管住了我自己的嘴,但我没有撬开学生的嘴,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起来。原因在哪里?因为问题设计上的导向不明显,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

  第二堂课,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将两个问题重新修改,导向明确,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能得以发散,有事可做,有话可说。课堂开始活跃,但思维一放开,我却又急于把他们的思维收回来,很显然,我自己在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同时,却又想要学生分析的一致性。所以在第二堂课上,我的话明显变多了,我太急于发挥自己的导向性,我想要牵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往我设计的思路上套。

  感谢同仁们对我的批评,我想我在无意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就是传统课堂上的弊病,不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敢让课堂由“一言堂”变成“百家争鸣”。

  阶段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痛定思痛,反思以往教学的陋习,我忽然之间明白了,其实教育就在于爱学生,而爱学生的表现在于真正的敢放手。所以下面的课上,我表现得从容而淡定。同组的老师之间流传着一个笑话,说我在自己的手心上刻了两个字:“闭嘴”。其实,这两个字,没有刻在我的手心,而是刻在我的心上。我闭上了我喋喋不休的嘴,但我并没有放弃我对课堂的掌控。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对学生发言给予适当的点评,再交由学生深入探讨,课堂上精彩不断,学生一反以往课堂上的沉闷,高高举起的小手,想要发言而憋得通红的小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堂课上我确实没有说多少话,但应该生成的问题全都生成了,甚至把我们的思维引向了更深处,当我们真正地学会放手时,孩子们的表现远比我预想的精彩。

  经过这几节课以及后面的不断实践,让我对新模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一,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自主发展,解放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有一种爱叫放手。只有放手,学生才能独立,自主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要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

  第二,我们的课堂要放得开收得回。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首先在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能有思维发散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且在关键节点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课堂的结尾,画龙点眼,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其实我们就是放风筝的人,我们要能把风筝放得远,我们也要能收得回,而且要收得好,收得妙,这就在于我们对文本的把握和对课堂的操控。

  第三,要多动脑筋灵活运用模式,多向身边的课改先锋学习。在这方面,杜成智副校长常常在前面引领着我们。他们班上学期就构建了小组合作模式,当我们在担心小组合作容易出现的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时,他们班已经按照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习小组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当然,新模式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决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打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和初中组的同仁们都在自觉地实践着这种模式。我们都经历了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的放开怀抱,转变教育方式,也切实地体会到了“自主—导学”课堂的活力,经受了一次凤凰涅盘般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