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科技节开幕词: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勤劳的民族,也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创造了最辉煌的科技成就,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提供了开启世界文明之门的“四大发明”,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保持到十五世纪,我们曾为此而自豪。但是,中华民族饱经了沧桑,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过辉煌,有过领先,然而现在很多方面也还处于落后。
在《新民晚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题目是“中国制造:牺牲最大、贡献最多、收获最小”。以日本和美国为例:“日本吉田公司生产的YKK拉链一米能卖到15美元,而中国浙江义乌的拉链只能卖7角人民币;美国的‘芭比娃娃’玩具在中国市场的售价是329元人民币,而代加工的生产厂家每加工一件仅得加工费4元人民币。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国际产业链中,外国企业控制了高端科技,耗费的资源少、利润稳定丰厚。而中国耗费了大量的水、电、煤等资源,牺牲最大、贡献最多,但是收获最小。”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它直接支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中华民族新生力量的我们应该怎样运用科学技术完善自我,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呢?
创新不容易但并不神秘,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创新。当然知识越丰富的人,他创新的机会就越多。可能有些同学会认为创新只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实不然。
首先,我们善于质疑,就会有创新。
同学们平时坐公共汽车,握过铁扶手后都觉得很脏,这也难怪:那么多的手摸过,能不脏吗?而美国的一位小学生就提出疑问:“铁扶手真的很脏吗?”他和他的父亲采下样本,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单位面积的细菌数量并不是很多,比同样人手接触频繁的纸币明显要少。后来专家的研究表明:由于人手握持,铁扶手上附着一层油脂,细菌难以在其中存活。这也证明包括我们在内的绝大部分人的认识都是错误的,直到这位小学生质疑和研究,才被点醒。我们非常熟悉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他的创立,不正是伽利略敢于向权威亚里土多德得出的被认为千年不变的结论进行质疑挑战的结果吗!
其次,我们善于提问并思考,就会有创新。
传统的英语学习法是老师讲课文、学生作笔记,沿用了几代人,而一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李阳却提问:“就没有比这更好的学习法吗?”他联想人类学习母语的过程,创立的“疯狂英语”学习法风靡全国。高中英语课本里的布莱叶盲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将盲人领入阅读世界的人是路易斯·布莱叶。15岁的布莱叶采纳了一位士兵参观学校时向同学们展示的一种战时夜间传递信息的方法,并着手完善它,创造出可以用6个凸点表示字母的体系。“布莱叶盲人点字法”,这一当今被全世界人广泛使用的阅读体系就此诞生了。又比如电脑屏幕上的光标,在40多年前还只能靠移动键盘上的方向键来控制,而恩格尔巴特教授却提问:“还有更方便的办法吗?”于是他发明了“XY轴指示器”——也就是现在的“鼠标”,它成了必不可少的电脑外设。
还有,我们关注生活细节,做有心人也可能会有创新。
中央台的《异想天开》节目中有个中学生发明了两用雨披,就是从摩托车雨披开始,联想到自行车雨披,再想到人穿的雨衣,将三者有机结合,就成了她的发明。美国有个叫李小曼的画家,他平时做事总是丢三落四,绘画时也不例外,常常是刚刚找到铅笔,又忘了橡皮放在哪里。后来为了方便,他就把橡皮用铁皮固定在铅笔上,于是带橡皮的铅笔诞生了。在办了专利手续后,这项发明被一家铅笔公司用55万美元买走。其实还有带瞄准镜的步枪,带甩干的洗衣机,能放VCD的DVD……这些功能的发明就是源自于我们平凡普通的生活。
同学们,只要我们勤思、善学、有心,创新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学校第二届科技节活动即将在四月份拉开序幕,这一活动给大家搭建的是一个学习科技知识、锻炼创新能力、展示知识才能的舞台。同学们,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创新吧,你的每一次观察,每一个小发明,每一篇小报告,每一件作品,都将会是你在这个舞台上的出色表现。
我相信你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将会搭成创新发展的木桥,你们头脑中的科学知识将会铺就祖国兴旺发达的前进道路,你们不移的志向会是不灭的路灯。你们插上这科技创新的翅膀,将会飞得更高,更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