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讲话 >> 国旗下讲话 内容页

国旗下讲话-青少年使用手机十大危害

文章来源学科吧www.
xueke8.com

国旗讲话-青少年使用手机十大危害

手机,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中国已进入手机全面普及使用的时代,90%以上的中学生

都以联系和通讯方便为由要求家长给他配备了手机。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是随波逐

流,缺乏深入调查和思考。最近,关于学生和手机的话题新闻不少,如“学生上课玩

手机被老师发现没收后当场跳楼死亡”、“中学生被疑偷同学手机为求清白竟然跳楼

”、“中学生欲拿回被没收手机,潜入老师办公室后不幸坠楼”。在手机多功能的诱

惑面前,学生的自觉性、自控力、自我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青少年“手机成瘾”作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已成为摆在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更是

不少家庭的烦恼。青少年拿着手机,不是电话短信就是游戏微信,而上网、文档写作

、QQ网聊等功能在手机上的实现,轻易地就俘获了未成年人,让学生成了“手机控”

。不少学生甚至产生“手机依赖症”,“没收手机”就跳楼自然不是怪事。对此,中

国的教育专家痛心疾首,家长们头疼不已,学校和老师忧心忡忡。

同学们,手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快乐。可你有没有仔细想过它又给我

们带来了哪些危害,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大?心智逐渐成长、成熟的我们是否应该在手

机的诱惑面前保留一份理智和清醒。据专家调查,青少年学生使用手机,至少有十大

危害。

一、影响学习、影响他人和集体  

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当他们对课堂内容感觉枯燥乏味时,就会用手机玩游戏、发

短信,甚至通话,课堂纪律及听课质量受到影响。有的学生上课不关机而是把手机调

为震动,一旦有电话打进,往往是想接又不敢接,并猜测是谁打来的电话,从而无法

集中精神。  

二、谈情说爱的帮凶  

中学生“早恋”对学习的危害应是大家公认的,手机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中学

生“早恋”的“帮凶”。  

1、手机是他们谈情求爱的工具和媒介。

2、手机是他们受到骚扰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女生)

三、考试作弊  

不少学生利用手机在考试中发短信答案,甚至有的同学在网上直接搜索答案和作文范

文,严重违反了考试规则,造成考试舞弊。

四、攀比成风铺张浪费  

学生买手机,很多人眼红,想自己也有一部手机好在同学面前炫耀。手机的更新

换代越来越快,功能也越来越全面,手机功能的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同学每月

花在手机上的费用少则几十元,多则两三百元,铺张浪费给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 

 

五、手机管理引发新矛盾  

学校是公共场所,手机存放非常不便,导致部分同学手机经常被偷。由于学校明

令禁止带手机进校园,手机得不到学校保护,导致同学间相互猜疑甚至报警,影响同

学关系,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诱发新矛盾。  

六、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健康  

一些资料研究表明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身体健康,诸如头痛、头昏、

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长期使用手机可引起神经衰弱症状发生率增加。 

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一刻也离不开。一旦离

开,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变化,变得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甚至很正

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这些都是“手机中毒

综合症”的表现。

七、侵犯他人隐私  

学生喜欢拿着“摄像头”手机偷拍,作为谈资笑料;甚至故意将恶搞的情景拍下

来发到网上,宣扬不文明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八、手机陷阱  

如今,利用中奖、谎称家人出事行骗的短信比比皆是,成人笑话和不良短信令人

防不胜防,占卜、整蛊和无聊短信更是铺天盖地。学生们心智尚未成熟,而且没有社

会经验,很容易上当受骗。 

九、惹是生非  

一些学生闲来无聊,用手机到处招惹是非,侮辱他人,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争

执,甚至引发恶性的打斗事件。还有的学生与同学发生口角,本来事件并不大,可手

机在手,就非要打电话找一下“能人”来平息,进而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从而

把事态闹大,无法收拾。

十、移动上网,防不胜防  

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一直是老师家长头疼的问题,虽然反复教育,但网络游戏、网上聊

天仍然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青少年。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甚至通宵达旦在被子里上网

,严重影响身体和学习。

同学们,手机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确实危害不小。其实,我刚才讲十大危害时,很

多同学都是可以对号入座的。前两周,在某个班,就发生了两起学生上课玩手机违纪

并对抗老师教育管理的不和谐事件。

在次,我再次重申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教学区”和“禁止在学校充电”的强制

性规定,希望同学们遵守和服从管理。同时,理性的看待和使用手机,拒绝成为“手

机控”,预防感染“手机中毒综合症”。

文章来源学科吧www.
xueke8.com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