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数学教学随笔:合理改造习题

第九册第14页上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热水瓶28.5元,一个茶杯10.5元,一个脸盆11元,一个锅12.8元。50元钱,最多可以买上面哪几种物品?
本题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白:买的东西单价越小,能买的物品种数就可能越多。然而,本题的数据很凑巧,前三种物品相加刚好是50元,学生容易受此影响,满足于答案的获得,而忽略对思维方法的深层探寻。虽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他可能的情况,但教学效果仍然大打折扣,学生对于怎样才能买到最多的物品的思考策略并不十分清楚。
于是,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对此题进行了改编:
一个文具盒12.5元,一枝钢笔7.5元,一块橡皮0.5元,一枝圆珠笔4元,一枝铅笔3元。小明有20元钱,最多可以买上面哪几种物品?
这样改编后,如果学生还是按部就班地相加:12.5+7.5=20(元),最多只能买两种物品,显然不是最佳答案。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依次相加并非最好的思路,从最便宜的物品开始买起,才是最佳的思考方法,从而真正理解这类问题的思考策略。
应该说,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于如何重新处理和加工教材中的习题已经并不陌生,但如何使这种加工和处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