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多位数加法打下基础。例题以三个小朋友交流收集的画片为题材,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通过用小棒操作过程中将10根单根的小棒捆成一捆的演示,突出了口算中进位的算理,并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算法。在这基础上,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启发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交流中进行有序的表达。“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圈小棒来计算,再次鼓励用不同算法。第2题先计算,再比较,发现规律,引导算法优化。第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既练了口算,又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习惯和能力。本课的重点: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难“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比较熟练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我先出示一组口算题,请学生回答,并说说24+5的计算过程,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并板书课题。
这里通过复习旧知,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这里将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媒体出示三个孩子玩画片的情境,并播放声音介绍他们分别有24张、6张、9张画片。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把这些算式根据已有认知基础进行了分类板书,9+6,24+6,24+9,24+6+9.计算9+6时请生谈谈自己的算法。24+6+9可以留待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再解决。这里通过多媒体创造出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提取例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列举出的4个等式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新知提供了背景。
2、教学24+6:
提问:24+6等于多少呢?有困难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先独立操作、思考,再交流。交流时边媒体演示边请学生讲解:先算4+6=10,即将4根和6根小棒捆成一捆,再算10+20=30,即1捆和2捆合起来一共3捆。最后再请学生复述一下计算过程。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这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再讨论交流,进行算法整合,确认算法,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24+9:
提问:你能算出24+9的和吗?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先摆小棒,再讨论算法,接着媒体边演示边讲述计算过程。这里有不同的算法,既可以先算24+6=30,再算30+3=33;也可以先算4+9=13,再算20+13=33。教师将这两种算法都予以肯定。这里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