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听课反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为我们安排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感谢罗老师与赵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课堂,每次听罗老师的课及讲座,我总是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整个身心不由自主随着罗老师入情入境。她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下面我来谈听赵老师上《陶罐与铁罐》的感想: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这堂课中,赵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四字文章”,即立足“趣”字,倾注“情”字,落实“读”字,深化“理”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视角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寓言,就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是语文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赵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课前和学生聊童话故事中最喜欢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童话王国,童真童趣迎面而来。此外,这节课也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逼近中心意图。
再来对照三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中,对于整体感知的处理是完全符合的。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接着,老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此外,课标中还有一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根据这一标准,这堂课中对“奚落”这个词语的理解令我印象深刻。首先在询问学生难读的字中正音,接着当学生提出“奚落”这词不理解时,老师引领大家看书上的学习提示,让学生了解到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意,然后当学生理解了铁罐对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时,老师再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此刻,相信你对“奚落”一定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就这样,领着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样的处理可谓匠心独到,完全符合中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从“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角度评价这堂课。
如果让语文教师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答案肯定多种多样。我觉得应该“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今天这节课,正是“简单语文”的生动演绎。导入课题、自主识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突破,环环相扣,线索明朗,轻松自然。但“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怎么不简单呢?
第一,通过建构阅读话题使课堂立体起来。所谓“阅读话题”,就是为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中心意图而设置的交流主题。阅读是依托于阅读话题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与文本信息进行重组、创造的过程,在话题的建构中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的价值内涵。只有建构有价值的阅读话题,搭建和谐的“对话”平台,才能发挥感悟的创造性,构建起开阔的精神世界。以本节课来论,导入时,让学生回答“这两个罐子使用起来谁不怕碰撞?为什么?”从而了解了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特点,形成“触动性话题”;初读时,通过“用上文中的词句来说说这个童话故事主要在讲什么?”形成“感知性话题”;细读时,通过“铁罐究竟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陶罐又是如何对待铁罐的?”形成“探究性话题”。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阅读话题也随之有了“温度、宽度、广度、深度”,具有了思维激发力、文本穿透力、研读支撑力。
第二,通过主题教学使课堂丰满起来。所谓“主题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实现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样,就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内容统整起来。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就利用了“神情”进行主题教学。如在学习铁罐的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又引导学生读文本想象,又请学生想一个比恼怒更进一层的词语,不断丰盈铁罐的形象。接着迁移此法感悟“请你选一个填到句中想象着画面读一读”,这时两者完全不同的形象特征就展露无疑,为辨析价值取向、解读文本含义打下了基础。
三、从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角度评价这堂课。
我们说读书读书,要以读为主,“书声琅琅”已经成为语文课成败的生死标签。教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等等,花样百出,好不热闹!赵老师以“神情”为朗读教学的落脚点,感悟形象。课堂上朗读气氛热烈,特别是学生对铁罐的话饶有兴趣,教师引领学生在驾驭整体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此时的铁罐会有一些怎么样的动作,加上动作读一读,看图片说说铁罐的表情等,充分挖掘“神情”背后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有了多元感悟的读,读厚了文本、读深了文本。
杨再隋教授曾说:“返于自然,归于纯净。”赵老师的简单语文让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滋味,让我们走进了幸福、诗意的语文世界。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想,也许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当之处尽请赵老师和在座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在我看来,本课对话教学的主题恰恰应该是“心理活动”。只有挖掘心理活动,才能将对话主题往“如何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逼近。正所谓“语文,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因此,为了内化性朗读,还需要多一点教师的“追问”。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指名读铁罐说的话时,老师可以这样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铁罐,你干嘛这么生气?”“陶罐的什么话激怒你了?”“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