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重视对教材例题插图的运用,但往往忽视了对“想想做做”中插图的点拨,单纯依靠学生看看说说了事,不对插图的编排意图、教育功能进行发掘。那么,如何用好“想想做做”中的插图,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功效呢?
一、用插图,宽视野
“想想做做”中的插图打破了学科界限,涉及生物、科技、天文、地理、建筑、体育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连环保、人文意识都有机整合了进去,可谓范围广、内容多,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有益。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7页第2题,读出横线上的数:我们用肉眼能看见的星星大约有3000颗,月球上最高的山峰大约高9000米。第3题,写出横线上的数:南极洲的最厚冰层达四千米以上,太阳表面的温度接近六千摄氏度。如果单纯出示数,显得有些枯燥,加上了插图,就变得生动形象多了。尤其是,读数写数后,教师还可以结合插图,相机渗透太阳、月亮、星星等方面的天文常识,让他们了解太阳是个大火球,许多星星围绕太阳转动,月亮本身不发光,南极洲最厚冰层达四千米以上是因为那儿受太阳光照时间短……
再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9页第1题:树的年轮较疏的向着南面,较密的向着()面。学生填对后,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其他题目,可以再利用书上的插图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树的年轮较疏的向着南面,较密的向着北面?人们研究树的年轮用来干什么?鼓励学生研究一些自然知识,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用插图,启思维
“想想做做”中的插图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生活原型,可以为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题意提供感性支撑。用得好,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第84页第6题,问题中的画面形象地再现了生活原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再碰到类似的题目,便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甚至有学生不再需要画图,只需置情境于脑海中,直接解题,逐步使学生的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用插图,培美育
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想想做做”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正好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
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四、用插图,立思想
“想想做做”中的插图,有的描绘祖国名胜古迹、壮丽山川,有的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成就……这些都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思想教育契机。
如一年级(下册)教材“快乐的队日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在教材提供的场景中提出、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还能增强绿化和环保意识。“认识人民币”一课更可以利用“想想做做”中的大幅插图自然地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同时使学生懂得节约用钱的道理。当然,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有机联系,不能喧宾夺主,将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