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名师教学片段对比赏析(《祖父的园子》)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姚惠平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中的语言虽平实朴素,读起来却洒脱灵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自由”将一个孩子童年时代的浪漫情怀展露得淋漓尽致。透过萧红纯真无瑕的眼,我们可以看到一片无拘无束的景(即课文的第17段)。在这片景里,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新生代三位名师──张祖庆、虞大明、蒋军晶都不约而同地对这段文字着以浓墨重彩──或用朗读来表现它,或用比较来拥抱它,或用背诵来珍藏它。下面,我将对三位名师的教学片段进行对比赏析。
张祖庆教学片段:灵动的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17段最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请同学们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体会。(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带着大家走进这个园子?(指名读)
师:同学们,心中有花,你的声音中才会有花;心中有鸟,你的声音中才会飞出鸟来。咱们一起读。花开了──(生接读)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的朗读,你们要特别关注和同学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师拖长声音范读)
师: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生:(自由想象)
师:同学们,其实,张老师刚才读啊,适当地运用了拖音,是不是?我们也来试试看。(指名读)
(出示有延长号的句子: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这段话中,哪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
生:“就”。
师:“就”出现了11次。你觉得这是作者不经意间写的,还是特意这么写的?(生:特意)她为什么特意这么写,你们来猜猜看?
生:(自由猜测)
师:因为萧红是自由的,所以她眼中的风景也是自由的。这一遍,张老师读“就”前面的内容,你们读“就”后面的内容。(师生合作读,强调“就”字。)
师:你们看,这就是萧红文字的魅力,一个“就”字反反复复地运用就能让我们读起来特别带劲。
课文的第十七段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其中的语言整齐而不失灵性。对这样的语言特色,张老师把握得极其精准。在一遍又一遍体验式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萧红文字的独特魅力,嗅到了萧红文字的“阳光味道”。张老师对拖音的灵活处理使得范读别有韵味,这一读激活了学生对朗读节奏的自主性把握。在倾听、吐露与朗读中,萧红与学生走得越来越近,萧红的自由也深深地感染了他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张老师还特别抓住了“就”字细细考究,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这一独特表达的魅力。在学生富有情感温度的朗读中,一个个“就”被读活了,读立体了,读丰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