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只是把解答混合运算的“口诀”强加的教给学生:有括号的必须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的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学生也就听话的死记着所谓的诀窍,学的不亦乐乎!作为老师,我只要看到学生会算了,就觉得完成任务了,而学生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括号的怎么就该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呢?这样算有何作用或道理?
如今,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有了的新的教学思想,我把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融为一体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也增加了对数学的热爱情感。如教学《混合运算》信息窗1,我通过生活化情境“休闲假日”进行导入,当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时,我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第一种9+9+9+9+5=41(人);第二种94=36(人)36+5=41(人);第三种5+49=41(人)。当我以第三种为例,问学生为什么不先算5+4,学生马上就能进行反驳:5+4没有道理,要先算49求出已经分组的同学有36人,再加上没有分组的5人,就知道旅游团的一总有多少人了。在这里,我就很自然的引出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
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混合运算,学生一年级已经学过了,为了能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也把它和应用题结合起来进行巩固性教学。首先我创设生活情境:每组有4名女生和2名男生,8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然后同样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分析、思考,由此而产生了多种算法:第一种4+2=6(人)68=48(人);第二种48=32(人)28=16(人)32+16=48(人);第三种48+28=48(人);第四种4+28=48(人)。很显然,第四种做法算式是不正确的,可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察觉。这时,我以4+28为例,将错就错,我说先算28,再算……还没等我说完,有几个学生就喊:“不对、不对!老师算的没有道理!”我说:“怎么没有道理啊?没有括号的,不是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吗?”全体学生恍然大悟:4+2外面要套小括号!我说,现在你们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