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那树》语文优质课教案

 孙立群
教学设想
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很少人再去寻找身边悄然消失的东西。但是这些消失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发展的时候忽略或破坏掉的美的东西。一方净土,一片森林,在人类发展的巨斧下默默隐退,剩下的是自然独自的慨叹。如何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进行了探讨,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变化和用心倾听自然的呼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从感知老树的形象入手,品析文中含蓄而深沉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体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
教师课前准备
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你是否听到有隐约的呻吟,是那树……(用情景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解说的同时播放有关影音片断)
文学常识和人物背景介绍:
1.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很多。
2.作品:《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
整体感知课文:
1.全体快速浏览,用笔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以及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容易读的长句子和优美的词句。
学生用3分钟完成。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结组,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可以采取你小组内认可的形式。完成下面任务:
(1)结合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意。
字词处理:认读并记忆字型。
倒塌 佝偻 踝骨 默契 紊乱 虬须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2)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为人类造福。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假定大树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所以引发大树的深刻自省。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但即使这样,大树仍默默地作贡献,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豁达、忍辱负重的胸怀。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全文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
4.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
(1)文中描写的老树的形象有哪些句子?用笔划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树有什么品格,最终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
(3)结合我们课下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文中老树的命运和我们找到的资料中自然生物的命运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文,学生讨论回答以上的问题。
总结
这一课,我们就着老树的一生命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了解到老树不同寻常的一生,在课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老树有如此的命运呢?在头脑中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前一课回顾
老树的命运如何?可以结合书上的句子表达你的看法。
全文分析探讨:
1.老树在三个生命历程中,有不同的形象找出来,比较分析一下。
明确:
第一阶段,“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象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象生铁铸久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浮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浮脉。”“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第二阶段,“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第三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日光月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那么一棵树。”
2.(1)结合课文,大家探讨一下,老树在不同时期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2)它的消失,仅仅是因为酒后驾驶者的死亡吗?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理由?你可以从那些语句找到依据?
学生讨论,做好发言记录。
明确:
(1)三个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从始至终,老树表现的都是默默的奉献,和对人们的恩泽,同时也有无奈和忍辱负重的情感。在文中,作者把老树当作有感情,有思想的人,面对,人类的破坏无可奈何。作者并借助近似与内心活动的文字表现老树的思想:““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至死都赋予人们绿的生机。
(2)老树的消失,甚至被遗忘,并不仅仅是一个酒后驾驶者的死亡所表现的那么简单。它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预示: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我们看到了一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了大树生存的空间,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使得人们开始厌恶大树的存在,其实是对纯自然的东西的一种破坏,和对环境的虐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人们已无视它的存在,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单方面发展而忽视自然不正确的认识,将在未来的文明发展中出现更为严重的矛盾。所有的事例证明,大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有人们解决了文明发展与自然相调和的问题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大树物尽其用。
3.生总结作者借用大树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拓展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
正方:发展也要与自然协调统一
反方:发展就要毁坏自然
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认识到: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航母,破坏了自然就等于失去人类生存的基础,要发展也要调和与自然的关系。
课外延伸:
播放多媒体:大树被砍倒,只剩下一个个的树墩,放慢镜头,特写年轮。也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制作大树伤心的样子。同时配音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最大的群体上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森林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目睹着你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
课外推荐:可网上查询或资料,阅读文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