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教学随笔:这真是一节“好”课吗?

这真是一节“好”课吗?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上课伊始,教师提问:“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发言。可是,当第一个学生给出180度之后,其他学生再无其他答案。见此情形,教师用期待的目光扫视全班:“还有不同的猜想吗?”“大胆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还可能是多少度?”在教师的一再怂恿下,学生们再度踊跃起来:90度、120度、200度、360度……教师的脸上漾起了笑容:“既然有了这么多不同的猜想,究竟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动手验证一下吗?”于是,各小组分头开展研究,剪的剪、折的折、量的量、算的算,教室里热闹非凡。
  交流的环节同样很活跃:有的组采用“剪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一一剪下来,拼成一个大角;有的组采用“折”的方法,将三个内角翻折过来,合成一个大角;还有的组测量、计算出各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最终,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学生都一致得出结论:“我们发现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进而,学生达成共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随后,学生利用这一结论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应该说,从教师的设计理念,或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这节课似乎都与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有些相似。然而,这真是一节“好”课吗?笔者且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行们讨论。
  首先,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上看。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得数学猜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最终使学生“打开思路”,由单一猜想变成了多元猜测,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猜想不是漫天乱猜,不是信口开河,必须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凭空乱猜,不仅没有价值,还会导致学生形成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
  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给出猜想之后,应适当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或组织学生对所有提出的猜测进行评价:“你认为哪些猜想比较合理?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对猜想过程和猜想结果进行反思。这样,猜想90度的学生就会想到,直角三角形中光一个直角就90度了,“三个内角之和为90度”显然与实际情形不合;猜想360度的学生也许会想到,即便三个内角都是直角,内角和也不过270度,何来360度……通过简单推理,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唯有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猜想,才能促使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猜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其次,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上看。学生通过剪、折、算,看似亲手实验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果。然而,静下心来想想,光凭这些研究活动真能得到这一结论吗?事实上,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无可争议地存在误差,再加上材料、测量工具等的不规范,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即便学生测量时准确无误,最多也只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的结论罢了。
  此外,从第一个学生直奔主题的猜想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