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运用【命题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要“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根据上述要求,语言运用类试题命题的范围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如广告词、颁奖词、颂扬语、宣传语、发邮件等。
【命题方法】
语言运用类试题在命题上常见的方法:设计题干,提出要求,讲明事项。如xxxx年成都市中考题:
四川旅游局决定于6月20日在成都召开旅游商品展览会,假如资阳市旅游局聘请你参加资阳参展的宣传方案设计,请根据宣传要求完成以下题目:(1)请你为资阳的参展活动拟一个宣传主题;(2)请你确定宣传的主要手段;(3)请你为资阳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拟一则广告。(设计的广告语必须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备考提示】
解答这类试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表达要文从字顺。例如为上文资阳的参展活动拟的宣传主题“旅游景点风光秀丽,土特产品物美价廉”就比较通俗,比较好理解。
2.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例如上文要求为资阳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拟的一则广告,其中写龙泉、三岔湖的“龙泉美如画,三岔画中无”,语言运用就通而不俗。
3.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例如给某理发店写的楹联“虽为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中的“毫末”、“顶上”巧扣“理发”,语义双关;“顶上”(最好)一语,还道出该店理发师技艺的高超。
下面题型也要注意。如xxxx年南京市中考题:
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只消将下联中“深情怀旧”移到“周树人”后面,成“周树人深情怀旧”即妥。此题既考语言运用,又考对联写法,还考内容理解,一箭三雕。
需要注意的是:
1.语言运用要严谨而不要随意,可诙谐而不可轻浮,讲通俗而不讲寡俗。语言是不可以亵渎的,尊重祖国语言,就是尊重我们的民族,就是尊重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尤其是对待成语,在用谐音字等改动成语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有多逗笑,有多“惹眼”,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是否亵渎了语言。
2.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要把握得当,不要一味吹捧。需知一切不实之词,既害人,又害己。
总之,语言运用,最终是为实现“发展语文能力”的目的,又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用、随时随地都用得上的,因而在中考试卷中,占分不多,却每份卷几乎都有,切不可忽视之。
(二)语文综合实践【命题范围】
语文综合实践类命题针对学生初中阶段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情况,考查:①语文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相关联系的内容。②语文学科与生活的亲密关系的展示。③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体现。
【命题方法】
①给考生一次深入实践的机会,要求考生提出活动的题目,确定活动的主题。②给考生提出活动的内容,让考生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③考查学生在活动中显现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收集、观察、分析、体验、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
【备考提示】
将中外文学名著阅读积累融入语文综合实践类试题中,是xxxx年出现的新尝试。
看xxxx年南京市中考题:
活动初,大家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
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1)结合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应该是:
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南京日报》进行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2)你从《西游记》、《水浒》、《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部,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的阅读心语:
。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
1.掌握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题目、活动目的、活动方式的一般思路和技巧。例如上面这道试题,首先,要读懂材料:①是谈读书的;②是针对当今一些青年不读经典作品而言的。其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正面的观点:倡导大家阅读经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