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教学随笔:操作等于经历吗

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了让学生发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教师可谓是煞费苦心。先让学生计算三角尺上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得到180°,进而引发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一量、拼一拼等方法验证猜想,最后再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练习反馈的效果也很好。课临近结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体会,并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一个课上表现相当踊跃的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还是不相信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其他学生的表情说明他们也似有同感。奇怪,整堂课上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不都是围绕“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一问题展开的吗?学生该量的量了,该算的算了,该拼的也拼了,事实清楚表明: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怎么学生当中还会存有这样的疑惑呢?
由此,我们生出疑问:学生操作了是否就真的意味着经历了?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必须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操作活动,尽管每一个学生都参加了,而且最终得到了结论,但是不是这就意味着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笔者认为两者之间还不能画等号。《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过程性目标的三个层次中都提到了“特定的数学活动”。笔者认为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