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出示两瓶气体,然后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的伸入其中一瓶,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再将燃烧的木条伸入另一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了。这时提出问题:哪一瓶是氧气,哪一瓶是二氧化碳呀?再出示两瓶气体,指明分别是空气和二氧化碳,提问哪位同学能够用化学方法区别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接触过此类的知识,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然后就可以通过投影将完整明确的结论提供给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强化。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也使学生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进入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为下面的探究实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下面进入本课的探究环节: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那么我们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吸入的又是什么气体呢?学生一齐说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那么,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呢?在给学生留出讨论、思考的时间后,我把收集的过程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即为两瓶空气。因为该实验重点在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在此不必过分强调操作的正确,以分散实验的主题。
下面我就这两组气体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那么,你们的假设对不对呢?怎样证明呢?学生马上可以回答:通过实验证明。我进一步追问:你能设计这个实验方案吗?学生分组活动,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讨论、查阅资料,然后选派代表提出他的实验设想。
受到前面演示实验的影响和暗示,学生很容易就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就细节问题进行完善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实验,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进一步提问:呼出的气体成分只有二氧化碳吗?这时,我装做很随意的摘下眼镜,朝镜片上呼了口气,然后拿出眼睛布擦起了镜片,边擦边问:你们有没有这样擦过镜片?为什么要先哈口气呀?学生一齐说:哈出的气体里有水蒸气。我再装做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你们是说我们呼出的气体里有水蒸气?那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吗?这次,因为有了刚才的暗示和上节课的实验引导,学生基本上不用再讨论,马上拿起桌上准备好的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进行记录。
然后进行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讨论后口述。这种小结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述,突破以往老师包办的小结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反思与评价
对于这节课,很多老师都认为只是简单的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的能力,但我经过仔细体会,结合当前考试的内容的微调,认为完全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出更深刻、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因素来,这就是:使学生体会探究科学问题的具体过程。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多次通过恰当的引导,大胆放手使学生尝试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的实验、蜡烛火焰分层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求证蜡烛熄灭后白烟的成分的实验、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的实验、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的实验等,事实证明,在强烈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是超出我们老师的想象的。当然,老师的恰当引导是很重要的,点拨要恰如其分: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学生随意活动。在这堂课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