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先生,你瞧我像干什么的?
乙:我瞧您好像哪个学校的……
甲:校长。
乙:摇铃铛的。
甲:哎!这怎么说话哪!
乙:本来嘛,哪位有身分的人让人瞧呀。
甲:我就是有身分的人。
乙:(对观众)这位自吹自擂。(对甲)那么您是干吗的哪?
甲:我呀!学问人。
乙:学问人?
甲:运气不好,三场未中,我是一位举子。
乙:噢!您是举子!桔子?
甲:千万别拿我当香蕉。
乙:哪儿呀,我拿您当西瓜皮了。
甲:别开玩笑啦。
乙:您真是一位举子?
甲:进过三场哪……
乙:头一场?
甲:把棉花烧着了。
乙:什么场?
甲:火场。
乙:第二场?
甲:把碗摔了粥也洒啦。
乙:什么场?
甲:粥场。
乙:噢,打粥去了,第三场哪?
甲:挤了半天没挤进去,让宪兵给了一个嘴巴。
乙:什么场?
甲:法场。
乙:那么三场啊,您应该进考场。
甲:对了,我真进过考场。
乙:您别吹啦。考场在哪儿呀?
甲:就在……俩大门里头。
乙:还仨大门外头哪,那叫哈德门。
甲:对,哈德门里头泡子河观象台两夹间儿。门口儿有个石头牌楼,左边写“明经取士”,右边写“为国求贤”,当中四个字是“天天文运”。有头道贡院门,二道贡院门,二道门有副对子,上联是“禹门三级浪”,下联是“平地一声雷”,往里走明远楼还有至公堂。“至公堂”三个字是明朝阁老严嵩写的。
乙:行啊。
甲:什么话哪,没进过考场,这些个能说得上来吗?
乙:您做的是什么文章呀?
甲:八股文。
乙:那我知道,我问您是什么题?
甲:我正赶上德宗景皇帝的御题。
乙:德宗景皇帝是谁呀?
甲:就是光绪,他出的是“春秋”题。有两位主考官一满一汉,满主考是荣中堂。汉主考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