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证明,恰当的提问是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的重要手段,因为恰当的提问可以诱发、促进学生的自由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检查已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去思考、去探究。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提问时只有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如果提问时不考虑儿童的思维特点,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还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一些的影响,甚至会造成教学活动的不可控制。我们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一年级下册《找规律》
学生在已经找到彩花、彩旗、彩灯的排列规律后,教师设计了找规律涂颜色的练习环节。我们看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练习活动的。
教师出示一组练习:涂上合适的颜色。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
教师话音刚落,学生马上就在小组内讨论上了。
教师看起来很着急,很无奈地摇了摇头,不知是对自己提问的方式不满意,还是对学生不满意。教师赶紧叫停。
师:先停一下,听老师把要求说完。
学生慢慢静了下来,教师继续提要求。
师:这几组图有规律吗?有怎样的规律?怎样才能涂上合适的颜色呢?开始讨论吧。
学生又开始在小组了讨论。
片断二: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师在简短的谈话导入后,提出问题。
师:有三种气球,老师想要选两个,可以怎样选呢?我们先看看每种气球的价钱。
学生汇报每种气球的价钱。
师:在每个小组的学具袋中都有这样的三种气球,拿出来。
学生拿出几种气球若干个,摆在桌上,表现出急于动手的表情,这时教师继续提问。
师:互相商量商量,选哪两个……
学生马上就在小组中开始讨论了。从教师的表情看,教师好像还没有说完,教师下意识的赶紧叫停。
师:停一下,听老师说完。
学生慢慢停了下来,有的学生还在暗地里摆弄手中的学具。教师又继续说要求。
师:讨论时想一想,可以怎样选?有几种不同的选法?每种选法需要多少钱?小组长在表格中做好纪录。开始讨论吧。
学生又开始讨论了。
在这两个片断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教师在要求还没有讲清楚时学生已经开始了讨论活动,教师赶紧叫停。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学生“不听话”吗?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提问时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年龄特点,并缺乏一定的技巧。下面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提前行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有自主探究的需求。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主探究的强烈需求,因此当他们看到学具时就有动手摆一摆的想法,当听到“商量商量”的要求时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讨论了。
2、学生提前进行了预习。新课标教材的丰富内容、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以及贴近儿童的卡通图画,都会吸引学生去阅读教材,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有的甚至在家长的帮助下对题目进行过认真地分析,再加之他们好胜心理的驱使,急于讨论并抢先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
3、学生具备了事先预知的能力。由于在前面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到学习的后半阶段,有些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经验事先预知要讨论的问题,再加之急于表现的愿望,因此提前“行动”,其他学生也就被带着一起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