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探求、建构新知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合适的空间。如果教师给学生的探究空间过大,学生的思维的确可以自由驰骋,但实际上却可能茫然而不知所措;如果空间过小,学生的思维本来可以自由放飞,却处处受到约束和羁绊。因此,合适与否才是问题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的过程。学生探究空间的大小本质上反映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自由度。这个自由度显然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通常在教学预设时会对探究的空间进行初步的设计,但这一设计在实际教学时往往需要做出及时调整。因此,探究空间的大小应该是有弹性的,即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就要考虑调整探究空间的具体策略。比如说,一个大的问题后面应该有一些辅助性的小问题,一些小的问题后面应该跟进一个有助于学生认识升华的反思性问题等。
合适的探究空间首先表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能力设计探究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思考。还要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主动权,能够按照个人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从而收获自己的体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上述案例中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前者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后者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两种方案各具特点。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探究空间就是合适的。
其次,合适的探究空间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正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当学生遇到困惑,出现偏差时,教师的适时介入、巧妙点拨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要频频发问、不断插话,甚至打断学生的思维,或者使学生陷入“操作工”的境地。讨论话题中的第二种教学设计,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恐怕不能主动探究出“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比较的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探究追求的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