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吧课件
曾经有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日子,1828年的5月8日,一个叫亨利·杜南的人诞生于景色秀丽的瑞士。曾经有那么一面旗帜,一百多年以来,它跨越了种族,跨越了疆域,也跨越了信仰和时空,它高高地飘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瘴疠肆虐的疫地,飘扬在水火横行的灾区,飘扬在渴望得到帮助的人们的心里。就是这面旗帜所彰显出来的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它牢牢记在心里,并发扬光大,这面旗帜就是“红十字旗”,这种精神就是“红十字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人们学会了尊重生命、珍惜和平,更学会了爱的奉献。
今天,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重新回忆这些我们曾经没有用心记忆、没有来得及感谢的人和事。
救灾救助他们,总是冲到一线
好【级地震后,中国红十字会紧急启动日本地震重建家庭联系(寻人)工作,对中国公民不断增多的寻人需求提供帮助,人性关怀,尽情彰显。
无偿奉献他们,可能感动过你
一枚一元钱硬币能做什么?或许只是一张公交车票,抑或是杂货店里一颗最廉价的糖果,还可能就是菜摊上的一把小葱……稀松平常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有的人,有时候,却令这普通的硬币变得不同寻常。
81岁退休老党员吴锦泉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捐出了自己磨刀挣来的1000元钱,902枚一元硬币、20张5元纸币20张的布包交给南通慈善会xxxx年,吴老人又来到市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把政府颁发的1000元慰问金及磨刀得来的316枚1元硬币交给市红十字会,那份沉甸甸的情意让现场工作人员感动落泪。xxxx年,吴老又来了,捧出的依然是一枚枚硬币。算上这次的482枚,吴锦泉一共捐献了1700枚“1元”硬币。1700枚硬币,一颗金子般的心。
他是90后大学生,也是甘肃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张浩。xxxx年3月5日,他成功向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甘肃省第七例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兰州大学第二例干细胞捐献者,甘肃省红十字会授予他“博爱金奖”。张浩作为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彰显出博爱奉献精神。他希望有更多有爱心的适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播撒生命的种子,开启希望之门。正是这样一次次善举,让人们看到生命的希望,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其实,我们每个人不仅是红十字活动的受益者、感染者,也是一位奉献者、参与者,爱心阳光义卖活动是我校的传统活动,自08年开展至今已募得善款近8万元,专门成立了“东外爱心阳光基金”,帮助了一批批家境贫困的东外学子。在汶川地震捐款中,我校捐给区红十字会11万多元,名列全区学校首位。在刚刚结束的博爱校园行金陵宝宝募捐活动中,我校也上交善款5000元。捐款有限,爱心无限,再小的善举也是一种支持,让我们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红十字在你我身边”,风雨我们一路同行。心中有爱,你我有爱,世界定会日光倾城!
文章来源学科吧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