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理解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鉴于本节课教学属于计算公式的教学,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循序渐进,逐层展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本教学设计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思考、操作、概括交流,鼓励学生运用知识大胆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动手实践,突破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动手实践中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教学设计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来探究和认识圆周率,使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计算、交流中发现和认识圆周率,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3.重视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适当的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使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中,重视数学文化,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时采用的“割圆术”,并讲述圆周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更为理性地理解圆周率,充分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产生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端系着线的小球
学生准备 硬币 圆片 绳子 直尺 计算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认识圆的周长。
师:李奶奶决定让小明和小刚进行一次跑步比赛。方案是这样的:让小明沿着一个边长为d米的正方形跑道跑,让小刚沿着一个直径为d米的圆形跑道跑(假设他俩跑的速度一样);方案一公布,小明就说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个方案公平吗?要想判断这个方案是否公平,必须要知道他们所跑的路程是否相等,就必须要算出各自跑道的什么?(周长)
师:对,要知道他们所跑的路程是否相等,就必须要算出各自跑道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给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了一个情境铺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
⊙引导探究,展开新课
1.情境导入,直观感知。
(1)学具演示,感知周长。
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想一想,要想计算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实际上是求什么?(圆的周长)
①摸一摸:学生拿出圆形学具摸一摸圆的周长,感知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②指一指:学生举起自己的圆形学具,用手指出周长部分,加深理解圆的周长。
课件演示,直观理解。
课件动态演示圆的周长。
(2)师生小结,明晰概念。
明确圆的周长的概念:围成圆的封闭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动手实践,测量周长。
(1)滚动法。
师拿出一元硬币,提问: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学生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滚动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教师强调:用滚动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要做好标记;②不能滑动,要滚动;③要滚动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小结:对于较小的圆形物体,我们可以用滚动法测出它的周长。
圆的周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