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从事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生产劳动。
2、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
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4、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能力目标
1、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
2、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
3、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从而初步树立劳动的观点,培养劳动的习惯。
2、初步懂得生产力的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初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教学重点]:
1、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
2、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3、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4、原始平等的氏族制度。
5、私有制的产生。
[教学难点]:
1、生产劳动是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
2、生产力三要素的地位。
3、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
4、私有制的产生。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课前准备]:布置自学本节课内容并思考:本节课有几个小标题?这几个小标题共同说明了什么?
挂图、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长期困惑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一、原始社会在生产劳动中形成
19世纪中期,达尔文论证了人猿共祖。(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问题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1876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真正解决了人类起源问题的是恩格斯。
阅读教材P.4页楷体字部分了解动物利用自然物和人制造工具的区别:利用自然物;将自然物加工成工具进行劳动。
例:鲁智深打造禅杖。黑猩猩不能削木棍。蜘蛛不能不织网。
1.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从事生产劳动,制造工具是生产劳动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生产劳动?⑴制造和使用----做;⑵目的、计划----想。
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比如,动物在吃光某块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懂得它们在干什么;而人类铲除某块地方的野生植物,是为了腾出地方来播种谷类或种植树木,他们知识这样做可以得到较多的收获。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学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首先在懂得:生产劳动既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劳动是形成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正是在共同进行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史称原始社会。
课堂讨论:从生产劳动中,能否得出“人们制造工具仅仅是为了自己使用?
人们制造工具,并不只是为了给自己使用。锄头、钢笔、电脑、火箭、核武器等等。农民分工和协作。
投影片:动物、人类对自然界的活动
动物只能适应和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生存条件,自然条件一旦发生变化,动物就会出现“生存危机”。例如,虎的数量不过6000只,我国的华南虎已濒临灭绝,要靠人类来保护它们传宗接代。
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来。为了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劳动。同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就成为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基础。如生产中的协作关系、分工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活中的家庭关系,以及后来出现的宗教关系、政治关系,等等。
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二、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1、漫长的石器时代
石器不仅反映了原始人类改造自然的艰辛,而且表现出人类童年的智慧。
石器是人类制造的最初的工具,也是原始社会主要的工具。
2.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1)过程
采集、渔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植物→原始农、畜牧业
3、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阅读教材,看投影片,小声议论
生劳动者-------à制造、使用者——》主导作用
产生产工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力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1.结合图表分析各因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结合生产力三要素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
◆原始人的生产经验贫乏,劳动技能很差。
◆原始人使用的工具绝大部分是用石头加工而成的,比较简陋、粗笨。(简陋的石器)
◆原始人的劳动对象极为有限,仅限于石头、树木、果实、种子、野兽等。
总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提问:为什么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因为各社会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都不好进行比较,而劳动工具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如:石器与机器比:很明显哪个先进、哪个落后。
提问:你如何理解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不断增长,能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如:我国目前各行各业进行的等级考试,人们通过
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都是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它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是未来的劳动者,更应努力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平等互助的经济社会关系
1、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①.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②.平等互助合作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平等分配消费品→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
这种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政治关系)
①.氏族的定义、发展阶段
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统关系结成的集团。
②氏族的发展
氏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③.原始平等的氏族制度
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中,氏族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部落和部落联盟也有相应的议事会。
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在议事会上,选举或撤换氏族长(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和军事首领。讨论生产活动的组织安排和产品的分配,决定收容外族人或俘虏加入本氏族,为被杀害的氏族成员接受赎金或实行血族复仇等重大问题。氏族是被推举出来的勤劳勇敢、又有威信的人,他不脱离生产,也没有强制的权力。一旦他辜负了氏族成员的信任,可以撤换。氏族长和军事首领被撤换后,便同氏族同其他成员一样,成为普通一员。
④.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文化关系)
生产关系:平等互助合作------->文化关系:朴素的道德观念——没有私有观念
总之,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和道德观念表明,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社会。
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四、私有制的瓦解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结果:农业、手工业从多数人→个体劳动
2、私有制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同学们知道:生产工具是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提问:在原始社会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主要使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工具?它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原始社会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主要使用石头加工制作的简陋工具进行生产,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金属工具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
3.金属工具和手工业出现的意义------->个体劳动的盛行
原始社会后期,以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这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手工业逐渐有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这表明,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碑原先需要许多人共同进行的生产活动,这时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畜群分散给各个家庭去养,土地分配给各个家庭去耕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代替了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请看教材第7页第4段。
提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个体劳动代表一种怎样的生产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个体劳动代表着一种更高的生产力,成为生产发展的趋势。
提问: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就要求生产资料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4.生产资料所有制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由氏族公有制转变为个体家庭私有
当原始人在氏族公社范围内共同劳动时,生产资料自然归氏族公社所有。当个体劳动日益盛行后,生产资料也就相应在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
5.私有制的确立----à土地开始变成私有财产
由于原始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当土地变成私有财产后,标志着私有制已经在社会上确立起来了。
个体家庭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出现财产占有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现象。
6.氏族制度的瓦解
①贫富分化的产生
在私有制产生的过程中,氏族公社的成员,由于各个家庭占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数量不同,劳动力的多、强弱不同,家庭人口多寡不同,以及受到天灾人祸等灾害的影响的程度不同,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贫富不均。少数占有较多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家庭,就成了公社中的富人;而大多数氏族成员则陷入贫困和破产。这说明,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
读一读教材P7最后1段。
②.交换的发展及影响
提问:交换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对原始社会的解体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大家知道,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原来非常低下,生产没有什么剩余,产品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有时一个氏族偶然获得较多的某种生产资料,就用多余的部分去同其他氏族相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畜牧业和农业发展起来以后,每个氏族、部落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自己吃、用之外,还有一点剩余,就拿剩余的东西去跟别的部落和氏族进行交换,于是,交换便逐渐经常起来。
最初的交换,只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随着氏族内部各个家庭都拥有私有财产,交换也在氏族内部成员之间发展起来了。在手工业发展起来以后,才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这时交换就更频繁,而且交换范围和规模也有了扩大。交换在促进私有制发展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和氏族成员的地位不平等。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瓦解,以及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
[课堂练习]
见“课堂练习(第一课第一框题)”