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1、加强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全班同学分成“中秋节”、“三峡”、“电脑”三个小组,每个组选好组长。
2、教师指导各小组设计提纲,各小组长分配任务,学生根据主题需要准备工具。
活动过程:
一、展示活动成果。把本组搜集到的资料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可利用实物、投影、电脑等手段)。
二、由小组长介绍活动概况:介绍本组成员情况、活动地点、选定的主题、使用的方法。
三、介绍使用方法:较详细的介绍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每组一人)
四、讲述一个在活动中的细节。(每组一人)
五、分享一点体会:说说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写作训练
以本次活动为话题作文。
参考例文
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这一名词如今已家喻户晓。随着一批个人电脑的涌现,如苹果机,PC-1500等等,电子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现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已达每秒亿次以上,而且能歌善画,在某些方面已可以与人脑一比高低了。但是,在30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因为那时计算机不但体积庞大,性能差,而且操作也极不方便。
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硝烟弥漫的第二次大战中。当时英德的“密码战”已白热化,几乎可说是谁先破译了对方的密码,谁就取得了胜利。这时,有个叫图林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迅速破译敌方密码的机器,取名“图林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分析能力的机器。于是英军掌握了德军机密,扫清了英吉利海峡中的德国潜艇,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条件。
随着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军事上需要计算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如果让一千名熟练的计算员用手摇式计算机来计算这些数据,起码要两个星期。为了尽快取得数据,科学家们在“图林机”和机械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始制造电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建成后,体积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每秒仅能运算几千次,而且要上千名专业人员操纵它,但它已是当时最“聪明”的机器了。
50年过去了,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四个巨大的飞跃。首先是晶体管计算机代替了电子计算机,使体积缩小了一倍多,性能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然后又出现了集成电路计算机,体积又缩小了许多,性能又提高了一二个数量级。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当上了主角。现在的微型计算机已缩小到笔记本那么大,而且它的中央处理机只有手指甲盖那么大,可单独使用。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突破了每秒亿次大关。
电子计算机不但在体积与性能上飞速发展,在操作方法上也是突飞猛进。最初的计算机因部位繁多,必须要有上千名专业人员去操纵它,而且它根本不懂“语言”,要它运行得像电信局的接线员那样把象征着一条条指令的插头插到插座上,真是麻烦极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体积比起电子管计算机已小了许多,所以只要几个人来操纵,但它只懂一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