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

《回声测距以及预习稿的作用》教学反思
这两天,我把2.1“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第二课时的内容讲完了。第2课时主要利用半节课讲解回声和回声测距的应用,剩下的半节课点评2.1这节课的作业、学生实验册和预习稿。
第2课时以点评书本两道作业开始。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学生对于“在装满水的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能听见多少次响声”这道题涉及知识点的理解很模糊。学生的理解误区主要在于不理解同一个声音可以同时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他们明白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也随口可以说出: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空气中的快。我觉得学生之所以不理解这道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们没有听过同一个声音随后传来几次。另外,我发现一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缜密的,他们的答案居然包括了水管很长时,人可以听见3次响声,不够长时,可能听见2次,很短时只有一次。为此,我觉我以后在课堂上要处理好物理规律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应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思维发展得比较良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阅读课外知识,增长自己的知识面。因为我坚信,人的阅读面宽了,理解力会深,思维会更加缜密。对于第2道实验,解释音叉弹球实验现象。很多学生在解释过程中都出现了是声波撞击小球导致小球弹起的。这也说明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
这节课的新知识点是回声的概念。很多同学在生活中听过回声,所以学生对于回声的概念很容易接受。我在上课的时候,是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人说话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了,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原来发射出去的声音叫原声。接着播放回声现象的相关视频,让他们感受回声和知道原来隆隆不断的雷声也是因为雷声在云层间的不断反射形成的。对于人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0.1S时间这个知识点,我认为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处理的方法是:以人有反应时间引入,比如提到做单摆实验时,按秒表是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的,其实人的耳朵也是有一定的反应时间的。直接告诉学生人的耳朵对于两个声音的区分的反应时间为“两个声音要相隔0.1S”。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对于这种关于人的知识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想了解,这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计算人对距离1700m的大山喊,那么要多久时间后声音才会反射回来被人耳接收。我再把简图画出来,学生就很容易计算出声音传到大山需要5S,再从大山反射回来也还要用5S的时间,那这样人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就一共是10S,10S大于人耳的反应时间,所以人耳能区分出来。接着让学生计算我对教室后面的墙壁说话,假设我距离墙壁3.4m,计算我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所需要的时间,这时学生算出是0.02S,然后让学生和人耳的反应时间比较,发现0.02S小于0.1S,所有人耳无法区分出原声和回声。最后,让他们自己计算出“你要想听到回声,你至少离障碍物多少米”,有部分学生可以计算出,有部分学生还是需要我的指导。
我利用这种方式讲回声,他们得到的知识都是自己计算出来从而明白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深点,而不会直接记住“人对原声和回声的区分至少需要0.1S,人至少离障碍物17m才可以听到回声”。接下来的回声测距就显得简单了。因为前面学生其实就已经应用了这种方法计算了。不过这里主要强调运算过程必须带单位。
回声以及回声测距的应用半节课讲完了。就评讲预习稿。预习稿是我们学校进行教学改良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也是在这一章才正式开始应用。我们的预习稿类似于导学案。就是把每节课上课的知识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这节课主要知识点的填空,几道简单的选择题。我之前觉得在讲课前发预习稿给学生做没有作用。不过这次我发现它的作用很大。上课前发下去让学生做,老师收上来批改,我就可以很快根据学生的答案发现他们在没有接受新知识之前怎样理解知识,思维的误区在哪里,思维可以达到知识理解的哪种程度。以后,我想两个班提前发预习稿收上来让我了解学生,另两个班在讲完新课收上来,我要做一次对比研究。
2.1的内容,整体上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的理解还是比较快的。我存在的问题是:每次在第一个班上新课时,我的课堂时间总会慢一点,导致第一个班的内容总是讲不完,知识的连接也很不顺畅。我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毕竟都已经一个月了。
给自己的话:
把教学当做研究,我充满了力量,坚持。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