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最终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定律。之后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难点: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
五、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
教学策略:一、*设计思路: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两个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演示完毕得出结论之后,进一步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
教学流程: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
2.我们现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作答)
二、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来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求浮力,以解决前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三、新课教学设计
(一)演示实验:
*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实验
1.准备实验,通过幻灯片介绍实验的器材。
2.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内容讨论实验的方法以及步骤,教师做简要的小结。
3.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种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灯片中器材的对应关系。
4.按照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并在操作时提醒大家注意使用仪器时的注意事项。
5.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演示12-7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条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归纳出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绍其适用的范围(气体和液体都适用)。
(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浮力问题,通过分步计算培养学生物理思考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例题1.课本179页例题:(略)(请同学们解答,并引导大家对计算结果做一个讨论,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例题2.体积是100cm3的铁块,有3/4的体积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
&nbs
p;(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推导,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知道了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
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求浮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法,压力差法和排
液法,每一种方法都有适用的条件,要根据条件合理应用。
作业思考:课后练习1题,2题,3题
板书设计:一、实验
1.器材:
2.结果记录: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
3.单位:F浮——N、ρ液——kg/m3、g——N/kg、V排————m3
4.浮力有关的因素:只与ρ液、V排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深度无关,与物体体积无直接的关系。
5.适用范围:气体、液体。
三、补充: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在水中的深度没有关系,此时它受到的浮力是一个定值,其大小为F浮=ρ液gV排=ρ液gV物(因为浸没,所以V排=V物)
教学反思:以往教学时,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直接给出F浮=ρ液gV排并着重强调ρ液、V排的含义,这样学生会牢记公式F浮=ρ液gV排而忽视F浮=G排,这样就偏离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根本内容,所以先给出F浮=G排再给出G排=ρ液gV排,从而完成F浮=ρ液gV排,使得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实质,并掌握了重力的一种表达形式G=ρg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