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伴随着新课程共同成长,听过各级各类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精品课,每次都受益非浅,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老师的胆子越来越小了,在也不敢批评学生,更不敢理直气壮的说“你错了”。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老师问:“7加6等于几?”一名学生答:“7加6等于12”,老师笑眯眯的说:“很好,离正确答案只差一步了。”在评课时,专家对此举大加赞赏,美其名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举和这位专家的评析,我有两点疑惑:
1、7加6等于13和等于12仅仅是只差一点点吗?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来不得半点马虎。对学生的回答,必须给一个明确的判断,如果对于学生回答的错误,因为担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不予指出,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掌握的。试想一下:这一点点如果出现在银行出纳员的身上,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呢?这一点如果出现在制造“人造飞船”工程师的身上,那杨利伟能平安的返回地球吗?…………
2、这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吗?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一直提倡“激励”教学,但激励教学的发展往往变成一味的表扬。课堂教学中都是“你真棒”、“你真能干”、“你能行”等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激励,孩子会因此树立自信心,欣赏自己。但是,过度的表扬,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除了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肯定之外,还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孩子处在这个只有表扬、激励的环境中,真的能健康的成长吗?
实际生活中的很多报道让我们触目惊心:一名中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批评之后,因想不开而自杀;一名小学生在考试没考好,受到爸爸妈妈的几句批评之后,也想不开自杀了。发生这样的事情难道这只是个别现象吗?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吗?现在的孩子已经是在激励、表扬的环境中成长了,但是长久的激励环境中养成的自信,是否也会因此而过了火?听一同事说了一件事:现在教师给学生写评语也得注意激励和用词,生怕又因自己的一句话而伤害了学生。平素有小偷小摸习惯的学生,在评语中变成了“该生动手能力强”;上课捣蛋的学生,在评语中变成了“你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小动作多,变成了“灵活”;上课不发言变成“文静”的表现……这些仿佛是司空见惯了,试想以下,长此这样下去,一个个充满自信的孩子,在进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后,进入到需要合作的工作环境中时,面对这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现实生活环境,他能适应吗?一直以来自信满满的他们,面对自己的建议被否决,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不断有人强过自己的现实时,还能一路走好吗?他们能承受多少?这些孩子,在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中时,总是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能做到最好,但现实反馈给他们的又是什么?他预想的又能达到多少呢?现实往往让他们感到失望,进而让他们失去斗志。这真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