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教学随笔: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一)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因材施教
  1.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是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
  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起点和不可逾越的阶段。它越来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把普及义务教育引上了法制的轨道,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
  全面提高质量是全体教师的任务。担任各科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根据“大纲”,从不同方面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阐明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的意义,以及数学教学的任务。
  2.因材施教使小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保持动态平衡。
  学科特点赋予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是落实“双基”,发展儿童思维。固然,在整个小学期间,儿童的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的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每个学生,由于他们的遗传、环境和前期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往往同一班学生的思维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却是相对的。朱智贤先生曾指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着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情况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正确组织起来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32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这里的“正确”,我理解为符合儿童实际,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也就是因材施教,使学生之间的不平衡暂时相对平衡;过一段时间,在新的条件下,或是学习新知识、或是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之间又出现不平衡;教师又在新的基础上去改变这种不平衡如此循环往复,在动态平衡中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智力不断发展。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这一教学原则符合客观规律,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进一步充实它的内容。
  (二)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已有的心理水平与新的需要的矛盾是内因,教育是外因。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充分考虑了内因的特点,才能调动起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敏锐地观察、深入地了解学生。
  我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学生。
  第一,了解各年级学生的共性。心理学家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把7~12岁的儿童划为具体运算阶段,我国称为“学龄初期”。实际上在小学阶段的5~6年中,各年级学生分别有其“年级共性”。以三年级学生为例,他们与一二年级学生相比,对学校环境较为熟悉,消除了初入学时的胆怯心理;但又缺乏高年级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较差;活动量大,但不善于组织有意义的游戏;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忆比一二年级学生强,但比高年级学生差等等。了解和掌握“年级共性”,有利于我选择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程度和兴趣的教学方法,正确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性格、情感、意志,甚至在家庭中的地位等,都是需要了解的情况。我往往通过访问原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通过作业、测验、课堂提问、与学生交谈等途径作一些调查,并重点记载,作为分析学生心理的参考。
  第三,要敏锐地观察和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不论在课内或课外,只要有机会,我就接触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多年来,我在教数学课的同时,兼任过班主任和少先队、文艺宣传队、小足球队辅导员,在活动中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
  2.辩证地看待、正确地分析学生。
  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要与正确的看待、分析相结合。有一年,我新接的三年级班上有个男生,外表文静,从课堂提问反映智力正常,但从作业、测验反映出成绩较差。我注意观察他,看到他穿着特别整洁,连白衬衣上都没有污痕,这是一般八、九岁的男孩做不到的。我分析他活动量小,并且家里有人为他勤换勤洗衣服。有一次,他没完成作业,又没有勇气向老师说,特地请妈妈到校代为解释。他与同学之间发生很小的问题,也立刻向老师求助。听了重话,就要掉泪。性格懦弱,遇事无主张。后来了解到他是两房“共”的独子,母亲的一侧肾脏已被摘除。他从小由奶奶带大,依赖性强。由于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致使学习成绩差。于是我找他的家长谈话,希望共同克服他的依赖心理,让他在各方面经受锻炼,成长为一个“男子汉”。我们的共同努力使这个学生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健康地成长起来。
  还有一个姓王的学生,连年留级,到我班时已16岁了。当我找他补课时,他说:“老师,我实在不想读书。您就不要为我费心吧!”原来他的母亲因与他父亲口角而服毒自杀,他失去母爱后消沉厌世,常到母亲墓地痛哭,怨恨父亲。他的父亲也因苦闷而粗暴,常常酒后殴打他。我同班主任一道热情关怀他,鼓励他从悲痛中自拔,正确对待人生,自立自强。还组织班上学生在节日向他“送温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一个姓赵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时是班上最调皮的孩子,常常当面顶撞老师,当然也常到教师办公室“解决问题”。我接班前重点了解了他的表现,也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谁知接班后他除了学习习惯较差,并无顶撞老师等表现。我感到诧异,找他谈心。“谜底”很简单,原来他喜爱泥塑,上课时也兼搞“创作”。有一次塑狗,做了几次都不像,正巧打上课铃时塑成功了。他得意忘形,爱不释手,却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一把抢去摔得粉碎!同时也伤了他的心。从此他就跟那位老师对着干,成了“差生”。于是我教育他正确对待课外兴趣,他也随班进步了。
  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三)着眼于小学生的发展,分类指导
  1.程度不同,要求各异。
  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新授课,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这节课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计算法则,但具体对各类学生却区别要求:差生模仿例题计算,逐步掌握法则;中等生按法则的三个步骤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优生除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概括法则,说明算理。
  2.分类训练,螺旋上升。
  有些教学内容的训练过程较长,如复合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培养,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我就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分类循环,进行系统训练。我把学生按思维能力分为优、中、差三类(不同于按学习成绩分类)。每次上新课让优生先行一步。如第一节课训练优等生审题、画线段图,其他学生解答;第二节课训练中等生审题、画线段图,优等生分析数量关系,差生解答;第三节课训练差生审题、画线段图,中等生分析数量关系,优生验算。以后的课依次让各类学生受到解应用题的训练,随着教学的推进,全班学生的水平也螺旋上升。
  3.对症下药,补差“保底”。
  每个班上都有差生,教师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他们身上。因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一个连小学毕业程度都达不到的学生,无论今后当一个普通劳动者还是继续学习都有许多困难。为此我从不放弃一个差生。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分析差生形成的原因。
  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他们没有学习兴趣,求知欲较低。有的能力确实很差,观察力薄弱,“视而不见”;注意力分散,“听而不闻”;言语表述紊乱,抽象能力更差。因而在学习上采取“跟着混”的态度。但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所遇到的弱智差生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差生是在入学初期大脑皮质没有受到应有的强度刺激,处于抑制状态,妨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反之,基础差又妨碍学习新知识,终因“积重难返”而掉队。这类学生的智力差其实是假象。另外一部分差生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意志薄弱,任性等非智力因素。必须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第二,弥补知识缺陷,帮助差生跟班学习。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一环套一环。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就会妨碍后继课程的学习。我一般通过单元测验、课堂提问和作业等环节摸清学生的知识缺陷,作好记载。上课时把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一起训练。如有的学生写不好“解题计划”,每逢需要拟“解题计划”时,就指名这几个学生练习。这样既避免了课外加重学生负担,又为学生弥补了知识缺陷。
  差生黄,升到三年级还只会算百以内的加法,跟不上班就“混”。我鼓励他树立信心,学好功课。并不急于要求他跟上班级进度,只要他学有所获,改变“混”的态度。对他的课外辅导不求多,而求“准”,针对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我从多位数加法开始为他补习,经过一年努力,他学会了加法、乘法,直到升入四年级才学会除法。到学习小数四则计算时才跟上班级学习进度。
  第三,加强思维训练,改变差生“智力落后”的假象。
  前面说到,真正智力落后的差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差生的“智力落后”是一种假象。如差生文留级到我班,原任教师反映他智力落后。但他会画画,会吹号。到我班后,初次印象也觉得他反应迟钝。仔细观察,发现他注意力分散,能集中注意的时间特别短,妨碍学习。于是我每天上课向他提问,有时连问几题,刺激大脑皮质引起兴奋,促使他动脑。经过一段时间,他开始自觉注意听讲,动脑思考问题,改变了抑制状态;一年后消除了智力落后的假象。
  第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差生成绩。
  差生彭因数学只考了百分制的5分而留级到我班。他主要的问题是家庭条件太优裕而懒惰成性,不肯动笔写作业。到我班后,班主任做了大量工作,让他感受集体温暖。过一段时间,我开始要求他完成作业,但他积习难改,直到下午七点才完成几道题的计算。以后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他终于以数学70分的成绩合格毕业了。
  当然对于个别有生理缺陷、患病的差生,要热情关怀,只作最起码的“保底”要求。
  4.培优挖潜,促进发展。
  优生一般思维能力较强,但小学生没有定型,加之非智力因素等多方原因,学生中的优、中、差只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为此,我注意:
  第一,对优生一分为二,加强教育。
  在学校里,优生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成绩好,不需要教师花很多精力,教师都喜欢优生。但是“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引自维果茨基《心理学研究选集》第277页)对优生也要一分为二,具体分析。如我带过一个班,同是优生,赵智商高,学有余力,活动量大,骄傲自满;金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知识面广,但缺乏毅力,浅尝辄止;余好学上进,学习态度认真,也比较勤奋,并长于记忆。他们数学成绩都好,但他们的弱点都会阻碍今后的发展。于是我对赵加强思想教育,用成语故事教育他认识骄傲自满的危害,处处严格要求他,注意尊重同学,与同学友爱相处。对金加强意志的磨练,常给他出难题,“激”他攻关。对余则热情鼓励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第二,发现并注意培养潜在的优生。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可塑性强,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学习成绩。实际有些中等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一时看不准;也许升到初中以后会出现一次“飞跃”。如果我们在小学阶段不注意这一点,也许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当学生升到四年级时,我就把优生和部分有潜力的中等生编成数学课外活动小组,每天解一道思考题,每周开展一次课外活动,听数学家的故事或数学知识讲座,交流解题经验,写数学小论文等,培养了一批“小数学迷”。有些升入中学后有突出表现。
  经过对优生和差生的因材施教,使中等生向优生的水平转化,差生向中等生转化,避免了两极分化。全班在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