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首先恭喜大家考入郑州十八中学,在十八中我们师生将携手并肩,拼搏三年,请相信十八中会成就在座同学们的梦想,老师更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让自己的母校更加辉煌。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跟大家交流。
当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语文的时候,我们就在用语文,当我们不懂什么是文学的时候,我们就在读文学。毫不夸张地说,语文她是跟随我们一生的学科,听说读写都离不开她,沟通交流礼仪都要用到她。今天我就以语文老师的身份,带领大家认识高中语文,走近高中语文,也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喜欢高中语文。
(一)初高中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区别
小学语文是打基础的,学习文字和语言,学习词语和句子,学会简单的表达(写作),以识记为主,在反复读写中得到强化;初中语文上了一个档次,以识记和理解为主,写作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也开始趋于功利,考什么就学什么,以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语文,结果考了高分,也扼杀了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高中语文是真正灵活运用的学科,所学课本内容基本不考,而所考内容却都要用课本知识来解答,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举一反三,用课内这把钥匙去解开课外这把锁,高考能力层基除了识记、理解,还增加了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课外探究,表达应共六个能力层基,写作由初中的600字以上提高到高中的800字以上,内容由浅到深,难易度上由易到难,分值也由少到多。这并不是初高中明显的分界线,是知识的传承和衔接过程,比如古代诗文的背默要求,高考大纲要求背诵的有64篇,其中50首都是初中所学。打个比方来说,小学、初中学习语文就是贮存的是米,输出的还是米,讲究的是存贮量的大小,存的多输出的就多,高中语文学习却是贮存的是米,输出的却是面,是醋,是酒,是酱油,不仅讲究存贮量要多,还需要其它的条件,比如发酵,沉淀,提纯等过程,不管从知识广度还是深度,都更适合高校选拔人材。
那么走到高中之后,语文怎么学呢?怎样让语文熏出你的文学气质呢?
首先,用知识去熏。语文知识零碎,这是不争的事实,高中生要求掌握的汉字数是4000个,用这些文字组成的试题内容有基础知识部分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病句辨析,有阅读鉴赏部分的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有表达运用方面的写作,真正课本的内容只有名言对句6分,分布在初、高中64篇诗文中,真可谓大海捞针。
那么零碎的知识就用零碎的时间去应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最好学习语文的方法,简而言之,学好语文四个字:要死要活。“死”就是要对识记部分的知识记死,死记,使那些知识融化到血液中,深入到骨髓深处,无可替代;“活”就是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灵活变通,迁移运用。
其次:让生活来熏。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有语文;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语文。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生活也是我们学好语文的活水源头,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把生活中的事理出来,理完整;讲出来,讲细节;写出来,写心声。
第三就是用书本来熏。当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参与体验生活中的活动时,最好办法就是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
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因为书就是别人的生活缩影,是别人对生活的提练,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第四,让书法熏。写好字,字是一个人的门面,是老师走近你心灵的敲门砖,整洁舒展的字体是个人能力的展现,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杨澜说:没有人有义务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去认识你美好的心灵,强调了衣着整洁的重要性。同样,老师也没有义务通过你潦草的字迹去挖掘你文章高深的内容。同时写字练字还有一大好处,修身养心,可以让你烦乱的心很快收回,在你学习累的时候、坐不住的时候、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随手写几个字,不是按书法的标准(当然能在书法上达到一定造诣更是求之不得),而是按考场试卷的标准写。咱们在座的没赶上,去年起小学生开始增设书法课,说明写一手好字势在必行。第三,我们学校美术文化课并重,书画不分家,我们有写好字的传统。
总之,语文的学习绝对不是一日之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会读书的人,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必能熏出一身的文学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