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学习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教材情境图,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教师再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构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
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喜欢)老师了解到,为了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校最近又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吗?(想)
师:请看大屏幕,学校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课件出示情境图)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学校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还看见一筒羽毛球上写着“一打装”。
师:“一打”是多少个?(12个)
(课件演示一打是12个的图片)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1.教学教材29页例8(1)。
(1)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学生找出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条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说明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生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