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体味诗歌的内涵,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诗中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经典回顾。
2、作者介绍。
二、解题。
1、题目。
2、背景。
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诗歌朗读
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个别朗读。
4、朗读指导
(1)节拍正确,不读破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2)韵脚要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3)语调和停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
(4)重音要合理:如卷、飞、洒、挂、飘、转、沉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