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公开课教案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括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寓言更是这样。古人发明出的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怎样让三年级的小朋友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本课引导同学溯本求源,解读寓言故事的出处,力图协助他们较为深刻的理解寓意。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本课的公开课教案中,除了充沛为同学创设历史情境协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扮演、想象、练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沛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同学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鹬蚌相争》是北京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6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所以,指导书写难字“鹬”,理解重点词语“互不相让”,培养同学概括能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同学情况: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假如想让同学通过自身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溯本求源,在创设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历史故事导入,抓住问题的生成点,激发了同学的探究兴趣。并在同学深入理解课文后,引导同学融入历史故事当中,通过体会历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
(2)抓住重点词语,协助理解寓意
抓住重点词语“互不相让”,通过朗读,扮演等形式,引导同学由浅入深理解词语内涵,协助同学理解“鹬蚌相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真正原因,从而锻炼同学的理解能力,激发想象,体验情感。
(3)片段练笔,落实情感目标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寓意。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技术准备:由“鹬”、“蚌”图片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的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同学的概括能力;发展同学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师环节 同学
故事导入
自读课文
激发兴趣
熟读概括
了解内容
初读指导
合作扮演
指导朗读
体会角色
回归历史
角色换位
理解寓意
想象交流
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假如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身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教学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自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小同学爱听故事,开课伊始,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同学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不但激发了同学的探究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同学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同学书空并数出笔画。
(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同学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身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身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助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褒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完成板书:鹬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