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一年级语文下册《松鼠和松果》公开课教案多篇

《松鼠和松果》公开课教案1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写松鼠的童话。课文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这个故事优美生动,深受同学的喜爱,也很有教育意义。
【同学分析】
  本班同学的特点活泼开朗,喜欢朗读。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一直把大声朗读和识字作为教学重点,同学有朗读兴趣。一局部同学朗读清晰响亮,自信,识字也很快。但也有少数同学不够大胆,朗读识字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协助。此外,低年级同学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新,非常喜欢小动物。相信他们会非常喜欢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这篇童话。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珍惜树木,保护树木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媒体】
  生字卡片、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设想】
  在公开课教案中,根据低年级同学的特点,把识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交叉进行。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鼓励同学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加合作意识。培养同学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11个生字,读准字音。
  2、正确通顺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门,你们认识小松鼠吗?谁知道有关小松鼠的知识?
  (同学自由介绍。例如:小松鼠尾巴弯弯的,可以当降落伞;小松鼠喜欢吃松果……)
  其实,松鼠还是造林的能手呢。他们冬天把松果贮藏在地下,春天来了,小松果长出小松树,渐渐的成为松树林。你们知道为什么小松鼠要种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读《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课前和同学愉快的交流,不只使小朋友们了解了小松鼠的有关知识,而且为小朋友们发明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1、自由读:
    鼓励同学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遇到读不通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教师巡视,鼓励和协助读书慢的小朋友。
    设计说明: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同学,培养同学自主读书的能力。鼓励同学大胆去问,让他们敢于交流、善于交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协助他们的好伙伴。从而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朗读的语气和停顿。
    设计说明:这篇课文比较长,平舌音比较多。低年级同学对语言的感觉还不那么强,一些同学朗读的停顿和语气还不够好。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同学朗读能力的形成,激发同学的朗读兴趣。
  3、同学模仿老师的语气读课文。
  4、同桌为一小组,互相协助,力争把课文读通顺。
    设计说明: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助于同学合作能力的形成。
  5、教师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
  6、男女生分小组朗读课文:
    教师听读同学朗读的语气语调,为下节课指导感情朗读做准备。
三、识生字
  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
    组织同学圈一圈,读一读。
  2、同学自我检测:
    把不认识的生字在书上圈一圈,读一读。
  3、教师出示生字:
    组织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4、同学写生字卡片,教师指导。
  5、同学用卡片相互检测,相互协助。
  设计说明:这局部的识字教学的设计,充沛以同学为主,培养同学的自主识字能力。同学自身圈,自身检测、自身写卡片……教师是想让同学明白,识字是自身的事,也是快乐的事。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是同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兴趣的激发者。
四、根据同学的表示,做褒扬,总结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生字,能熟练认读。
  2、流利有语气朗读课文,展示扮演。
  3、正确书写6个汉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同桌用生字卡片进行复习:
    相互协助。
  2、教师检测:
    读句子:
   ⑴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更喜欢松鼠了。
   ⑵ 假如明天天气晴,我们春游去。
   ⑶ 小明聪明活泼,我们都喜欢他。 
二、指导有语气朗读
  1、忽然,松鼠想起来了,假如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山上光秃秃的,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2、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那么以后,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怎么办呢?他们吃什么?
  指导方法:
  教师范读,同学体会小松鼠的担心和不安,模仿读,并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三、分小组扮演
  指名到前面展示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
四、写字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鼓励同学自身看清田字格的结构,自主写字。
五、扩展活动
  以后的大森林会是什么样呢?
  动手画一画,和老师同学说一说。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