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数学教学随笔:是“和盘托出”,还是“相机授予”?

缘起:
日前,在我校的教研组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认识平行线”一课,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抽象出平行线,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画法”这一环节的教学,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现将这一环节的教学片段简述如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那你能动手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吗?
(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在方格线上画出了一组平行线。(图略)
生2:我沿着直尺的两边画出两条直线,也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生5:我用尺子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尺子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可以得到一组平行线。(从图上可以看出,该生画的第二条直线有点偏斜,听了他的发言,立即有学生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
师: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他画出的不是平行线。
师:如果任意画一组平行线,我们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来画,请看大屏幕。(电脑演示画平行线的步骤及方法。)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任意画一组平行线吗?动手试一试。
……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上述教学片段中,教者让学生运用初步建立的平行线的概念,“再创造”出平行线,在方格纸上画和借助直尺的两边画平行线这两种画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面对生5的画法时,教师按照预设的教案采用了“和盘托出”的方法,通过电脑示范演示,让学生进行机械地模仿。怎样才能任意画一组平行线,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但让学生机械地模仿画法,学生能获得真正的体验吗?难道学生真的无法探究画法吗?如果能探究,教学的起点在哪儿?又该如何引领学生建构对数学的理解?是“和盘托出”,还是“相机授予”?听课以后,这些问题总在我头脑萦绕。实践出真知,我不禁萌发了进行教学改进的冲动,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实践。
实践:
初步建立平行线概念的过程同上。
电脑出示一扇窗户,并作平移运动。
师:这扇窗户在作什么运动?
生:平移运动。
师:是什么保证了这扇窗户能够作平移运动?
(经过短暂的观察与思考后,有个别学生似有所晤。)
生:窗户上一个轨道,用力推拉,窗户就沿着这个轨道作平移运动。(听后,许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赞同。)
(电脑重复演示一遍移动过程,并闪动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
师:平移前后的两条边框所在的直线,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那你能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吗?
(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在方格线上画出了一组平行线。(图略)
生2:我沿着直尺的两边画出两条直线,也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生3:我用长方形纸先对折,然后按相同的方向再对折,打开后两条折痕,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
……
生6:我先用尺子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尺子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因为移动的距离较短,所以看上去很像平行线。)
师:大家对这种画法,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这种画法比较简便。(有部分学生随声附和。)
师:既然大家认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那么就请你们一起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画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画好以后又擦了,有的同学反复擦画了几次也未画好。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同学面露疑色。)
生1:这种画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不能保证每次画出的一定是平行线。
生2:我刚才动手试了试,如果在尺子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斜,移动后画出的直线和先画的直线就不平行了。
……
师:对于这种画法,大家发现能否保证直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偏斜是个关键,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呢?
(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讨论交流中,有一个学生突然兴奋地叫起来,迫不及待地说:“如果能像窗户一样给它加上一个轨道,让直尺沿着这条轨道平移,就不会发生偏斜了。”
师:那你能试一试吗?
该生又借用了一把直尺,边操作边演示,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师:你觉得用这种方法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我觉得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轨道的这把尺子要按住不能动。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赞同他的意见,如果这把尺子移动了,另一把尺子就不能平移了,画出的直线就不平行了。
师:刚才同学们由窗户的平移现象,联想到平行线的画法,这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