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数学教学随笔:猜测要有根有据

一位教师教学《13亿粒米有多重》。导入后,让学生猜测:“13亿粒米有多重?”
不到半分钟,学生就纷纷举手,大胆表示:“5千克”“100千克”“10千克”“20千克”……答案五花八门。
不到半分钟的猜测,让我产生了这样的追问:这种猜测到底有多少思维含量?这种猜测是有根据的吗?这样的猜测有没有必要?学生的”大胆表示”与“13亿粒米有26吨重”这一结论相差甚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思来想去,造成这种猜测结果的原因,正是由教师“请同学们猜猜看”这一简单而粗糙的指令所导致的。可以说,这种“不到半分钟”的猜测,学生根本就没思考,毫无根据可言;学生的猜测实际上只是臆测,信口开河,随意报一个答案,学生意识到教师不会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这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而这一环节也只是“一猜而过”罢了;学生的猜测是没有根据的,也就无从谈起方法的合理与科学,教师没有教给他们任何猜测、探索、推测的方法与途径,答案五花八门,与”13亿粒米有26吨重”这一结论相差甚远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让学生“有根有据”、合理科学地猜测,应将导入后的猜测调整为科学探索后再进行猜测(推测)。
导入后,教师谈话:
师:13亿粒米有多重?同学们想一想,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比较正确地猜出13亿粒米有多重?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老师提供的天平和大米做实验,在实验前先想想应该怎样称,称多少为奸。要求尽量快,还应比较准确地猜测出13亿粒米的重量。
学生思考,分组动手实验、探索,进行合理的猜测(推测)。
如此进行教学的好处是:
首先,这一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猜测(推测)方法,即要知道“13亿粒米有多重”,必须要先称出一部分(若干粒)米的重量,从而猜测(推测)出13亿粒米的重量,这种猜测(推测)是有根有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了猜测(推测)的科学方法。
其次,避免学生学习的浮躁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即要知道“13亿粒米有多重”,不能臆测,不能信口开河,随意报一个答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计算、猜测(推测),从而得出13亿粒米的重量。
第三,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哪怕是得不出13亿粒米的大约重量也无关紧要,毕竟学生动手探索实践了,掌握一种方法比得出一个答案要有意义得多。
第四,学会了动脑思考丰口与同学们合作,即要知道“13亿粒米有多重”,必须要动脑、思考,不可能一一数出13亿粒米再来称,那该怎么办?“逼”着学生想办法。在讨论、争执的氛围中与小组其他同学密切合作,从而得出13亿粒米的重量。
第五,通过以上分组实验、探索,有的组数出的米粒数可能多一些,有的组可能少一些,虽然数出的米粒数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的,但可以肯定,最后各组得出的13亿粒米的重量肯定是相近的。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