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粮食宣言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全世界关注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曾有人预言,中国的每一界政府都无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50年过去了,中国人口由4.5亿增加到12亿,在粮食播种面积没变的情况下,依靠科学技术,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结束了食品短缺的历史。在粮食增产中,优良品种起着重要的作用。湖南安江农校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60年代初袁隆平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由于水稻是雌雄同株,自花授粉,国际上一致认为要使杂交规模化几乎不可能。在几乎踏遍了整个南中国之后,1970年年终的一天,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从此杂交水稻的研究开始出现转机。
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三系法”杂交水稻诞生,中国的农业科学家解决了水稻杂交规模化的世界难题,拉开了中国水稻大增产的序幕,平均亩产增加了20%,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五千万人。
中国的杂交水稻也给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绿色革命”,1992年初,联合国粮农组织作出一项重要决策:借助中国的力量,把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计划来实施。1994年,又一位美国科学家在他的研究报告《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中认为,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亿的时候,中国的粮食不足将引发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1996年的秋收季节,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看到了“沈农-265”的增产潜力。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大穗型的直立稻,它笔直的稻穗可以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的照耀,它的理想株型和杂交优势的结合将使水稻再增产,而国际水稻所的超级稻就是用中国的“沈农-265”作亲本培育出的,中国在超级稻的培育上又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上海,中国的水稻基因组计划小组成员们正在为解开水稻遗传之谜而忙碌着,在我国有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如果测出水稻五种基因的正确排序,就有可能在育种中取代出了问题的基因而创造出水稻新品种,得到更加高产优质的水稻。
1992年8月21日国家科委正式向国际上宣布我国实施“水稻基因组计划”,并与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96年10月,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第一代BAC指纹物理图。
科技是农业的希望,在未来的世纪里,中国必将依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依靠自身的力量养好中国人。1996年6月,xxx总书记在接见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代表讲话时指出: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